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溪唐张旭的古诗(小学唐诗三百首张旭《桃花溪》带注释)

网友提问:

怎样欣赏《唐诗三百首》中张旭的《桃花溪》一诗?

优质回答:

张旭的《桃花溪》

隐隐飞桥隔野烟 ,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 ,"洞在清溪何处边。

桃花谷:一个桃花流水的山谷,难实指某地。石矶:水中露出的石头,这两句说,隔着一层薄薄白云雾,隐约可见一座大桥横架在河上在石头的西边,我向打渔的人问话,这两句"只见桃花整天都在随着流水飘去,那么桃花源的洞口,又在这河流的什么地方呢?"陶渊明憧憬未来的世外桃源,曾为一些后人所赞许。作者在桃花谷看到轻风吹拂,桃花瓣儿落入清澈的水中,引起了无限感慨。不禁发问:现在桃花已在眼前,而桃花源又在哪里呢?流露了作者对脱离现实,去过隐居生活的向往。这首诗,首句用一"隔"字,写出飞桥和野烟之景,二句用一"问"字,承上转下。三四两句,一句用一"随"字描绘出眼前实景,一句用"何处边"三字提出问题。就此止笔,所提问题,不作回答,诗人对桃花源生活的向往,流露于字里行间

张旭(约公元735年前后),字伯高唐代吳(今江苏苏州一带)人做过常熟尉。他善于书法,据说醉后下笔效果更佳,有"张颠"之称。他的草书和同時代的李白的诗歌,斐妟的剑舞,并称为当時的"三绝"。也长于七绝。

其他网友回答

烟波小桥日西下,

渔夫收网要回家。

桃花源处听流水,

有谁知洞能作答。

其他网友回答

问题:

怎样欣赏《唐诗三百首》中张旭的《桃花溪》一诗?

张旭是著名的草圣,人称张颠,特别爱喝酒,喜欢喝醉了写字。在杜甫的《酒中八仙歌》中占得一席。据《新唐书》记载,在唐文宗时,皇帝下诏以李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桃花溪》是其最有名的两首诗之一。不过,偏偏这两首诗都令人质疑,有可能是宋朝人的作品。

一、张旭最有名的两首绝句存疑

清朝吴乔的《围炉诗话》中说:

今人以‘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为张旭自画所作,不知是君谟也。”

君谟,是北宋诗人蔡襄的字,即北宋书法四大家“苏黄米蔡”中的“蔡”。

在蔡襄的《端明集》中,张旭这首《桃花溪》叫做《度南涧》: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张旭的《山行留客》,在蔡襄诗集中叫做《入天竺山留客》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过,入云深处亦沾衣。

可以看出来,蔡襄和张旭的这两首一字不差。

在明朝人曹學佺《石倉歷代詩選》中,蔡襄的《度南涧》、《入天竺山留客》都赫然在目。

清朝欽定四库全书中的《御選宋金元明四朝詩》里,这两首诗也归为蔡襄。

不过在宋人洪迈的《唐人万首绝句选》里,这两首诗被认为是张旭的作品。古人传抄、刊刻时经常出现错误,这种搞不清作者的案例挺多。

二、《桃花溪》或者《度南涧》写哪里的景色?

蔡襄诗名为《度南涧》,南涧寺在福建省福州乌石山东,蔡襄是福建人,又曾经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他的这首诗是不是写在福州呢? 不得而知。

假如这首诗是张旭作品,又是写得哪里呢?很多人认为是指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的桃源。据说这个地方在湖南常德桃源县: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一个湖南、一个福建,一个盛唐,一个北宋。

三、诗歌简析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野烟,山野或村野的云烟。石矶:是指突出江边的岩石或小石山。

诗人在江边望见远远的云烟中,有一个横跨清溪的桥,于是问江边渔船上的人,我看见这桃花随着流水而下,请问那个传说中的洞口在哪里呢?

可见诗人在山下的江边,清溪从山上留下,中间流过飞桥,由远而近流到诗人眼前。流水中的桃花,引起诗人的疑问,这桃花长在何处呢,是不是山中真的有一个桃源洞呢?

诗人说话,未必当真。这里清溪洞口,也许是武陵人传说的桃源洞这个地点,也许只是一种比喻而已,诗人笔下的任何洞口都可以比作桃源洞。假如这首诗是蔡襄所写,即使远在福州,也可以这样写。

结束语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作者用写景的方式,给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美丽的画面。有远景:飞桥野烟,有近景石矶、渔船、流水桃花。

末句以提问结束,引起读者美妙的遐想 ,空气中仿佛带有淡淡的怅惘,含蓄而悠远。

@老街味道

其他网友回答

《桃花溪》是一首旷世佳作,为唐朝人张旭作。此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中。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张旭,世称“张颠”,被杜甫归为“饮中八仙”之一,善于写草书,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并称三绝。

此诗另一题作《桃花矶》。桃花溪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源出桃花山。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飞桥:临空架设的桥梁。石矶:水边露出的岩石。此句意为:隐隐约约的,相隔着野外烟雾可以见到那飞纵的桥梁,我在河边岩石西面相问于渔船的渔夫。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尽日:整日,整天。此句意为:这桃花整日随着流水飘去,请问传说中的桃花洞在清溪的哪一边?此诗述追慕隐者之意。诗人显然借用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文意——《桃花源记》是一个传说,记载了武陵渔人沿溪而行,在一片桃花林尽头看见一山洞,入洞看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仙境。陶渊明身在南北分裂的东晋朝,因战火纷飞想隐居山林而作《桃花源记》。此诗善于写景,采用画论的“虚白”之法,营造出无笔墨处却是飘渺空灵的境界。首句写云烟飘渺处隐约可见的“飞桥”;二句写询问渔夫,仿佛在询问传说中的武陵渔人,隐有归隐之意。三四句写诗人相询渔人——传说桃花洞在何方?已有归隐之意。全诗描写由远及近,戛然而止,创造出一个亦真亦幻的胜境,不禁引人遐思。全诗空明而情感迫切,而又清新喜人,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好诗。清人荷塘居士孙洙在《唐诗三百首》里评道:“四句抵得一篇《桃花源记》。”

其他网友回答

隐隐飞桥隔野烟,这是诗人在石矶西岸,问路渔翁时看到的境象。挑花尽日随流水,这是指时间三月下旬,挑花已落花结果了,洞在清溪何处边。诗人问路的目的是在寻找一个山洞,想览景玩洞。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