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这句诗出自哪里?你如何理解?
优质回答: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首诗是清代中叶的著名画家,诗人郑燮所写。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县人,他早年生活贫困,四十五岁中进士,做过山东潍县等地知县,后因得罪豪绅去职,他的诗词作品收在巜郑板桥集》中。他的诗写得清新流畅,大都有真情实感,不矫揉做作。
郑燮虽是地主阶级的官僚,比较开明,对人民的苦难生活抱有同情态度,不满意有些官僚残害人民的行为,他把这种情况描写为"云昏雨黑苍天泣,他还尊农民为"天地间第一等人"说"使天下无农夫,举世皆饿死矣"
郑燮,擅长画兰和竹他在山东退职归里時,曾画竹和当地"绅士民"告别在题画诗中说"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显出他的一些可贵品格,
上面这首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反映了他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他的作品特点很少用典,而语言明白如话。谢邀!
其他网友回答
这是郑板桥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的诗句,全诗为“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意表面很好理解。
郑板桥的经历很有意思,他20岁考中秀才,40岁中举,44岁中进士,50岁开始做官(河南范县县令,后任山东潍县县令),61岁去官。他的艺术生涯正式从三十岁寓居扬州卖画时开始,三十多岁时出游北京期间与康熙的儿子慎郡王允禧开始有交往,允禧是皇家丹青高手,也就是说那时郑板桥在艺术圈子里逐渐有了名声,除了做官之外,他也有另外的生存之道。他在做官之前的三观已经形成,经济有了基础,我个人认为他为什么官声很好,跟他做官前民间生活的经历关系很大,也跟他的审美价值有关,看来少年得志不见得是好事。他做官的目的不是为捞钱捞名,而是为百姓做事,因此为官期间很多事情才能为老百姓出头。这首诗不过是他心里所想的真实反映而已,结合他自己做官的经历和画竹作品,这种言行一致为他的画作也带来了很大声誉,这诗能流传下来,也可见当时不少人还是比较认可他的。郑板桥去官后以卖画为生,标明润笔,时人多重,算得上是文人的楷模。
另外,这首诗是配画给上司包括(时任山东巡抚)的,既显示了对上司的尊重,又表明了为官的理念,我们不能一下就跳到他关心民间疾苦这一层上来。别忘了他是大画家,给上司的画是不能随意敷衍的,何况这上司是他科举同年的长辈,有尊重在里面,所以“一枝一叶总关情”里面包含了作画时的认真,感情的投入。然后才是他借诗画表达他的为政理念,同时有点述职的意思,即他对于民间的疾苦,对一枝一叶的动静是关注的,是动情的。这就是艺术!
谢邀。
其他网友回答
这首诗出自郑板桥题墨竹图,诗人已表达的很清楚了,也只有像郑板桥这样的官吏才关心民间疾苦,但是里边的无奈才是诗人无法釋怀的真正情感。
其他网友回答
此诗出郑板桥的《墨竹图题诗》按字面意义理解即可。
其他网友回答
这是一首郑板桥的诗。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似民间疾苦声。
吾曹些小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一生未做大官,他为官正直,一直以百姓幸福为自己为官首要,虽得百姓拥戴,无奈他不攀附权贵,终不得志!
郑板桥书画,诗文俱佳,其所绘兰竹,当是千古无二。其书自嘻为六分半书,是以隶书融进楷法之中,还以绘竹的笔法貫入书法,其创新之能,为人拍案!
郑板桥的诗多有浪荡不羁之处,或是其一生抱负不得施展,心中郁闷,转而在他的诗中时而喷薄而出,唉!古今大才大致如此。
就像前面的诗一样,郑板桥虽然官位不高,他关心百姓疾苦,正如诗中描绘的那样,即使是安卧时听到萧萧的风吹竹叶之声,亦以为是百姓疾苦的述说。
唉!古人曾说,位卑不敢忘忧国啊!虽说被诸多讥讽,心中总有股忧患郁结,不吐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