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配享太庙的大臣有哪些?(清朝进太庙的大臣)

网友提问:

大清朝享受“配享太庙”殊荣的军机大臣,为何会抑郁而终?

优质回答:

乾隆需要自己的班底,每个朝代的君王都有这点套路,他父皇雍正就对康熙朝的宠臣都不待见。在乾隆的眼里谁能替皇帝解决问题,谁就能得到好处和高位,至于他是否是三朝老臣享受配享太庙的政治待遇还是初出茅庐并不重要。

特别是在乾隆十三年后,乾隆执政手段日趋成熟老辣,大清的事务乾隆自认为已经驾轻就熟,张廷玉这根在乾隆初期当政的“拐棍”到了抛弃的时候,不管是皇帝出于去陈布新的目的,还是荡涤旧臣在朝中结成的朋党势力,张廷玉的谢幕总归要到来。

从大的方面讲,康熙年间满清入关不久,出于稳定统制需要,康熙重用汉人为官,有缓和民族矛盾的目的。而雍正在满人中树敌过多,不得已重用汉人。在经历两代人之后,满清的统制趋于稳固,乾隆就抑制汉臣,重用满臣。乾隆长达六十年的执政中,国家政权中枢军机处能用满人就不用汉人,这是乾隆用人的特点。

乾隆初期张廷玉在朝中的资历远远高于其他同僚,但乾隆与其任用年轻的讷亲做军机处领班也变着法的不用张廷玉,汉人在乾隆朝当军机处领班只有刘统勋和于敏中,两人的任期加起来都可怜不到十年。

另外从乾隆执政的风格来讲,他做到了对权力的始终绝对控制,在张廷玉的退休问题上,之后的太庙配享的待遇上,乾隆极尽手腕,把张廷玉弄得战战兢兢,说话办事如履薄冰。张廷玉在忐忑不安慌乱不知所措时连续出现失误,被乾隆抓住把柄穷追猛打,甚至最后被变相抄家郁郁而终。

所有这一切乾隆尽在掌握,他的目的就是把张廷玉当作他执政风格转化的样板,让臣子们看着“好戏”。让臣子心有领悟,不存在任何先天继承的优势和奖赏,哪怕这种既得利益是先皇赋予的都不行,帝国的所有是皇帝的,包括个人的荣誉和尊严。

张廷玉包括前期的鄂尔泰都是乾隆拿来“杀鸡儆猴”的试验品,在掌握皇权和驾驭臣子方面乾隆是相当成功的,可以说满清一代无出其右者。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其他网友回答

您好!

首先,解释一下配享太庙的“太庙”是个什么东西,太庙简单的说就是皇帝的宗庙,最早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皇帝进去都得磕头烧香的地方,后来为了褒奖一些有大功于社稷的臣子,非皇族的异姓功臣牌位也能在此供奉,“配享太庙”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耀,可以说死后能够配享太庙是作为臣子毕生的追求。

清朝200多年配享太庙的异姓臣子也才区区14人而已,而张廷玉是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汉人。要知道,我们熟知如曾国藩、李鸿章这些中兴之臣都没有这个资格,那么,张廷玉有何功劳能获此殊荣呢?

张廷玉,是历经康熙、雍正、乾隆的三朝元老,真正让他大放异彩的是在雍正期间,第一,雍正即位他有拥立之功;第二,勤勤恳恳效忠卖力,是雍正推行改革的得力助手,立下汗马功劳,创立军机处也是他的提议,因此,雍正在遗诏里给了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

那么他为何会抑郁而终呢?雍正死后,乾隆即位,张廷玉是四大顾命大臣之一,达到了权力的巅峰。乾隆初期对他非常倚重,但随着乾隆的实力渐渐稳固,慢慢开始培养自己的势力,巩固自己的统治,而此时四个顾命大臣也之臣也只剩张廷玉一人了,他自然成为了绊脚石,开始不受乾隆的待见,处处对他进行敲打,加上他自己年事已高,也做了一些昏聩之事,搞得乾隆一度剥夺了他配享太庙的资格,84岁抑郁而终。

但遗诏毕竟是遗诏,后来乾隆在他死后还是让他进了太庙,只是张廷玉他生前是无法知道了……

其他网友回答

乾隆容不下他,才大难为用

其他网友回答

雍正皇帝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比较特殊的一位皇帝,制定的《官绅一体当官一体纳粮》的正确政策,在位时间13年但非常好的弥补了康熙在位后期的国库亏空。

这一时期虽然雍正皇帝非常重视张廷玉等汉族大臣,但皇帝雍正的性格多疑用军机处也不是为了权利分给重臣,重臣只是给皇帝出谋划策的谋士,位极人臣的张廷玉恰恰就是这样一个角色。

张廷玉作为中国古代儒家士大夫的一员,内心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得以让自己治国平天下的报复能够更好的实现,是他一辈子未完成的宿怨,事与愿违不能更好的发挥和展示自己才干的张廷玉最后郁郁而终也是历史的必然。

其他网友回答

天下始终是满人的天下 功劳大逃不了被清算 一代天子一代臣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