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为什么搞不过李鸿章(左宗棠和李鸿章谁是好人)

网友提问:

左宗棠和李鸿章在哪些地方开始交恶的?

优质回答:

左宗棠尚武,为人直接,性格火爆,李鸿章尚文,为人精明,性格深沉,两个人性格上完全相反,难以相容,加上利益和政见不和,交恶是很正常的事情。

左宗棠和李鸿章的交恶事件有不少,在此选取几件事,简单说一说。

一,左李交恶正式开始▼

1864年,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围攻天京,很久也没攻下来,清廷着急,命李鸿章带兵协助。

李鸿章是曾国藩的门生,是一个极为世故圆滑之人,他心里透亮,太平天国经过曾国荃的长期围锁,已经是强弩之末,就差最后一击了,他去不去,太平天国都必亡无疑,他去了就是抢功(人家围了两三年,为的不就是抢头功,占功劳么),于是乎,他先是装病,说感冒不能成行,后来被一再催促,就上书说浙江战事也很紧急,带兵跑浙江去了。(李鸿章给曾国荃的信这么说:“屡奉寄谕,饬派敝军会剿金陵。敝意我公两载辛劳,一篑未竟,不敢近禁脔而窥卧榻。”)

这一去不要紧,他和左宗棠的交恶正式开始了。

为什么呢?

这个时候,左宗棠是浙江总督,正在浙江围剿太平军呢,李鸿章一去,哗啦啦三下五除二,收复了浙江好几个地方,左宗棠自然火了,这个小李子呀,你是江苏巡抚,朝廷让你去南京,你跑我浙江来算咋回事啊!于是乎,上述朝廷,大骂李鸿章“越境掠功”。

李鸿章在浙江一面收复失地,一面掳掠财富,这正是触犯了左宗棠的根本利益,他写信给曾国藩给李鸿章穿小鞋:“湖丝盐利皆浙所应有者,则尽占之。嘉、杭富户及土匪地棍之曾充(此处指太平军)乡官者,则诱致而收其罚捐。”又说:“湖北协浙之饷,每月万两,官言奏拨江海关洋税为抵,已奉明旨,少荃(即李鸿章)亦置不顾。沪饷不欠一月,浙饷已欠一年,尚复专挹注如此!岂浙亡而沪可独存耶?亦可哂矣!”

正所谓“断人财路,如杀父母。”李鸿章带兵入浙江,既抢功劳,又抢财源,当时带兵打仗最要紧的银子,左宗棠能不气么!何况他本来就性格暴躁,二人自此件事开始不和。

李鸿章算盘打得精,去南京得罪老师,去浙江得罪左宗棠,怎么看,得罪左宗棠也比得罪老师好哇!

此前左宗棠和李鸿章有没有不和,历史难以考证,但是左宗棠曾经在训练楚兵的时候,特意拿李鸿章的淮军作靶子打:“淮军以诈力相高,合肥(指李鸿章)又以牢笼驾驭为事,其意在取济一时,正虑流毒无穷。”可见左宗棠对李鸿章的淮军是很不以为然的。

李鸿章在给朋友的一封信里说左宗棠:“湘人胸中有鳞甲。”显然也不喜欢左宗棠。

而曾国荃攻破南京城后,屠城烧杀,并告知曾国藩:太平天国幼主洪天贵福已经死亡。曾国藩以此上报朝廷。

左宗棠却已得知消息,幼主已经逃跑了,他在曾国藩不知道的情况下上书朝廷,说了这件事。

一个说死了,一个说没死,曾国藩和左宗棠坚持己见不松口,最后证明左宗棠是对的。清廷下令褒奖左宗棠,曾国藩非常生气,脸面无光,认为左宗棠这是暗地里捅他一刀子,曾国藩和左宗棠自此有八年不通书信,二人交恶。

李鸿章作为曾国藩的弟子,自然是支持老师的,他和左宗棠不和也有这个因素。李鸿章

二,在剿灭捻军的事情上,左李两人又对上了▼

1865年,李鸿章,左宗棠各自率军剿灭捻军。

李鸿章负责剿东捻军,左宗棠负责剿西捻军,可是西捻军一路奔跑,一直跑到北京去了,京师震惊,清廷斥责,将李鸿章也捎带了进去。

李鸿章气得写信给弟弟李鹤年,说:“左公(即左宗棠)放贼出山,殃及鄙人。若使办贼者获罪,何以激励将士?侍心如古井,恨不投劾归去,断不以目前荣辱介怀”。

这还不要紧,最大的矛盾发生于1868年。

其时西捻军被剿灭,李鸿章上书朝廷,说捻军首领张宗禹已经跳河自杀,左宗棠却不相信,他又和当初上报太平天国幼主的事情一样,不通知李鸿章,直接上奏说张宗禹没死,而是逃走了,而且他带着兵四处去追捕张宗禹。

李鸿章这个气呀,好你个左宗棠,我带兵剿匪,说张宗禹死了,都上报给朝廷了,你偏偏和我对着干,打我的脸呢,他写信给曾国藩,大骂左宗棠:“阿瞒本色,于此毕露!”

阿瞒是谁?曹操啊。李鸿章将左宗棠比作曹操,那真的是气急了。

因为那个时代曹操可是完全的一个大奸臣形象,何况左宗棠把自己看作是当世诸葛亮(他自喻“今亮”,即当今诸葛亮之意),李鸿章却骂他是曹操,互相厌恶二人组关系再度恶化。左宗棠

三,左李的塞防和海防之争▼

当时的晚清,内忧外患,李鸿章为代表的大臣认为,英国等船坚炮利,是国家大患,应该全力把银子用在海防上,而新疆等地,并不值得特别关注(李鸿章原文:“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复,则腹心智大患愈棘”),他建议“暂弃新疆,划界自守,将塞防经费挪作海防之用”。

左宗棠认为,新疆“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丰。。实乃聚宝之盆”,“保新疆之所以保蒙古,保蒙古之所以卫京师”,最差也要“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

当时以这两派为代表争论半年,最后左宗棠赢得争论,前往新疆,也为他赢得了后世人眼中最大的名声和功劳。

在左宗棠收复南疆等地后,李鸿章等上书朝廷,:“廷臣聚议,西征耗费巨款,今乌城、吐鲁番既得,可以休兵。”力图让左宗棠休兵,左宗棠上书力争,慈禧才同意他继续收复失地。

左宗棠和李鸿章二人在海防塞防的争论上,是完全撕破了脸,关系更加恶化。

四,左李两人私事也交恶▼

左宗棠虽然战功赫赫,但是却只考取了一个举人,李鸿章却是正宗的进士出身,这是自诩为今世诸葛亮的左宗棠的心中大痛,曾国藩死后谥号“文正”,这是文臣的最高荣誉了,左宗棠的举人身份是得不到这个谥号的,李鸿章讽刺他说:“刘仲璟说燕王百年后,逃不过一个‘篡’字。我说左公(即左宗棠)百年后,逃过了一个‘文’字。”

左宗棠气恼万分,在去新疆打仗的时候忽然上书慈禧,说我要回京师考举人啦,慈禧也是人精啊,当然明白左宗棠的意思,这是借机敲诈呀,便下令说,左宗棠不必来考试了,直接赐给一个“同进士出身”,满足了左宗棠的愿望。

左宗棠因为收复新疆而被封为“二等恪靖候”,爵位上比李鸿章要高(李鸿章是一等肃毅伯,死后才封侯),以东阁大学士的身份入职军机处,李鸿章给他取了个外号,叫“破天荒相公”,意思是以左宗棠的功名,竟然能入阁,当军机大臣,实在是破天荒。

五,中法战争中左李两人意见相左▼

中法战争里,左宗棠主战,李鸿章主和,二人政见再次相左。

左宗棠此时已经七十岁余,被委任为钦差大臣,督办军务,在其调拨之下,清军在镇南关大败法军,然而此时李鸿章此时又如此说:“如在这时平心与法国议和,和款可无多大损害,否则兵祸又会接而起了”,接着被委任为全权大臣和法国议和。

此场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左宗棠怒极,大骂李鸿章“对中国而言,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李鸿章误尽苍生,将落个千古骂名”,最后,左宗棠抑郁而终。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两位都是晚清重臣,也是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中的两个。而两人首次交恶,便要说到太平天国运动了。他俩其实都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起家的。

当时李鸿章是江苏巡抚在苏州一带镇压太平军,而左宗棠是闽浙总督,正在浙江一带镇压太平军。这个时候湘军攻天京久攻不下,清廷调李去助阵。但老李认为自己这个时候去是抢夺老师曾国藩的功劳。便没去。但老师的功劳不能强,邻居的还是可以的,老李这个时候派兵入浙了。这一下可惹怒了左宗棠,老左我眼看就要灭掉太平军了,你他X来抢功劳。便上奏说老李抢功劳。就是这个时候两人开始不和。

后来也有过争执不过都不大,毕竟两人都是洋务运动的领导层,还有过合作。不过后来一件事,让两人的关系将至冰点。那就是新疆问题。当时左宗棠力主收复新疆,言如果新疆不保那么别国势力从西北渗透更加容易。应该西北防务和海防并重。但老李不同意这个看法,李鸿章认为西北要不要无所谓,但海防一定要弄起来。所以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时候,李鸿章没少扯后腿。

后来两人还在中法战争等方面起了很大争执。可以说左宗棠是个主站派,而李鸿章是个主和派。两人可以说除了洋务运动有共同的看法。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其他的几乎就一直是对头。

其他网友回答

李鸿章和左宗棠作为晚清三杰中的两个,做的大事也不少,可是两人之间争斗了几十年,就像仇人一样,你赞成的我就反对,当然这都有一个过程!

其实李鸿章和左宗棠开始还一起合作打太平天国呢,那时的关系挺不错的没有什么结怨!当时李左两人都是曾国藩手下的幕僚和将领,李鸿章统领淮军,左宗棠统领楚军!到了攻打太平天国晚期,两人就开始结怨了!曾国藩推荐李鸿章为江苏巡抚,左宗棠为浙江巡抚,都有着各自的辖区。曾国藩打南京,李鸿章不想跟老师争功,所以就想攻打上海,这就出事了!上海处在江苏和浙江之间,左宗棠认为要打也是我去打啊,你这是在我的辖区搞事嘛,抢我的功劳。没想到李鸿章真的攻下了嘉兴,还攻下了长兴和湖州,这就惹恼了左宗棠了,长兴和湖州就是我的辖区啊,你李鸿章不跟我打招呼就抢我功劳,分明是看不起我嘛,不给我面子,因此左宗棠就记恨上了李鸿章!

当然两人结怨还有文人相轻的原因,李鸿章是进士出身,左宗棠考了几次都没有考到进士,只是一个举人,要不是太平天国造反给了左宗棠机会,他哪有做封疆大吏的机会啊!李鸿章就一点看不上左宗棠,还有就是性格上也不和,左是很脾气暴躁的人,而李则是处事圆滑,所以李认为左就是个莽夫,很轻视左宗棠!李左两人最大的结怨,就是1974年日本侵占朝鲜,李鸿章以此为借口要求朝廷组建海军加强海防,李鸿章认为日本是清朝的强敌,建立海军就可以应付日本在海上的进攻了!而左宗棠就坚决反对了,他认为清朝最大的敌人就是沙俄,沙俄不就渗透进入新疆嘛,应该加强西北的国防!就这样两人就“海防”和“塞防”谁重要吵个面红耳赤,不可开交,最后清朝同意了左宗棠的意见,找搞定沙俄,再组建海军,左宗棠就有了收复新疆的功劳,后来李鸿章也组建了北洋水师!

不管李左两人怎么结怨,大家都是为国家利益考虑,没有对错之分,也许他们是在演双簧吧,毕竟满清对汉人有设防,大家表现的越对立,不就越有好处嘛,真实是怎样的,谁也说不清啦!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