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色是什么?(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特点)

网友提问: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特色是什么?

优质回答:

从大的方面说就是屋顶和木框架结构,这是传承了几千年的。从细节方面说就是木刻和砖雕,不同时期有不同风格。

其他网友回答

第1, 在建筑结构上,中国古代选择使用木结构而不是砖石结构;

例如《史记》中便记载,秦始皇修阿房宫和骊山陵墓所需的木材,就是从四川、湖南、湖北等地千里迢迢地运送过去的,而我们想想古代的运输条件、交通状况,这样的难度不是一般的大。中国的木结构建筑大概是世界上最省时间、最省材料的建筑形式。中国古代即使有与西方同样多的石材、人力和金钱,也没有去考虑建造可以世代伫立的庞然大物。对中国古代影响最深远的两大宗教,印度传入的佛教和中国本土的道教。除了僧侣用于深山修行的石窟寺和少量的佛塔继续使用了印度的砖石体系外,大多数的宗教建筑其实也是中国传统住宅形式的转化。

第2, 在建筑形态上,中国建筑致力于平面上的延伸,而西方建筑着重追求往空间中扩展;

中国建筑致力于平面上的延伸,就像摊大饼。而西方建筑却喜欢追求往空间中的扩展,更像是搭积木。我们可以先看看中国最著名的建筑群——紫禁城,如果我们从景山上看故宫,会发现它是沿着一条中轴线,遵照某种序列感,平缓地、对称地,向远处、两边平铺开来。除了一两个用于观望的高点,几乎都是平缓地趴在大地上。中国古代是也曾经历过把建筑往高空发展的阶段,但跟西方人追求威严感、崇高感的目的不同,中国的高层建筑是希望把人带到高处。“塔”让人登高望远,“观”用来观察战时敌情。比如建造于6世纪、北魏洛阳城中的永宁寺塔,据记载高达四十九丈,也就是147米。只是后来,中国人慢慢失去了往高空发展的兴趣,但至少证明木结构是有往高处发展的能力的。

第3, 在建筑用途上。

中国古代建筑选择摊大饼式的平面发展,其实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围绕一个中心空间,也就是“内院”,来居住和生活,是人类最早的建筑方式。“院子”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必要空间,是没有屋顶的房间,它承载着交通、景观、交流、生产等很多重要功能,人们在里边种植花木、晨练、做工、晾晒。以至于建筑平面呈现出以一个一个以院落为中心的建筑单元,还可以依据需求不断向外增添这种单元。而不像西方,较早地适应了功能集中的,通过上下交通组织的楼房。

第4, 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出现了两个平行的分支,即“正式建筑”与“园林建筑”,而在西方,“园林建筑”类似于景观设计,是“正式建筑”的附属品;然后,再进一步分析“正式建筑”中各功能用房的特点,会发现中国各类功能建筑都是“住宅”的变体,而在西方,住宅、宗教建筑、宫殿等都有着独立建筑体系;最后,从时间轴上来分析,中国古代“正式建筑”发展相对缓慢,各朝各代风格稳定,差异性不大,不像西方建筑那样,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时代特点。

自汉武帝以后的“儒家”正统,便是统治阶级让人守规矩、不越界、臣服于皇家的工具。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别男女之礼”,也随之形成了按等级分类的建筑制度,不同级别对应不同的建筑规模、屋顶形式、用色装饰、门楼规格;皇宫里有“六宫六寝”、宅舍中有“前堂后室”等严格的规矩,并且沿用了千年,指导正式建筑的建设,也时刻提醒人们所处的位置,守本分、不越界。这种在正式场合的拘谨,就需要另一套哲学体系——道家思想来调适,在建筑上的极致体现便是园林建筑,于是皇家园林、士大夫的私家园林历代盛行。与建筑院落的规矩、拘谨、方正完全相反,园林建筑散发着一派曲折、神秘、随意的气息,它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

在正式建筑中,文人穿上官服,扮演好臣子、家长、师长;在园林中,便可布衣草鞋,逃到自己的精神世界,摆脱一切规矩准绳的束缚,追求道家思想中的“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的潇洒无为。正式建筑与园林建筑完全是中国文人的内心写照,是儒道之中的自由转换,是出世入世的弹性调适。这种将园林与建筑完美地融合,虚实空间的巧妙过度,变成了现代人所追求的空间美学。

其他网友回答

一.中轴线对称形美学建筑观。二.天人合一,溶入自然的生态理念。三、能工巧匠,传统木架结构,园林风格的古朴自然美等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