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假如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坚持不投降继续打、不赔款,结局会怎样?
优质回答:
这个“假如”问得好!
我认为,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如果坚持不投降,继续打、不赔款,那中国的历史有可能改写,出现另外一种局面,不说可以迅速崛起,那至少不会在后续输的那么惨!
甲午中日战争,是发生在1894年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这是一场日本蓄谋已久,并且赌上国运的倾国之战,它旨在实施所谓的“清国征讨策略”,侵略以中国大陆为中心的整个亚洲。这个侵略计划就是以攻占台湾,吞并朝鲜开始,到进军满蒙,然后全面占领中国,从而征服亚洲,称霸世界。不得不说,日本的野心是非常大的,企图以一个弹丸岛国的一己之力,灭亡我大中国,甚至是称霸世界。
日本为了他称霸世界的梦想,在明治维新期间,快速地进行了两次工业革命,并且相继入侵了琉球王国、台湾、朝鲜,虽然最后台湾和朝鲜都被迫撤兵,但也获得的很大的利益,让日本尝到了甜头,更加重视军备的发展。
自1890年起,日本政府将财政收入的60%以上用作海军和陆军的军费,明治天王还从他的宫廷经费中每年拨出30万日元,再从所有官员的俸禄中抽出10%,一起充作军费,填补造船费用。在这样穷兵黩武的政策下,日本全国上下士气高昂,以赶超中国为目标,时刻准备着发动战争。
1894年,日本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临,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被叛军打得节节败退,被迫向清朝乞援。日本政府随向清廷表示“贵政府何不速代韩戡?……我政府必无他意” ,诱使清朝出兵朝鲜。日本在随后也跟着出兵,并派兵进驻了汉城,在朝鲜政府和叛军达成和议后,也拒不退兵。
在经列强的多次调停无果后,日本向清政府发出了绝交书,在1894年7月23日突袭了汉城皇宫,挟持了朝鲜国王,解散了朝鲜侵华政府,并且在7月25日袭击了清朝的运兵船。自此,甲午战争拉开帷幕。
这场战争分为陆战和海战两个战场,其中又分两个阶段。
陆战第一阶段主要是平壤战役,以清军大败渡鸭绿江逃回国,日本占领朝鲜为结束。
第二阶段是鸭绿江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这两场战役甚至不可以称为“战争”,日本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得了胜利,清军基本抵抗微弱,一触即溃。
海战的主要战役是黄海海战,也是甲午战争的第二场海战。
9月15日上午,北洋水师护送4000余名入朝援军到朝鲜。返航后在鸭绿江口大东沟遭遇日军阻截,战斗由此爆发。日本海军在大同江外海面投入战斗军舰则有12艘,包括其全都精华。战后,北洋舰队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5艘军舰,死伤官兵千余人;日本舰队”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舰受重创,死伤官兵600余人。以当时北洋舰队落后于日本舰队的情况下,有如此战绩,殊为不易。虽说此战失败了,但并不算完败,只能说是互有胜败,奈何李鸿章为保存实力,在战后严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港内,把制海权全部让给了日本。
最后是威海卫之战,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告终。
在战事正酣时,以慈禧太后为核心的主和派,就不顾光绪帝等主战派的反对,秘密派人前往日本求和,但并未达成。直至1995年2月2日,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才向清政府提出议和,此时的威海卫还没有失守。
日本边议和边开战,于3月4日攻占牛庄,7日不战而取营口,9日攻陷田庄台,清军鸭绿江防线全线溃败。3月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日本至此获得了军事上的绝对优势,使得慈禧太后担心日军进犯京津,在谈判桌上一味的退让。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最重要的两条:
中国将辽东半岛、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包括钓鱼岛)、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中国”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后增加三千万两”赎辽费”
第一条让日本光明正大的占据辽东半岛、台湾岛等岛屿,为以后的侵华战争提供了桥头堡,事实在以后的战争也印证了这一点。
第二条,赔付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三千万两。这是什么概念,当时的日本每年的财政收入才是8800万日元,差不多是6000万两白银,这一笔赔款就相当于日本4年的全部收入,加上港口免税等政策,使得日本步入了高速发展的时代,让他迅速地步入了世界强国之列,为以后的侵华战争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而反观清朝,在签订条约后,国库已经空虚,迫不得已只能以国内资源为质押,向列强们大举借贷,让列强们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帝国主义的资本大举进入国内,开办工厂,搜刮民财,进一步削弱了清朝国力,这就是赤裸裸的引狼入室。
如果清政府当时坚持不议和,继续打、不赔款,又是一种什么结果呢?
我们首先看下当时两国的兵力:
据记载,日本的军队数量在甲午战争前夕,建立了一支拥有63000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派往朝鲜作战的是17万人左右。海军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总排水量72000吨。
而当时的清政府,拥有差不多100万陆军,虽说战力残差不齐,但能战之兵在40万左右还是有的,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和左宗棠的“楚军” 都是战力强悍,参与了平定太平天国的战斗,并且都是以乡情为纽带组建的军队,训练有素,比较团结,且属于他们的直属部队,都投入了大量的金钱,装备了大量的现代化武器,是当时大清的骨干力量,有30万人左右。加上皇室的八旗军,10万人,都是有战斗力的。其他的就是绿营兵,没有战斗力。
北洋海军有军舰22艘,鱼雷艇12艘,总吨位41200吨,但有大沽口、威海卫和旅顺三大基地。
假如慈禧和光绪帝能上下一条心,下死命令调集湘、淮、楚三军20万人到辽东对战日军,即使不能击溃日军,那拖住他们总没有问题吧?加上日军还要分兵守卫朝鲜,镇压叛乱,不能全力以赴的作战。况且边上的俄罗斯帝国,一直对日本侵占朝鲜和辽东半岛充满不满,战争拖久了,保不齐俄罗斯就会出兵在日军背后捅刀子,到时谁胜谁负还未可知。
何况我国地域辽阔,战略纵深大,人口众多,即使一时的失利也没什么,只要皇帝抗战之心够坚定,随时可以征兵几十万。日本当时的军事和经济根本不可能对中国发动大规模的侵略战争,他们国内本来都是起义不断,战争拖久了只会对日本不利。
再说海军,虽说落后于日本海军,但也不是没有还手之力,要知道,日本攻陷威海港的时候,北洋舰队还有各类舰船26艘,就算不能正面抗衡日本海军,但是放出去采取游击战术,骚扰日军还是可以的吧?让他们不至于在海上肆无忌惮,随便运兵登陆,阻击他们的后勤问题也不大吧?加上北洋舰队相当于在本土作战,有着3个补给港口,日本海军则是远洋作战,机会还是有的!
个人感觉,只要慈禧和光绪帝决心够大,甲午战争中国的胜算还是非常大的!
只要甲午战争胜利了,日本将什么都得不到,还会遭受重创,说不定自己国内都会乱起来先。没有胜利就没有赔款,没有各种条约,日本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础,中国就省下了这些发展资金,以后的侵华战争估计就不存在了。
奈何,这只是假设,当时的清政府党派林立,慈禧当权,力主议和、割地赔款,以换来暂时的安宁。主战的光绪帝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加上朝廷内部腐败,人人为己,党派领袖只顾保存自己的实力,不愿派出精锐队伍,北洋舰队的军费都被慈禧挪用去过大寿了,炮弹都短缺,怎么打得赢?战败几乎已成定局!
其他网友回答
如果当初中国不投降,坚持继续打,中国必赢!
中国必赢!而且并不会花太大力气!为什么?且听我说细细说来!
1894年11月22日,我国东北重地大连旅顺陷落日军之手,随后几日,日军大肆屠城,中国百姓死难高达2万余人。
攻占旅顺后,日军在渤海湾获得重要根据地,北洋门户大开,中国的局势急转直下。这时,日本当时的前首相、军方头号人物山县有朋提出了一个军事行动计划。
计划名称为“直隶平原作战计划”,如果在海战中击败北洋海军,便马上集大军于渤海湾,然后在天津大沽口登陆,与清军决战于直隶平原一带,然后直捣黄龙杀入北京城。
(注意,这里要划重点哦 ↑)
但当时正值寒冬,渤海湾封冻,登陆困难。于是日本人便暂时搁置了这项计划。然后以陆军第2军为基础组建了共2.5万人的“山东作战军”。
同时又令联合舰队协同山东作战军作战,并以陆军第1集团军在辽东战场进行佯攻,继续吸引清军主力。
这个时候,日本人的战略意图是先控制山东、辽东地区,然后再以此为依托进攻北京。
1895年2月17日,山东半岛东北端的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覆灭;1895年3月9日,清军从辽东全线溃退,日军占领辽东半岛。
这个时候,清政府极度恐慌,便通过各种途径向日本求和,并派李鸿章为代表赴日议和。1895年3月30日,中日双方签订休战条约,暂时休战。
而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的时间是在半个月之后的4月17日。注意!如果这个时候李鸿章直接拍屁股走人,条约不签了,不投降了,继续打!
会发生什么?那中国就赢定了,并且不费一兵一卒!为何?
1、如果这样,必然会发生这个事情:日本重军集结渤海湾,欲登陆直隶与清廷决战。
伊藤博文必将勃然大怒,然后抽调辽东、山东两支大军,以及联合舰队,倾巢而出集结于渤海湾,然后发起之前因渤海湾封冻而搁浅的“直隶平原作战计划”,大军从天津登陆,直捣黄龙。
因为这个时候日本国内也是全国上下勒紧裤带打这场战争,不少地方都爆发了农民暴动,社会动荡不安。
所以伊藤博文想的必然是速战速决,不会接受从辽东一路打过去的持久战法,那就干脆直接让舰队开进渤海湾,从天津登陆,与清廷决战。
注意,之前这个计划之所以没有成行,是因为渤海湾封冻,不利大军登陆,而现在解冻之后已不会对登陆造成困难。正如伊藤博文谈判时的威胁:
若不幸此次谈判破裂,则我一声令下,将有六七十艘运输船只搭载增派之大军,舳舻相接,陆续开往战地,如此,北京的安危亦有不忍言者。
2、此时,清政府只需要做的是这个事情:
把所有士兵全部向后撤退,撤出大沽地区,放日本大军在大沽登陆。然后做什么?什么也不用做!日本人将不战自败!
3、日本人如何败?
这个时候,日本几路大军、联合舰队,包括国内的大军等必将倾巢出动,集结于渤海湾,因为这是同中国的决战。
参考之前日军在花园口登陆的速度:在16艘军舰的护卫下,日军动用了20艘运输船进行运输。第二军24049人、战马2740匹、弹药辎重大批,在没受到任何干扰的情况下花了14天时间才全数登陆。
那这一次的军力更加雄厚,无论如何,花的时间怎么也要半个月左右。这时,一个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事情便会发生。
1895年4月28日,一场百年不遇的凶猛海啸肆虐渤海湾,席卷天津塘沽口,这场海啸来得有多猛烈呢?史料记载——
沿海一带多被冲没……至平地水深四五尺…竟日夜风狂雨暴,海水漫溢……冲溃十营,铁路不通……水高六七丈,为百年来所未有。
冯玉祥当时13岁,补兵入伍在大沽口驻防,据他回忆:
飓风袭来,立刻海啸,大风大雨,翻江倒海……立时水深二三十尺……不清方向,不辨高低,你挤我推,一个劲地乱跑。越跑,水越深。二十多营人都惨遭灭顶,一个不留。
就这样,一场百年不遇的海啸,就足以把日本的几万大军、联合舰队、近卫军…统统卷入渤海湾喂王八。
那如果这个事情成为事实,中国最终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然后会怎样呢?
一、首先,我们来说这场战争原本的结局给中日两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1、对战败的中国来说。
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日本及西方列强一拥而上,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列强侵华进入新阶段。
中国经过30多年近代化成长刚取得的一点成果一朝丧尽,中国洋务运动改革宣告失败,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泥沼里彻底沉沦。
宝岛台湾被清政府割让给日本,台湾人民失去祖国庇护,遭受了长达半个世纪的苦难。
中国与朝鲜半岛上千年的宗藩关系结束,朝鲜半岛独立了出来,并成为了日本的殖民地。
列强争先恐后在中国投资开厂,彻底阻碍了中国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为向日本支付数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中国百姓被沉重的赋税压榨盘剥,无数家庭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2、对战胜的日本来说。
获得了大约整个日本4年财政收入总和的战争赔偿,成为战争暴发户,一跃而成亚洲头号强国,挤进了列强的行列。
树立了对中国的心理优势,甚至直到今天也没消除,这也是日本现在偶尔挑衅中国的原因之一,他们至今还有称霸亚洲的野心。
打开了中国庞大的贸易市场,使其国内工业和资本主义飞速发展,同时也不断刺激日本国内的经济发展,使起迅速成长为发达的资本国家。
全国一片“崇军尚武”的癫潮,军国主义思想疯狂爆发,日本有位文坛宗师公然宣称:国际公法抵个屁用,最重要的还是兵力!国与国的争端应怎样公平解决呢?“打”!
总体说来,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危害和打击是世纪性的,但给日本带来的好处却是无限的,让其迅速步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道路。
二、那如果战争结果反转,中国最终赢了这场战争,又会怎样?
对清朝来说其实影响并不大,其意义可能类似左宗棠打败中亚浩瀚国,因为清朝并没有将日本当做一个强大对手,胜了也就胜了,清朝是那个样子还是那个样子。
同时,清朝也会依然维持天朝上国的假象,欧洲列强也不至大肆凌辱中国,清朝的洋务运动也暂时不会失败。
但是!清朝内部的问题也同样会发生,在洋务运动中崛起,拥有极大实力的汉臣,极有可能在几十年内取代虚弱的清政府。
而对日本来说则绝对是灭国之危!日本将和当时的东南亚各国一样,成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历史上也不再会出现日本这个国家!
最后用梁启超的一句话做为结尾——“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争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简单,圆明园还要再被烧一次。
当时日军一路占领山东,一路占领营口。
山东的尚且不谈,占领营口、盘锦的日军,距离北京城只有500多公里。
试问日军继续南下,清政府靠什么去挡?
连老湘军都用上了。
仅十天时间,清朝百余营六万多大军便从辽河东岸全线溃退。
唯一只能依靠列强出兵来制止了。
当时清政府求和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希望日军停止继续进攻。
自然,当时日军并没有一口吃掉中国的实力,也不可能持久占领北京城。
但是,我就赖着不走,你能把我怎么样?
赎辽费就要白银3000万,那么赎回北京城和紫禁城,要多少钱?
你不给钱,行,把你紫禁城的珠宝玉器古董全部抢走,就像当时对待圆明园一样,甚至祖宗牌位都给你端走,看你怎么办。
当时清政府是奴役老百姓的政府,没有发动人民战争的条件,持久战绝对没法打下去。
所以,死不投降,拒不赔款,最终说不定连江山都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