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诗歌的出路在哪里?是不是应该发展一种“泛诗歌”的体裁?
优质回答:
当代诗歌,走向未来,还是走向坟墓!
当代诗歌,大体上分为古体诗派和现代诗派。
1、现代诗派,大体上是从上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开始,从他国引入本土之诗歌,因不受音韵、格律之约束,给了创作者以极大之拓展空间,产生了不少名家、名篇。
2、当代现代诗,西化倾向更为明显,各种所谓“思潮”、“流派”层出不穷,然而,当代人,缺少了传统文化功底之熏陶,那种宛如“外国文学翻译版”之现代诗,真是让人感到些许失望。
3、古体诗,直到现在,不少人还沉浸在唐诗、宋词中,无力或是无愿自拨,乃至于教小学生,进行诗词创作,还要拿古诗韵来说。在国家推行汉语拼音近半个世纪后之今天,这种作法,纵不说“开历史之倒车”,也是因循守旧,不知如何创新了。
4、以这种方式,进行“古诗词”创作,是撑不起民族文化之未来。
5、这是一个伟大之时代,也必然会产生与这个时代相适应之伟大作品,当代诗歌,怎么办,真是值得我们认真想一想了,所谓“泛诗歌”体,不过是全盘西化和全面庸俗化,另外一种表述而已,若依这种走势,当代诗歌,真不是走向未来,而是走向坟墓了。
6、而今,我们怎样写诗,我个人认为,重回现实,少一些所谓“象牙之塔”之情愫,多一些社会之现实,少一些个人愁绪,多一些时代精神。
7、“三贴近”之原则,“党的十九大报告”有关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之指示,给了我们明确之前进方向。
8、“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之原则,是我们吸取创作养分之最佳通道,“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之指示,是我们必须入脑入心之思想。
9、“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中华传统诗词基础上,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10、欢迎朋友在我作品主页(海峰乡村题材原创诗词)评论处留言,讨论。
】
其他网友回答
诗歌的出路在于回归土壤:既是死亡的象征,又是新生的前奏。它必须经过地狱之火的去锈冶炼敲打,才能长出新的嫩芽走向风雨、去迎朝霞。否则,如外表裹着的层层包装,亮丽夺目,鲜艳无比……层层叠叠小心依依打开后,则是一具腐烂变质面相恐怖的僵尸一一让人毛骨悚然!……历史一再告诉后人:活着的都是精品,死去的都被时间(历史)送进了坟墓一一尽管当时包装的华丽无比……
其他网友回答
其实呢?诗歌(现代诗歌)一直活着,也一直在,之所以称之为小众文化,是因为真正意义上的诗歌,有着严格的语言规范与界定。真正的诗歌是带有人格标签的文字,有语言创造性的文字,专利性文字,贴近灵魂的文字,带有赤子情怀的文字,批判性文字,有视觉宽度和历史厚度的文字,有高度技巧和平实语言的文字,把握时代先进性的文字。被上述定语定义了的文字,才被我们称为真正意义上的诗歌。剩下的,其实就是一种泛诗歌文化,无需推广也大有人在,这与把古体诗写成顺口溜,民谣之类并无二致。诗歌一直在,一直是缪斯女神袍袖上花朵,能否掌握其实还在于人本身?你是否纯粹?是否有热爱?是否思想深度和宽阔的视野?是否有驾驭语言的能力?是否有创造性的语言天赋?是否有内敛的性格和敏锐的思维?上述条件是成为一个合格诗人的条件,按当下国人所持素养,又有几个能当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