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有诸葛亮这个人吗(三国演义的诸葛亮和真实的诸葛亮)

网友提问:

三国时期,真实的诸葛亮是什么样的?

优质回答: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身高八尺,是个大帅哥,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人。少年丧父,随叔父诸葛玄投奔刘表。诸葛玄死后,诸葛亮住在隆中种地为生,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崔州平、徐庶与诸葛亮都有很厚的交情。

诸葛亮是黄承彦的女婿,黄承彦与刘表是连襟,诸葛亮家世算是很不错的。在那个重视豪门世族的年代,诸葛亮想当个官是非常容易的事,但他偏偏选择种地,等待明主。当然,在这期间,诸葛亮也一直在找人给自己打广告宣传。

刘备在新野驻军,徐庶自荐成为刘备的谋士。徐庶还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并强调诸葛亮只能去拜访,不可能随便把他召来的。

刘备三顾茅庐,终于打动诸葛亮,诸葛亮为刘备分析天下形势,要刘备夺取荆州、益州,与孙权、曹操形成三足鼎立的形势,再与孙权结盟,北伐曹操,成就霸业,兴复汉室。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诸葛亮算是跟随刘备,正式出山了。

诸葛亮与刘备隆中对

诸葛亮在茅庐里的战略策划,也成为了他一生的奋斗目标,即使中间意外重重,他也一直在为之坚持、努力,到死也没放弃。诸葛亮的长远战略眼光不是说能学到就能学到的,但他这种坚持不懈的毅力和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也是可以学到的。

刘表长子刘琦,也非常器重诸葛亮。刘表不喜欢刘琦,刘琦常常找诸葛亮商量保全自己的办法,但诸葛亮总是拒绝。最后刘琦来了招上屋抽梯之计,诸葛亮便以春秋晋文公的例子,要刘琦找机会离开襄阳。刘琦趁黄祖死去,借机脱身去当江夏太守。

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诸葛亮生性谨慎,绝不把自己置于漩涡险地之中,刘琦也算是他的老表了,诸葛亮也是在确保没有后患之下才给他出主意。这就是谋士最基本的要求,谋人。连自己的命都保不住,纵使有通天之才,也是在吹牛而已。

公元208年,曹操南征,刘琮都没给在樊城的刘备打招呼,直接投降了,搞得刘备措手不及。刘备仓促间率领樊城军队、百姓难逃。曹军追击,打败刘备,并抓了徐庶的母亲,徐庶只能离开刘备,去了曹操阵营。

刘备逃到夏口,诸葛亮劝刘备向东吴孙权求援,并出使东吴,去柴桑为孙权分析形势,强调刘备的优势,指出曹军的劣势,劝孙权联刘抗曹。在诸葛亮、周瑜、鲁肃的劝说下,孙权最终同意联刘抗曹,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

刘备穷途末路,诸葛亮临危受命,出使东吴,说服孙权,体现出诸葛亮卓越的外交才能。

诸葛亮舌战群儒

赤壁之战后,刘备乘胜夺取荆州南部四郡,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派他督守零陵、桂阳、长沙三郡,征调三郡的赋税,补充军需。

诸葛亮从这个时候就开始表现他的内政才能。公元211年,益州牧刘璋请刘备入蜀帮忙攻打张鲁。诸葛亮、关羽、张飞和赵云全留下镇守荆州。

刘备与刘璋决裂,诸葛亮与张飞、赵云等率军沿江逆流而上,分头平定沿江两岸各郡、县,与刘备汇合围攻成都。

诸葛亮从这时开始体现他的军事能力,只是一路太过顺畅,这段经历反而容易让人忽视。

刘璋投降,成都平定后,刘备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并代理左将军府的事权。

在这期间,关羽听说马超归降刘备,因与马超不认识,便写信问诸葛亮马超武艺如何。诸葛亮回信说马超文武兼备,勇猛超群,一代人杰,像英布、彭越一类人。马超与张飞并驾齐驱,但不及美髯公超凡出众、卓尔不群。关羽因此十分高兴,将信交给宾客幕僚们传阅。

这说明诸葛亮与关羽的关系并不像有些人想的那样差,关羽有事写信问诸葛亮,看到诸葛亮的褒扬引以为豪,这说明他们关系是很不错的。诸葛亮高情商,关羽直性子,一文一武,都有真才实学,是很难搞不好关系的。

刘备得益州后,孙权搞事情,派吕蒙夺荆州三郡。刘备率军回公安与孙权争夺荆州,以及后来与曹操的汉中之战,诸葛亮都负责留守成都,处理后方政事,足兵足食,为前线提供兵源物资。

诸葛亮这时候完全相当于刘邦的萧何了,在后方为前线提供资源,既体现诸葛亮治国之能,又说明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

诸葛亮对刘备也忠心耿耿,关羽败亡后,诸葛亮借机劝刘备除掉刘封,替刘备下定决心,解决后患。

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建立魏国。

公元221年,以诸葛亮为首的大臣劝刘备称帝。刘备称帝后,任命诸葛亮为丞相,以丞相身份总理尚书事,并享“假以符节”的权利。张飞死后,诸葛亮兼任司隶校尉。

蜀汉丞相诸葛亮

刘备称帝后准备东征伐吴,秦宓、赵云劝谏刘备,刘备大怒,秦宓下狱,留赵云都督江州。诸葛亮情商高,做人圆滑,应该是知道刘备的心思,知道劝谏没用,也没见他发表意见。但是秦宓因劝谏惹怒刘备,被判死刑,诸葛亮求情才改判秦宓下狱。刘备死后,诸葛亮就将秦宓弄出来重新启用。

诸葛亮对刘备是忠心耿耿,但又不像其他忠臣,见刘备做错事非要死谏。诸葛亮是非常务实的,不做无用功,既然劝不了刘备,只能全力支持,保留有用之身收拾残局。公元223年,刘备永安病危,托孤诸葛亮。刘备死后,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设立丞相府署,让诸葛亮自选僚属,全权处理国事。不久,诸葛亮又兼任益州牧。朝中政事无巨细,都由诸葛亮一人裁决。这时南方数郡叛乱,诸葛亮考虑到国丧,暂时没有起兵镇压,同时派遣使者出使吴国,改善两国关系,重新结盟。

公元225年春,诸葛亮率军南征,与庲[ lái ]降都督李恢,门下督马忠分三路平叛,到了秋天彻底平定南方叛乱。这些地方成为蜀国军需费用的资源地,蜀国的国力逐渐恢复起来。于是诸葛亮整顿训练军队,等待北伐时机。

公元227年,诸葛亮统领各军前往汉中,在洒阳扎营。出发之前给后主刘禅写了篇《出师表》,表忠心,顺便教育刘禅做个乖孩子。

公元228年春,诸葛亮以赵云、邓芝为疑兵,占据箕谷虚张声势,吸引魏军主力。诸葛亮亲自统率各军攻祁山,军容整齐,赏惩肃严,号令分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归蜀,一时间整个关中地区震动惊惧。

魏明帝曹叡亲自坐镇长安,命张郃率军抵抗诸葛亮。诸葛亮令马谡守街亭,马谡违背诸葛亮作战部署,布阵失策,被张郃大败。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诸葛亮无奈迁移西县百姓千余户,退军汉中,处死马谡,向全军认错,并向后主请罪,自降三级。后主改任诸葛亮为右将军,代行丞相事,一如既往总管全国军政。公元228年冬,吴国发动石亭之战,打败曹休,魏军东下,诸葛亮趁机围攻陈仓。曹真在诸葛亮年初北伐退兵时就已料到诸葛亮会打陈仓,派郝昭和王双守陈仓,并加固陈仓城加以防备。

诸葛亮见陈仓有防备,想劝降郝昭被拒。无奈之下只好以优势兵力围攻陈仓。郝昭虽然只有一千多人,但他以出色的指挥能力,利用陈仓城的地理优势,抵挡住了诸葛亮的进攻。诸葛亮昼夜攻打陈仓几天,仍无法攻下,这时曹真派援军前来,诸葛亮粮尽退兵。魏将王双率骑兵追击诸葛亮,诸葛亮击败魏军,斩杀王双。

公元229年,诸葛亮派陈式攻打武都、阴平。魏国雍州刺史郭淮率军准备攻打陈式,诸葛亮亲自领兵进取建威,郭淮退守雍州,诸葛亮平定武都、阴平二郡。后主刘禅借机恢复诸葛亮丞相职务。

公元230年秋,魏军三路进攻汉中,因不可抗力的原因,最终退兵。特别是曹真率主力走子午谷,天气恶劣,走不动。诸葛亮派魏延、吴懿西入羌中,大破费曜、郭淮于阳溪。

公元231年,诸葛亮再次兵出祁山,用木牛运送物资,粮尽退兵。魏将张郃追击到木门谷,被蜀军射死。

公元234年春,诸葛亮统率全军从从斜谷出兵,用流马作运输工具,进军占据武功县五丈原,与司马懿在渭南相持。诸葛亮怕粮草接济不上,分出一部分部队开荒耕种,作为长期驻扎的基础。耕垦的兵卒杂居在渭河附近的百姓中间,百姓生活安定,军卒所种不谋私。蜀、魏两军相持一百多天。

当年八月,诸葛亮病逝于军中,年仅五十四岁。蜀军撤走,司马懿巡视蜀军驻扎营地,叹道:“孔明真是天下奇才!”

天意难违,心力交瘁

诸葛亮遗命将自己葬在定军山,依山势修建坟墓,墓穴仅能容纳下棺材,穿平时的衣服入殓,不需任何陪葬品。

诸葛亮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棵,薄田十五顷,家中没有多余的衣物和钱财。

诸葛亮将弓弩改良为诸葛连弩,制造木牛流马作为运输工具,推演兵法,设计八阵图,皆得要领。他的很多言论、教令、书信、奏疏被编成《诸葛集》。

公元263年,刘禅诏令为诸葛亮在洒阳建立祠庙。同年秋天,魏国镇西将军钟会伐蜀,到汉川时,前去祭扫诸葛亮祠庙,禁止士卒在诸葛亮墓附近木马砍柴。

诸葛亮虽没有演义中那么神乎其神,但他确确实实是三国时代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外交家、发明家、散文家。

诸葛亮在其他方面能力应该都没话说,军事方面总被人诟病,很多人都会以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及诸葛亮北伐成绩作依据。

诸葛亮的治军能力,强化军队战斗力是没话说的。诸葛亮“正军”作战能力是非常强悍的,王双、张郃的骑兵都在诸葛亮手下吃过亏,死在蜀军手上。张辽要是率八百骑兵去打诸葛亮的部队,八成也是有来无回。司马懿也一直不敢与诸葛亮正面作战,只能坚壁防御。

诸葛亮为人诟病的是“奇军”能力,即以奇谋取胜。诸葛亮生性谨慎,蜀汉也家当有限,诸葛亮实在是没有豪赌的资本,打仗本就是要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再谋取胜利。至于那些鼓吹子午谷奇谋的,那是完全无视了曹叡、曹真、司马懿、郭淮那些人的存在。只知己,不知彼,轻视敌人本就是自取灭亡的事。如果计划失败,蜀汉损失的不仅仅是一万兵马,还有魏延一员大将,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对蜀汉的打击绝对不轻。假如魏延失败投敌了,那结果不堪设想。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诸葛亮北伐本就是以弱攻强,虽奇谋为短,也不代表他军事能力不行。诸葛亮以倾国之兵,长途跋涉,在粮草不济之下,还能在征战中占据主动,本身就证明了他的军事能力。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拿不下,军事能力就不行了吗?曹操带领一群文臣武将,以优势兵力在汉中转悠了个把月,不也是拿刘备没办法吗?在诸葛亮军事生涯中找出他奇谋方面的缺陷,就判定他军事能力一般,这完全是扯淡。历史上能让对手尊敬的能有几人?

诸葛亮除了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的个人节操也是非常值得学习的。身居丞相高位,以自己为表率,奉公守法,为官清廉,赏罚分明,不居功自傲,不恃宠生娇,一直保持初心,深得蜀汉官员百姓的崇敬。诸葛亮给儿子的《诫子书》中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就是他人生的写照。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相对来说比较完美的人,确实也称得上智慧的化身。

其他网友回答

人们对诸葛亮的评价主要来自两本书。

一本叫《三国演义》,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著,众所周知,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几乎被神话了的诸葛亮,光光是回目上他的名字就出现了37次,和他相关的故事随便数数就有好多: 三顾茅庐,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借东风,智取荆州,空城计…等等等等,在罗贯中眼里,诸葛亮就是智慧的化身,忠臣的楷模,能臣的代表。

另一本书叫《三国志》,是三国归晋时期陈寿所著,陈寿自己原来就是蜀汉官员,他的父亲曾是丢失街亭的马谡的参军,而且陈寿在材料取舍上十分严谨,因此这本书一直被史学界认为真实可信,后人在研究三国时期的历史时,也多会做为参考。

所以还原一个真实的诸葛亮,从三国志的评价来谈比较客观。

陈寿的评价概述来说是“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简单说,一方面就是擅长政务治理,做为丞相是十分称职的。诸葛亮辅佐刘备父子共27年,其实大部分都是在忙内政外交,治理国家这些工作,在用兵打仗这事上,主要是从率军荆州进攻成都,用兵南征,北伐6次,我们知道蜀汉地盘仅据有一个完整的益州和一个汉中郡,国力经济人口这些硬实力是远不如占据了北方广袤地区的曹魏,但就是这一州一郡之力支撑了诸葛亮这几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诸葛亮的理政治国能力可见一斑。

陈寿书中称赞在诸葛治理下的蜀汉,“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

另一方面,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奇谋为短”,应该说也是真实客观的,《演义》里所描写的至今为人津津乐道的那些故事情节,大部分都是从他人身上嫁接过来的或者干脆就是虚构的,比如火烧博望坡的其实是刘备,赤壁之战其实是周瑜指挥的,用草船借箭的其实是孙权…

那么“奇谋为短”是不是就一定是贬义评价呢?

并不是。

当代开国伟人有句诗写得十分中肯“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可见其故。诸葛亮是一个优秀的军事统帅,用兵风格谨慎,战略上主张稳扎稳打,所取得的军事成就也很瞩目,南征仅用了半年时间就平定了闹了二十多年的南中叛乱,几次北伐都使曹魏吃了不少大亏,对强大的敌人一直保持了军事进攻的压力,如果诸葛亮没有优秀的军事才能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

因此我们看陈寿所说诸葛亮的“奇谋为短”,其实是相比他的政治能力“治戎为长”而言的,同时也只是指出他在军事谋略上的风格特点而已。

所以,我们评价一个真实的诸葛亮,应该说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更让后人尊敬的是他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和他“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高尚道德情操。他也是古代忠臣贤相的典型代表,是封建士大夫阶层的理想楷模,也是人民群众向往的政治人物。

其他网友回答

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不但神机妙算,还能呼风唤雨,是一个近乎神话的智者。

对于一件事物如果过多的去抬高和美化,就会显得有点矫揉造作。

诸葛亮太不真实

诸葛亮这个人物在三国演义里有点实在过于强悍了,以至于到了后来,当诸葛亮受制于司马懿不得作为的时候,让很多读者都觉得非常的不舒服,却又说不出来哪里不舒服。

一个之前都没怎么露脸的司马懿,怎么一出来就把无所不能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给死死地摁在了西川出不来了呢。

没办法啊,因为史实就是诸葛亮北伐不成功,所以就算作者罗贯中不情愿,也没法改变事实嘛!

然后作者罗贯中就加了个空城计的情节上去,说明司马懿这个人生性多疑,而诸葛亮略施小计,就带着几个小书童把司马懿的几万大军耍的团团转。

但一个空城计对大局毫无影响,这本来也是诸葛亮把自己给坑了才出的无奈之举,只能说急中生智吧。

再说说司马懿的生性多疑,是不是还有一个人也是生性多疑,那就是曹操了。曹操毫无疑问是三国的最大胜利者,但作者罗贯中也是不情愿,却又改变不了事实,只能在曹操的人品上下下功夫了,写司马懿和曹操基本一个套路。

其实归根到底那就是诸葛亮这个人物太不真实了。

诸葛家族

先来说说诸葛家族吧,这个家族在三国的时候是一个非常大的望族。

那时候诸葛亮也不像三国演义里所说的那样,一个人住在山上隐居起来,而是跟很多文士住在一起,同一片区域,大家彼此交换信息,什么信息呢,按照今天通俗的来讲,就是哪家单位看着业绩好,哪家单位需要什么人才。

大家读了这么多书,都自觉很有才华,想着将自己包装包装给推荐出去呢。

诸葛家族人丁兴旺,人才众多,光诸葛亮他们家就有三兄弟三人,而诸葛三兄弟经过仔细的盘算制定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计划,那就是三兄弟分别出仕三家。

尽管这个方案看起来平淡无奇,但能顺利实施,这过程中仍然能看出诸葛三兄弟的眼光之独到。

因为当他们选择出仕哪三家诸侯的时候,除了曹操形势明朗,一副君临天下的样子,另外那两家包括东吴的孙权,当时都没有十足的把握说他一定能参加角逐天下的竞争到决赛圈。

至于刘备,在当时的诸侯当中更是排不上号的人物。

可是诸葛三兄弟很精准的选择了未来三足鼎立的哪三只鼎脚,足可见他们的眼光之独到和精准,这放在今天,是很珍贵的投资人天赋,看项目那是一看一个准。

三顾茅庐不存在

刘备带着关羽和张飞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令大家印象深刻,千百年来引为一桩美谈,成为后世人们求贤纳士的模范典型,但事实上并不存在三顾茅庐这样的事情。

刘备进驻荆州之后,便开始到处招贤纳士,当时荆州的地形是一处交通要道各地的能人贤士纷纷聚集在这里,而天下大事各类情报也纷纷在荆州进行交换和集散。

一言以蔽之,荆州就是三国最大的人才中心和信息中心。

身在荆州的刘备,当时并不缺少能人贤士,因为很多人都等着找到一个主公好施展自己的本事,而诸葛亮也不是这些人当中最出名的。

刘备当时有很多的选择,完全没有必要为了一个诸葛亮三次主动上门去招揽,这不科学。

诸葛亮其实是主动投到刘备门下的。

赤壁之战和诸葛亮没有多大关系

赤壁之战是整个三国形势的分水岭,或者说是奠定三国形势的一场重要战役。

在赤壁之战之前曹操虎视天下,当时曹操的实力已经足以一统天下,长江对岸的东吴孙权以及刘备等不入流的军事势力,在曹操眼中不足一惧。

曹操整顿好了北方,就意气风发,高筑铜雀台,点起甲兵,誓师南下一统天下。

只可惜赤壁一战,曹操水军尽失,仓皇北遁,于是南方得以喘息,孙权和刘备也因此得以发展做大,最终造成了三足鼎立的局势。

虽说三足鼎立,其实也可以说成是二足鼎立,因为刘备和孙权这两条腿加起来也仅仅勉强可以和曹操这一条腿相提并论,所以说这个三足鼎立的鼎的三条腿粗细是不同的。

而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又是草船借箭,借来10万支箭给东吴周瑜交差,又呼风唤雨借来东风给周郎,其实这些都是小说中虚构的。

真正在赤壁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恰恰就是那个气量狭小,被诸葛亮耍的团团转的周郎周瑜。

既生瑜何生亮,这句话真是把周瑜给写死了,偷笑。

周瑜主导了赤壁大战,带领东吴赢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如果没有周瑜,那么东吴很可能就已经被曹操给踏平了,至于那时候的诸葛亮啊,在刘备军中还完全排不上号呢。

会计诸葛亮

诸葛亮刚投到刘备军中的时候,并没有受到刘备的重用,刘备给他分配了工作,主要管钱,相当于现在的会计。

诸葛亮给刘备管过钱也给刘备管过粮,总体而言是一个分管后勤工作的官员,之后随着诸葛亮出色能力的不断展现,加上刘备军队规模的不断扩大,诸葛亮在刘备军中的位置也慢慢上升。

汉高祖刘邦有一个很重要的帮手叫萧何,萧何在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中主要负责在后方给刘邦安排钱和粮草以及兵员的征募,没有萧何,刘邦的事业早就失败了,因此刘邦得了天下后专门说过萧何的作用,而诸葛亮在刘备军中的作用就和萧何非常的相近。

通过一次次出色的完成工作,诸葛亮渐渐的提升自己在刘备集团中的地位,成为了刘备的心腹之一。

而诸葛亮在官位上升的过程中也包含了复杂的政治斗争,正是通过政治角逐和能力展现,诸葛亮才有了后来在蜀汉一言九鼎的地位。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一般

前面说了诸葛亮其实是一个搞财务的,所以诸葛亮最擅长的是内政,而不是军事。

其实你仔细的去看蜀汉后期的战争(因为前期诸葛亮还没有插手蜀汉的军政事务),你们就会发现,其实后期的蜀汉并没有打多少胜仗,而且也并没有打出多少有鲜明特色的战役,可以说总是中规中矩,包括诸葛亮的几次北伐也乏善可陈。

几次北伐最终都是因为粮草问题而匆匆撤军,但是撤军的时机每次却把握得很好,眼看着就要没粮了,蜀军就开始有序撤退了,这还是源于诸葛亮的本职工作做得非常出色,他对军中的粮草用度掌握得非常清楚,因此总是能在蜀军粮草断绝前将军队撤离。

这是为了尽量保存蜀汉的实力,也是为了保持诸葛亮自己的实力,如果北伐失败,蜀军又全军覆没,那么诸葛亮在蜀汉集团内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

从诸葛亮的具体做法中,你们就能很清楚的发现,这是一个内政官员的保守做法。

说到这里,要叹息一下魏延,真的很可惜,作为蜀汉后期,蜀军中的元老级人物,他被诸葛亮彻底地排挤成了边缘人物,诸葛亮知道抓住兵权才有地位,因此自然不肯放任魏延发展了。

诸葛亮确实很会算计,方方面面都算得很清楚很周到。

结语

这是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一定和你以为的诸葛亮很不一样。

历史嘛,本来就是成者王败者寇的记录文本,至于演义,更是作者借历史来表达自己观点的叙述。

真实的历史,又有多少呢!

其他网友回答

马末都曾说“历史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诸葛亮这个人到了今天已经成为了智慧,忠诚的化身,无论是谁其实都很难还原一个真实的诸葛亮了,但是我们可以从客观的角度去谈谈诸葛亮这个人,也许不是什么已经确定的事实,而是提醒我们那些在不经意间被我们忽略遗忘的观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智慧不等于大谋略

1.卧龙之名所传非虚

诸葛亮据说是一米九的大个,美男子一名。这样的帅哥才加上才华横溢,别说是三国时期,就是现在也是人见人爱,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自然也不例外,诸葛亮师从庞德公,庞德公是诸葛亮二姐夫的老爹,非常有学识的一个人,庞德公有个好朋友司马徽,就是大家常说的水镜先生,也是学问大家,而且以识人著称。

司马徽对诸葛亮非常看好,因为和很多人读书务必求熟练精通不同的是,诸葛亮读书只注重大的方面,史书上说“独观其大略”,诸葛亮读书更多是为了思考和积累。

善于识人的司马徽称诸葛亮为卧龙,管诸葛亮的好朋友庞统叫凤雏,卧龙证明诸葛亮已经有龙的样子,不过仅仅是卧着,凤雏只说明庞统有成为凤凰的潜质,还有些稚嫩,从二者的道号加之庞德公和司马徽的教导,诸葛亮卧龙之名绝对是符合事实,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

2.有萧何之能却不见得有张良之才

因为诸葛亮卧龙的名声,《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简直就是无所不能,火烧新野博望坡,草船借箭,七星坛借东风,空城计吓怕司马懿,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就是几近于妖。

但是真实的诸葛亮在计谋策略上并没有发生以上这些事实,真实的诸葛亮主要在干嘛?

诸葛亮追随刘备之后,刘备借赤壁之战的胜势,一举拿下了荆州江南四郡,除了武陵郡之外,诸葛亮主要就在负责这三个郡的事物管理,他即负责三个郡的赋税征调,又要对地方治理提出建议,反而没有去参与更多的军事行动。

当然这不是刘备对诸葛亮不重视,相反是刘备对诸葛亮很看重,刘备这个人也是以识人著称,他作为一个领导把诸葛亮放在了最适合他才能施展的地方,同时三国时候曹魏政权这样的活是谁在干呢?荀彧!

所以在刘备眼里,诸葛亮和荀彧是一样的人才,适合统领自己阵营的大后方,保证后方安全无忧,自己才能在前方开疆扩土。

诸葛亮和荀彧都像是汉朝开创者刘邦手底下萧何这样的角色,治国不世之才,但不是带兵打仗出谋划策的最佳人选。

二、千年忠诚表率

1.君臣相惜白帝城托孤

夷陵之战,刘备被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大败退兵白帝城,感觉自己命不久矣,于是叫来诸葛亮,完成了历史上著名的白帝城托孤。

这次托孤里面刘备说出了著名的那段话“君之才比曹丕高出了十倍,必能安邦定国,可以成就大事,如果子嗣值得辅佐,你就辅佐他,如果不是那块料,你可以自取。”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君可自取四个字历来存在争议,有的说是刘备让诸葛亮取而代之,有的说刘备的意思是刘禅要是不使当皇帝的料,你就在剩下的儿子里面在帮我选一个替了他,你可以自己拿主意,可惜刘备说的不明不白就死了,笔者其实更倾向于第二种看法。

面对这样的信任,托孤,诸葛亮的态度是: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诸葛亮对刘备的忠诚,在这次托孤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2.后世帝王的推崇

诸葛亮在刘备死后,全心全意的帮扶刘禅,治理蜀国,整顿内政,平定南中,在蜀国可以说是一手遮天,但是即使权势滔天,依旧对刘禅很尊重,帮刘禅找好的老师,传授治国做人的道理。

诸葛亮最著名的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一般的臣子做不出来的,也正是这一点,被后世帝王不断推崇。

清朝时候无论康熙还是乾隆,提到诸葛亮的时候都说,比诸葛亮智能高的人才历史上还有没有,肯定是有的,为什么诸葛亮做到了真正的名垂青史,就是因为没有功高盖主,用尽了一生的力气去帮助那个扶不起的阿斗,当然阿斗是不是真的扶不起,在这我们就不做讨论了。

但诸葛亮的忠诚,确实后世每个帝王所看重的,后世帝王很多也用诸葛亮对蜀汉的忠心耿耿来竟是自己的臣子。

三、不为人知的清贫爱子

1.三国清官

三国不但是一个英雄豪杰辈出的年底,也是一个清官辈出的年代,清官的家产都不多,诸葛亮绝对算一个。

《三国志.诸葛亮传》里诸葛亮给刘禅上表事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可见诸葛亮虽然在蜀汉身居高位,但是一是清贫。

2.被人忽略的好父亲

诸葛亮在蜀汉后期,以攻代守,进行北伐之战,让蜀国始终残喘在乱世之中,很多人都去注意了诸葛亮的北伐,却忽视了诸葛亮作为一个父亲的身份。

诸葛亮属于晚年得子,所以非常喜欢自己的儿子,但是自己在汉中屯兵驻田,基本没有时间回去看望自己的孩子,思念之情都在诸葛亮的书信中表露无遗,最著名的就是诸葛亮的《诫子书》,这里面对孩子的关爱之情不亚于后世的《曾国藩家书》。

一篇仅有八十多字的文章,写出了对儿子的淳淳教导,告诉孩子要加强道德修养,增长才智,如何正确学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就是出自这篇著作。

总结: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写历史的人都是用自己的观念来理解过去的事实,真实的诸葛亮是什么样子已经不重要了,我们只要记住他留在历史上的那个让我们感知未来的观念就可以了,真实诸葛亮在我看来就是一个符号,代表的是他背后闪耀的那些精神,让后世之人不断学习感悟!

其他网友回答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其实现在我们也不要太去追求真实的诸葛亮是什么样的。让他在我们心中保持一个神话一样的人物多好。每个时期都会有这样的人物,被推崇的很高。

其实他是什么样的应该不是那么重要了,三国有一句得卧龙或凤雏即得天下。所以说真实的诸葛亮也很厉害。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