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吃又贵还不让说,你脾气咋这么大

没关注?伸出手指点这里—
我们选的是最好的面粉,聘请高级面点师,用传统的手法做出的呛面馒头,什么西式面包、蛋糕那都跟我们的馒头没法比。而且我们还给你切开,吃起来特方便。来我们这餐厅,你要是点一这馒头,尝一口就是地道的西北风味,倍儿有面子。你说这样一个馒头,得卖多少钱?两块?那是成本!21块钱一个,你别嫌贵,还不打折。你得研究食客的心里,愿意来我们这吃饭的人根本不在乎花21块钱点一个馒头。我们做餐饮的原则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以上语句改编自电影《大腕》台词,除了那21块钱一个的馒头真实存在之外,其他纯属个人虚构,如有雷同,爱咋咋地。
说老实话,第一眼看到这个“西贝莜面馒头卖21块钱”的新闻时,我还以为是一笼馒头卖21块钱,心想一笼馒头这个价格没啥问题啊,这也值得上新闻?后来他们说这21块钱不是一笼馒头的价格,而是一个馒头的价格,我就有点懵,难道这馒头是胶东地区的特色大饽饽?
结果我又猜错了,它就是一个看起来朴实无华甚至有点不起眼的普通馒头,西贝官网上它长这样:
实拍图是这样的:
恕我眼拙,我是真没看出这馒头有什么过人之处,能支撑得起它21块钱一个的价格。难不成面点师傅和面的时候加入了魔法,吃了能让人变的更漂亮?按照网友们的说法,西贝一个馒头能卖到21块钱那就是“飘了”,我觉得这种说法不太妥当,还是太文艺了,倒不如更直白一点的说西贝是割韭菜割疯了。西贝莜面村作为西北菜连锁品牌的代表,在刚发迹的时候走的是大众化平民化的路线。本来嘛,主打特色就是西北风味小吃,走平民化路线不是挺好。西北特色小吃和大众水平消费让西贝赚足了口碑,慢慢的,西贝的门店越开越多,名气也越来越大,甚至出现了排队就餐的情况。一般来说,企业做大了就要塑造企业特色文化了,包装嘛,都是正常的商业行为。西贝也不外如是。按照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的说法,西贝人很辛苦,别人“996”,西贝人是“715、白加黑、夜总会(每周工作七天,每天15个小时、白天加晚上、夜里总开会)”,而西贝人这么辛苦,为的就是能更好地服务顾客。
我们拼命的干活来让顾客获得更好的服务,是不是觉得很感动?估计贾老板说完这话都会在心里默默的佩服自己。然而你自我感觉良好,消费者未必就会买账。最直观的反映是,比起前几年现在西贝难吃的声音越来越大,而且西贝的东西也越来越贵。贵+难吃,这是两条餐饮行业的大忌。如果说你味道好但是价格稍贵一些,这倒也勉强说得过去,最多算是性价比没那么高,但是你这又贵又难吃就是摆明了把消费者当羊薅了。有意思的是,去年当西贝涨价的事情在微博上引起热议之后,时任西贝副总裁楚学友转发了这样一条微博:
什么?你月薪5000以下?那不好意思,你不配吃西贝。没错,看看这36一份的拍黄瓜和49一份的面筋,我确实吃不起。
回头再看看贾老板当初说的辛苦是为了让顾客获得更好的服务,依我看倒不如直接这样说“尊敬的顾客您好,我是你大爷,爱吃吃,不吃滚”。曾经有很多像西贝一样出身平民的品牌,它们在做大了之后都想着脱离自己平民的身份,向更高的逼格靠拢。那么怎么样才能显得自己有逼格呢?首先就是涨价。在人们的思维里,好东西不一定贵,但贵的东西一定好。别管它是什么西北小吃还是满汉全席,只要把它们的价格拉到一个水平线,那它们就拥有一样的逼格了。奇怪的是,明明有很多人都知道这个道理,可还是挡不住他们愿意为这样的产品买单。我百思不得其解,唯一的解释可能是这样会让他们和这些产品一样显得更有逼格吧。
美国大选形势一夜反转,电影都不敢这么演
一个华人川粉的末日
月壤不能种菜,同志们把手里的锄头放下吧
冬天一到,南方冷还是北方冷的话题又来了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把时间交给阅读原创不易,请给作者一个鼓励~~~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