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中三国谋士排名(三国里面哪个谋士最厉害)

网友提问:

三国正史中,哪个谋士最厉害?

优质回答:

三国最利害之谋士,非“毒士”贾诩莫属。

贾诩,字文和,今甘肃武威市人,被称为毒士。三国初期著名谋士,曹魏开国功臣。贾诩早年在李傕郭汜军中效力,搅得天下大乱。中期投靠张绣,两次大败曹操,更有一次差点把曹操杀掉。最后投靠曹操,曹操夸贾诩说其使得我又重新被天下信任。贾诩一生算无遗策,连自己的家人的性命都能算准,可谓奇才,《唐要会》评价贾诩的筹谋策略罕有少见,并与另外七人合称为“八君子”。

贾诩年少时并不出名,只有汉阳的阎忠认为他有张良、陈平之奇才。贾诩,初时隶属于董卓所部。在董卓叛乱被杀后,他为求自保,献计于李催等人袭击长安,大获全胜。

事情还得从董卓被杀讲起。初平三年(192年)四月,王允谋杀董卓后,他的军队还都完整无损的存在。董卓麾下的西凉军五员重将,在他死后群龙无首,徐荣、段煨、胡轸投降朝廷,牛辅、董越不肯投降。屯驻华阴的董越急匆匆赶往陕县找牛辅商议对策,却被牛辅杀死,于是董卓的主力部队尽归牛辅所领;牛辅又是董卓的女婿,自然就成了凉州兵新的老大。然而,牛辅却不是当统帅的材料,他怯懦多疑,以疑心杀董越,又害怕军队兵变,抛弃部队逃亡,被随从所杀。

牛辅麾下校尉李傕等人归来时无所依托,派使者前往长安请求赦免文书,王允却说,一年之内不能有两次赦免,没有同意。可以说,这也许是王允掌控凉州军团、挽回局面的最后一次机会,但他没有把握住。李傕等人得不到朝廷的赦免,本欲解散部队逃归家乡,武威人贾诩当时在李傕军中任职,贾诩对李傕说:“听长安人议论说欲诛尽凉州人,各位如果弃军单行,则一个小小的亭长就能抓住你们了。不如率军西进,攻打长安,为董卓报仇。事情如果成功了,则奉国家以正天下;如果不成功,再走也不迟。”,李傕等人采纳了贾诩的建议,到处说:“朝廷不赦免我们,我们应当拼死作战。如果攻克长安,则得天下了;攻不下,则抢夺三辅的妇女财物,西归故乡,还可以保命。”部下纷纷响应,于是同郭汜、张济等人结盟,率军几千人,日夜兼程,攻向长安。

王允在殊杀董卓后,自信心膨胀,一言九鼎,不再听取他人的正确意见,妥善安置董卓的部众,才最终导致李傕等凉州军的反叛,王允的结局也极其可悲。李傕等人失败后,辗转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曾用他的计策两次打败曹操,官渡之战前他劝张绣归降曹操。官渡之战时,贾诩力主与袁绍决战。赤壁之战前,认为应安抚百姓而不应劳师动众讨江东,曹操不听,结果受到严重的挫败。曹操与关中联军相持渭南时,贾诩献离间计瓦解马超、韩遂,使得曹操一举平定关中。在曹操继承人的确定上,贾诩以袁绍、刘表为例,暗示曹操不可废长立幼,从而暗助了曹丕成为世子。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称帝,拜其为太尉,封魏寿乡侯。曹丕曾问贾诩应先灭蜀还是吴,贾诩建议应先治理好国家再动武,曹丕不听,果然征吴无功而返。黄初四年(223年),贾诩去世,享年七十七岁,谥曰肃侯。《唐会要》尊其为魏晋八君子之首。贾诩精通兵法,著有《钞孙子兵法》一卷,并为《吴起兵法》校注。

其他网友回答

我认为谋士应该分为两种:第一是所有历史迷所推崇的军事谋士,擅长奇谋,在战场上可以扭转局势的关键人才;第二是我们往往忽略的内政型人才,虽然这类谋士不会有太多奇谋,但正是有了他们在内政后勤上的贡献,才能让政权得到稳定的发展,通常这类谋士我们称作为王佐之才。

在三国的历史中,我认为最厉害的谋士是这两个。军事谋士:贾诩;内政谋士:荀彧。

军事谋士:贾诩

贾诩被称为毒士。除了他的计谋非常毒辣外,还有他对人心独特的把握。他的任何一条计策都能体现他对形势和人心的精准掌控。下面我们分享一下他的经典计策。

a)在董卓被杀后,董卓的手下将领都很害怕,想逃回凉州。贾诩看清当时长安的形势,建议发兵长安,控制皇帝。结果大家都知道了。也正是贾诩的这条计策,使长安的百姓陷于水生火热之中。毒士也因此而得名。

b)在曹操三征张绣时,因大后方出了问题曹操选择了退兵。张绣不听贾诩的劝告,发兵追击结果被亲自断后的曹操打败。回军后,贾诩立刻建议张绣再次追击曹操,结果大获全胜,原因是贾诩料定这次不是曹操亲自断后。

c)官渡之战时,曹操和袁绍都想拉拢张绣。当时的情况是袁绍实力远高于曹操,绝大部分人都认为曹操必败。但是这个时候,贾诩建议张绣投靠曹操。原因如下:1.曹操志向远大,所以不会在意之前的个人恩怨。2.曹操势力小,我们现在去投靠,必定能得到重视。3.袁绍和兄弟之间都有矛盾,所以他们的势力必定不可能久远。而最后的结果完全如贾诩所料。

以上例子a)体现了贾诩对形势的把握,例子b)体现了贾诩对曹操内心的把握,例子c)则展示了贾诩对形势和人心的双重把握。另外,还有一点,贾诩为了不招人嫉妒,一直没有尽全力展示自己的才华,如果他尽全力我猜想三国的历史进程会快很多。所以我认为贾诩是三国时期最厉害的军事谋士。

内政谋士:荀彧

荀彧年轻的时候就有人认为他有王佐之才。曹操这一生征战无数,每次出征镇守后方的都是荀彧,可见他对曹魏集团的稳定起了多么大的作用。

但是很可惜史书中并没有关于荀彧太出彩的记录,这就是内政型谋士的无奈。也许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时也体会到了这种无奈,所以才给同是内政型谋士的诸葛亮身上加了很多奇谋来体现他的过人之处。

作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都会非常重视这样的人才。就好比刘邦,建立汉朝后,在封赏时第一想到的不是奇谋百出的张良,陈平,也不是统帅三军的韩信,而是一直镇守后方的萧何。

内政型谋士,不像军事谋士那样出彩。但是他对每个集团的贡献是无可比拟的。无论是曹魏的荀彧,还是蜀汉的诸葛亮都是非常优秀的内政谋士。这里把荀彧放在第一位主要是诸葛亮的事迹传颂的太多了,所以我就多提一提荀彧。

结论:

每个三国迷都会有自己内心最出色的谋士。以上是个人观点。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域发表自己的看法!

其他网友回答

三国时期谋臣中,综合能力最强的当然要属诸葛亮了。

在政治上,诸葛亮治蜀的政绩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白帝城托孤以后,诸葛亮执掌了蜀汉军政大权,“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当时蜀国内忧外患十分严重,诸葛亮对内七擒七纵孟获安抚南中,对外重新确立联吴抗曹的策略,稳定了内外局势。之后,诸葛亮在蜀中“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安抚百姓、遵守礼制、约束官员、慎用权利,对人开诚布公、胸怀坦诚。他赏罚分明,“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在蜀中上下,都敬畏诸葛亮。正是经过诸葛亮的治理,蜀中经济得到极大发展,百姓们“安其居,乐其业”。经诸葛亮“踵迹增筑”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还是汉中地区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当时所以,陈寿评价诸葛亮“管、萧之亚匹矣”。

在军事上,诸葛亮以匡扶汉室为己任,以攻为守,多次攻击魏国,“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同时,诸葛亮作的八阵图,不在古代军事名家孙武、吴起之下。唐太宗和李靖在谈论军事时,对诸葛亮的兵法和八阵图也推崇备至。

在其他方面,《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性长於巧思,改善了诸葛连弩,制造了木牛流马,同时,传说馒头也是诸葛亮在南征的时候发明的。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是千古名篇,是古代散文中的杰出作品。宋代陆游评价“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除了诸葛亮,在三国历史上还有一个就是贾诩。贾诩更似开挂般存在。在董卓死后,向董卓余党李催、郭汜献计反攻长安彻底断绝了汉室复兴的希望;献计张绣,让张绣杀死了曹操长子曹昂和大将典韦,之后又抓住官渡之战有利时机,劝张绣投降曹操,并被封侯;后来,帮助曹操平底西凉,帮助曹丕称帝。判断之准,谋略之精,确实少有,陈寿认为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唐朝白居易评价贾诩,”天下论智计并归贾氏也”。

其他网友回答

曹魏的郭嘉计谋高,在三国时期,应该无人抗衡。

其他网友回答

我认为三国中最厉害的当属曹操的谋士郭嘉。

郭嘉的厉害首先是他的大局观,深谙庙算。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曹操和袁绍对决之时,当时袁绍兵多将广,谋士如云,许多人都对曹操能否大胜仗持怀疑态度,而这个时候,郭嘉提出《十胜十败》理论:这几乎可以和毛泽东抗日战争时期的《论持久战》媲美,郭嘉对曹操和袁绍双方从十个方面做了对比:

第一是“道胜”:袁绍作为世族军阀,礼仪繁多而杂乱,为其形式所羁;曹操“体任自然”,因时因事而制宜,“道”高一筹。

第二是“义胜”:曹操“奉顺以率天下”,顺应历史潮流,合乎道义。

第三是“治胜”:郭嘉以深刻的眼光分析历史和现实,认为汉末大乱是统治者“政失于宽”,而袁绍以宽济宽,所以无以御下;曹操“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宽猛相济的治理措施是切合时要的。

第四是“度胜”:袁绍外表宽厚而内心多猜忌,任人唯亲戚子弟;曹操则“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问远近”,在气度胸襟上胜过袁绍。

第五是“谋胜”:袁绍临事无策,优柔寡断;曹操机警果敢,“应变无穷”。

第六是“德胜”:袁绍沽名钓誉,喜受吹捧,“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曹操以诚待士;“不为虚美”,讲究实用,刑赏必诺,“与有功者无所吝”,那些忠正而有远见的并且务实的士人“皆愿为用”。

第七是“仁胜”:袁绍怀妇人之仁,见人饥饿,恤念之情形之于表,而对于自己见不到的,则“虑所不及”。这不是政治家的胸怀。曹操对于眼前小事或有疏失,而对于天下大事则“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恩德施乎四海。

第八是“明胜”:袁绍惑于谗言,而曹操则明辨是非,“御下以道,浸润不行”。

第九是“文胜”:袁绍是非不分,曹操对于正确的“进之以礼”,不正确的则“正之以法”。

第十是“武胜”:袁绍用兵“好为虚势,不知兵要”,曹操则用兵如神,士卒有所恃,敌人闻而畏。

事实的结果也印证了郭嘉的判断,这种庙算能力,不但可以为领袖提供了战略决策,也对军心起到了极大鼓舞。所以《孙子兵法》中,首先重视“庙算”:“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呼?”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此之谓也!

其次是他洞悉人性,实时决策。

当曹操准备出征袁尙和乌桓时,大军离开许昌,诸将洞悉刘表会派刘备袭击许昌,郭嘉认为曹操首要的敌人是袁尙,对此郭嘉分析说:“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且袁绍有恩于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乌丸之资,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动,民夷俱应,恐青、冀非己之有也。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

袁尙是和曹操不共戴天的大敌,一旦和胡人结合必成大患,所以提出首先对付他们。而对“二刘”关系,他也做出了精准的判断。这种判断,在于他洞悉人性,所以可以料敌先机。

曹操打败袁谭、袁尚。二人逃遁,此时,诸将都主张乘胜追击,而郭嘉却主张退兵,他料定谭、尚二人会滋生矛盾。结果袁谭、袁尚两兄弟为夺位、夺权而争得头破血流,最终曹操坐收渔翁之利;至于他遗计定辽东,更是精彩绝伦。

第三,是郭嘉能够准确把握形势,体察细微,算无遗策。曹操三战吕布,士卒疲倦,准备撤军时,郭嘉却力主再战,而且断定此战必胜。结果吕布被擒;这就是郭嘉对双方的精准把握,曹操士卒疲惫,吕布那里也不轻松,这个时候就是拼毅力的时候,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能获得胜利。

曹操和袁绍对峙在官渡之时,传言孙策准备偷袭曹操在许都的根据地,消息传开,曹军中不少人已开始准备投降。但郭嘉却断言孙策会死在刺客之手。而不过数日,孙策果然遇刺身亡。

第四,是郭嘉的识人之妙。人生难免选边站,选对领导真的很重要!

郭嘉当初二十多岁拜见袁绍,袁绍当时名满天下,许多人纷纷投奔他,但郭嘉很快发现袁绍不是好领导。他对袁绍的重要谋士也是自己好友说了这一一番话:“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

当时袁绍风头无量,许多人都看好他,而郭嘉却从细微之中看出成败,这需要过人的眼光,也需要过人的勇气。毕竟人都是贪图安逸的。

只可惜天不假年,英年早逝,不断让曹操痛惜,也让无数人为之折服。罗贯中说:”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运筹如范蠡,决策似陈平。可惜身先丧,中原栋梁倾。②虽然天数三分定,妙算神机亦可图。若是当时存奉孝,难容西蜀与东吴。”。

毛泽东对此称赞郭嘉,才识超群,足智多谋,出谋划策,功绩卓著。 “还说:“郭嘉是

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智谋之士,他的十胜论几乎涉及了中国兵法思想的各个方面,切中要害,言简意赅,博大精深,古今罕成。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