网友提问:
在中国历史上床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优质回答:
其实在中国早期,是没有床的。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床。在《说文》中有“床,安身之坐也”,这就说明在中国古代,床不仅仅是休息的地方,也是一种极其简易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床由胡族传入,所以床又叫“胡床”。在床并未进入到中国的时候,人们通常都是席地而坐的,据《礼记》记载:曾子因床上簟子不符合制度,临死时要求将其换下才死去。可见在当时,床已经受到古人的重视。
但是在古代,床还有其他的释义。其中有一个解释就是后院水井的围栏。《辞海》上有,但未注明出处。也只有这种解释,李白的《静夜思》紧扣月和井来想,才易理解。另外李商隐在《富平少侯》中有诗句“不收金弹抛林外,却惜银床在井头”,似可做此解。
之前所说的胡床在古代——古代诗文中的“床”多指“胡床”,即马扎, 一种坐具,而不是指我们现在的睡觉的床。例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此时应该是夜晚坐在门外的小马扎上,感月思乡。如果是睡在室内的床上,且不说古代的窗户小且不能透光,就是抬头和低头的动作也讲不通。但是,床在古代也指卧具。
在原始社会,人们生活简陋,睡觉只是铺垫植物枝或兽皮等,掌握了编织技术后就铺垫席子。席子出现以后,床就随之出现。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像床形的字“淋”,说明商代已有床。但从实物来看,最早的床是在信阳长台关一座大型楚墓中发现的,上刻绘着精致的花纹,周围有栏杆,下有6个矮足,高仅19厘米。 春秋以来,床往往兼作其他家具。人们写字、读书、饮食都在床上放置案几。晋代著名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中所画的床,高度已和今天的床差不多。另外还出现一种四足的高床。但床仍未成为睡卧的专用家具。唐代出现桌椅后,人们生活饮食等都是坐椅就桌,不再在床上活动。床由一种多功能的家具,退而成为专供睡卧的用品。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如有不正,还请指出。
其他网友回答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床最早记录在商代,在甲骨文中已经有了类似于床的字“爿”出现(“爿”和“床”通用),但这只是在文字记录上发现的,也有可能床的出现远远早于商代。
1.远古时期的“床”
远古时期的原始人是席地而睡的,后来神农氏发现如果在睡的地方铺上一层干草或干树叶,不仅可以保暖驱寒,还可以防止在睡觉的时候虫咬,于是他就教人们开始在睡觉的地方预先铺上一层干草等,后面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发现如果水的离地面高一点,跟有利于防止虫咬,于是古人类就开始在睡觉的地方修土堆,类似与现在东北地区的炕,后面又发明的席子,在“土炕上”铺上席子,这就类似于现代的床了。
2.古时的床的作用
古时的床的作用不像现代仅仅用于晚上睡觉休息的地方,在古时,床是供人坐卧的地方,《说文》中有“床,安身之坐也”。
从最早记录“床”的商代以来,床除了睡觉之外还兼具写字,读书,饮食等的作用,这个传统一直持续到唐代出现桌椅后,人们才开始慢慢的改变生活习惯,床就慢慢演化成了和今天一样的仅仅用于睡觉休息的固定用途。
以上为我的回答。
其他网友回答
床是现代人普通使用之物。床是牀的俗字。床最初作用是什么呢?
东汉《说文》认为床为坐具:“牀,安身之坐也。”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解释古代的床形制颇详,略云:古代的床是卧具,但人也可以坐其上,床的形态与几相似而较低矮,多两条横木。
床到底是什么时候产生的?战国时期著作《孟子》中记录了上古大舜与床有关的一个故事:“象往入舜宫,舜在牀,琴。”说是舜的弟弟象走进舜的寝宫,舜坐在床上弹琴。
明代的《广博物志》说神农氏做床,吕望(姜子牙)发明了榻。榻实际上就是板凳和座椅的前身。
《通俗文》说,“三尺五曰榻,八尺曰床。”
据考古,商代的甲骨文里,已见到床字。看来床至迟已有3000年的历史。
报载:1958年在河南信阳长台关一座楚墓出土了一张木床。这张木床保存完好。其周边有栏杆,下按矮足六个,床长2.18米、宽1.39米,高仅仅19厘米。
汉时,床仍较矮。其时人们看书写字、宴饮小食,则置几案于床上,用毕则撤。床席并用,席更流行。家中来客主要人物坐床上,余者则席地而坐。
魏晋南北朝时,随着建筑物的增高加大,人们在室内空间也扩大,家具亦随之发生变化。床的高度日增,古代的床和现代的床日益相似。
至唐代,桌、椅的出现,人们在床上活动的时间渐少,因之床的功能单一了,专供睡卧之用,至今床的形式增多,式样更加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