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怎样欣赏王勃的千古名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优质回答:
王勃(650一676)字子安,绛州龙门 (今山西省河津县)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人称"初唐四杰"。初唐五律发展到"四杰"其中,王勃的成就最高,今存《王子安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是王勃在长安就职时写的一首送别诗。当时就广泛传诵,是首很得盛名的诗。王勃反对六朝
(即南北朝)时那种藻 绘辞艳的风习,显示出了诗歌创作中的一种健康倾向,这首诗是很有典型意义的。
其他网友回答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初唐四杰王勃得意之时的一篇得意之作,是唐诗中千古名篇之一,王勃英年早逝,一生短暂,二十七岁的生命留下了《滕王阁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杰作,以至于有人近乎嫉妒的说“时来风送滕王阁,运去雷轰荐福碑”,可见王勃文采超人,年少即成名,本来前途不可限量,但命途多舛,过早离世,让后人唏嘘不已。
读这首五言律诗,可以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但这首诗意境开阔,志趣高远,气势恢宏,情景感人,用现在的话讲充满了正能量,是毋庸置疑的!欣赏这首诗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点把握:
一、看所处时代。王勃出生在唐高宗李治在位时期,也是唐朝通过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开始走向鼎盛时期,此时一派盛唐气象,大唐给后人的感觉是雍容华贵,富丽堂皇,八方来朝,简直就是世界的文化中心和学习的榜样!此时的唐人是满满的自信,所以此时的诗自然是歌舞升平、气势磅礴,生当此时的王勃的诗自然也不例外。
二、看所处年龄。王勃写这首诗时,不到二十岁,年轻气盛,血气方刚,对未来充满希望,有着无限的憧憬,眼中的一切都是阳光美好的,流露出来的心情也是阳光明媚的,即使有点困难,也相信一切都会好,处在此时的诗自然是积极向上和进取的,我们从这首诗中也能感受到。
三、看所处境遇。写这首诗时,正是王勃少年得志,春风得意之时,对王勃而言,仕途刚起步,前景一片光明,颇有抱负的王勃会看的更远,对与好朋友别离的嘱托自然充满了“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豪情,此时王勃的家国情怀可见一斑。
四、看所有文采。王勃无疑是一位天才诗人,文采斐然,借景抒情,以诗言志,写景抒情言志自然高人一筹,我们在《滕王阁序》中已领略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妙意境,同样在这首诗中可以感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大境界。
下面我们再看这首诗: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品读每一句、每一字会有一种身临其境、妙不可言的感觉,如同神交古人,与王勃亲自相别,或如与杜少府对面交流,真切感受长安都城的恢宏、三秦大地的开阔、风烟五津的飘渺!感受好友依依不舍的心情、人在仕途的无奈、天涯比邻的情怀和走出儿女情长的嘱托!可与诗人共鸣,感同身受。
其他网友回答
这首诗和王勃那篇气贯千古的《滕王阁序》一样,注定会在文学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要知道,初唐时期的送别诗,才刚刚形成一个正式题材,从酒宴形式到真正的临景送别,却脱不开悲哀愁苦的心绪。而王勃以他纯熟的诗艺,昂扬的气魄和拨打的胸襟,大笔一挥留下这首别开生面的送别作品,实在令人耳目一新。
一、改造送别诗:变凄凉为奋发,尽显初唐昂扬之气
王勃是”初唐四杰”之一,他们以豪杰之气开有唐一代昂扬诗风,扫去宫体诗的流弊,给诗文领域带来了希望。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这样评价四杰:”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王勃作为四杰的代表,其诗文气势不可谓不恢弘。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以积极的态度取代送别的伤感凄楚,典型地体现了四杰于诗文创作的豪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首诗的意思是: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可以远远看到蜀川。我再次与你离别,心中无限感慨,我们都是宦海中人啊!彼此情意相通,命途相似。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同近在比邻。且放开胸怀!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可不要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洒泪湿了佩巾!这首诗是王勃供职长安的时候写的,他的朋友——一位姓杜的少府要到蜀地四川去任县尉了,临别之际,王勃就做了这首诗为他送别。
首先,首联第一句是倒装,实际应该是三秦辅城阙,指关中地护卫着长安。”辅”用得比较妙,一个拟人化的手法,写出长安的固若金汤,和三秦护卫长安的气势雄伟。”望”也是气势恢宏,似乎目的地就在眼前,不过隔了一层风雾罢了。开端就气势阔大,为全诗昂扬的情感基调奠定了基础。
颔联则与朋友共情,既然同是宦游人,自然心绪相同:我与你是真正的心意相通,是知心朋友,你莫要感到孤独,还有同是宦游人的我和你一起体味这种种心情啊。
颈联这两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最为人所称道的,王勃的意气风发,少年心性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非唐代诗人难有如此胸襟。而后”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紧随其后,将诗境定格在这积极的送别态度中。
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好就好在这般积极向上的心态不是弄虚作假为了宽慰朋友而故意说出的,而是的确真切展现了作者王勃的博大胸襟。就像他写《滕王阁序》时的风流潇洒一样,这首送别诗也由于出自他之手,而多了以往送别诗所没有的高格。
王勃一生与儒释道都有不解之缘,但在写这首诗时,他还未被逐出沛王府,也未经历什么大挫折,因此彼时的他与佛还未解下太多缘分,但儒家和道家思想已经对他产生了影响。从这首诗里就可以看出来,儒家的经世致用思想使得他不愿以凄凄伤感看待离别,而改以积极地态度对待人生的坎坷;而诗中的开阔与乐观,又不乏道家的超然态度与逍遥自适。
二、诗风转变,前诗成绝响
但可惜的是,王勃后来被逐出沛王府,一生诸多坎坷。许多诗人都由于人生经历的坎坷而导致了前后诗风的不同,王勃就是如此。少年的意气风发消退之后,同样的送别作也没有了这样的豪情,而也添了凄楚和萧瑟,如这首《秋日别薛华》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虽也是佳作,但那种昂扬的气概,却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一去不复返了,念及此,不免令人喟叹。(一往文学作者:柳暄妍)
其他网友回答
上帝欣赏初唐诗歌了,就带走了少年天才王勃!
孟子是儒家哲学家,但孟子却提出了文学欣赏的一个重要的原则,叫做知人论世。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意思是说,“吟咏他们的诗,读他们的书,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人,可以吗?所以要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
所以,在赏析王勃的千古名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王勃和他所处的初唐的时代。
初唐的早期,诗坛基本还是笼罩在南朝糜艳雕琢的宫体诗风之下,南朝的浮艳和北朝的刚劲并未合而为一。也就是说,初唐的诗风还是那种颇为红粉的宫体诗,无非是写写个人的小情感,写写好看的美女,写写春思秋悲,要么写一些应制诗,专门为帝王粉饰太平的。像初唐的虞世南等那帮诗人。
但是唐朝毕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朝代之一,整个时代的精神是豪放的,是清新雄健的,是具有一种青春的蓬勃的气息的。这种时代精神反映在唐诗上,就是有一种豪放的豪壮的诗风。这种诗风在南朝诗风的笼罩下,已经开始发芽,甚至要蓬勃而出。
王勃就是承接了初唐诗风的诗人。虽然他很年轻,虽然他才二十多岁就离开了人世,但在他短短的充满曲折的一生中,写下了大量的好诗。这首就是他的代表作。这不仅代表了王勃的风格,更代表了初唐的诗风,所以让人耳目一新。因为原来都是悲悲切切的小情歌,都是繁花似锦的宫体诗,在王勃的手里,诗歌一下子就豪放开阔了好多。王勃带着初唐的诗歌,走出了红罗帐,走出了香艳迷离的宫廷(说实在的,王勃也没有机会写那些应制诗)。这种与众不同的诗风,读来让人精神为之一振。
离别历来是伤感的,今天携手分别,明日相隔天涯,相见也许意味着从此不见。所以中国的送别离别的诗歌中,往往充满了伤感。从诗经的杨柳依依,到宋词的执手相看泪眼,离别都笼罩着愁绪。但是作者王勃在送别朋友的时候,却完全没有伤感,而是有一种拥抱生活拥抱世界的豪情,离别不是伤感的,而是为了寻求更广阔的理想的天地。用唐人的话说,就是“功名只向马上取,才是英雄一丈夫”。所以,王勃在这首诗中,淋漓尽致地体现了青春的王勃,青春的大唐的气息。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风格阔大雄浑。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点明离别的主题。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是这首诗的诗眼,同时又是境界最为广阔的地方。在历代的离别诗中,显得鹤立鸡群。这是一种乐观豁达的情感。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要理解这句话,就要理解这个典故的来历。这讲的是战国时期的道家哲学家杨朱的故事:有一次杨朱邻居家的一只羊逃跑了,请他派仆人出去帮忙找,但是岔路太多没有找到。后来杨朱有一次外出,来到了一条四通八达的路面面,一时不知道往哪里走,想起了邻居丢羊的事情,就情不自禁的哭了起来。这杨朱哭的是什么呢?哭的是无路可走的悲哀,哭的是自己迷茫的人生。但这里,王勃完全没有杨朱的悲伤,他认为,自己和朋友处在最好的时代,条条道路都能通向成功,所以在临别的时候,没有必要像杨朱那样痛苦,也没有必要像魏晋时代的阮籍一样,到了穷途就痛苦而返。这个时代留给人们的,是无穷无尽的机会,只要奋斗,就有通向成功的道路。根本都没有必要在离别之际,凄凄惨惨戚戚。
年轻的王勃,年轻的大唐。连送别都变得如此豪放!
其他网友回答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这首离别的诗写的如此洒脱豁达,毫无离别的愁情,为什么?
三秦之地与高高的城楼护卫着长安城,无法穿过风烟一眼望到遥远五津(蜀州)。与你离别我该说些什么呢?都一样是在宦海里漂泊的过客。只要有你这个知已,天涯海角,你依然如同还在我的身边。千万不要在离别岔路口,象那些离别的男女,泪水涟涟,沾湿了衣巾。
这首诗应该是王勃初入仕途不久的作品,那时候,春风得意,鸿鹄展翅,年少轻狂,满载豪情与期翼,用世之心纵有千言万语也难以言表!所以这首离别之诗写得如此豪迈、极富朝气与远瞻,除了象王勃这样年轻又富有才情少年得志的诗人,很难写出如此不朽的诗篇!
能与王勃《送杜少陵之任蜀州》这首诗媲美大概也只有高适的《别董大》了。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
王勃(649一676),与卢照邻、杨炯、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出身儒学世家,六岁能诗,十三岁誉满长安。十六岁科举及第,少年入仕,官职散朝郎,不羁少年因《檄英王鸡文》被罢黜,再入仕途又因被人陷害藏匿而后杀害罪犯官奴入狱三年,可谓坎坷沉浮,令人唏嘘!出狱后再被举荐,宦海险恶,心灰意冷,谢绝了褒举。因王勃的不俭点连累了其父,被贬至交趾(现在的越南)县令。676年王勃在前往交趾的路上途经滕王阁,挥洒了《滕王阁序》,千古奇文出乎一个如此年轻且饱受折磨的生命。天妒英才,王勃从交趾返程的途中,海上突起风浪,溺水而亡,卒年二十七。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