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被称为兵圣的孙武是怎样的一个人?
优质回答: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是春秋末期齐国人,他的伟大创举在于一是用三万吴军五战五捷、攻入楚国都城郢城,几乎灭亡楚国,后世称其为“兵家至圣”、 “东方兵学的鼻祖”;二是编写了《孙子兵法》十三篇,被誉为是“兵学圣典”,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影响深远。
如果说孙武是怎样一个人,那就要从他的一系列事迹中来说明了。
一、 斩姬练兵
伍子胥向吴王阖闾推荐孙武,为印证孙武的才能,吴王阖闾挑选了一百多名宫女让孙武进行演练。孙武分别让吴王的两名宠姬担任队长,并三令五申说明军令。开始演练时,两名宠姬及宫女们嘻嘻哈哈、不听指令,孙武便下令杀掉了两名宠姬,并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再训练时,宫女们跟着指令进退击杀、整齐划一。吴王于是拜孙武为大将,军权全权交由孙武指挥训练。
由此可以看出,孙武治军严谨、训练有素、不畏权贵、随机应变的军事本领。
二、 克楚郢都
孙武以3万吴军千里奔袭,深入楚国腹地,在汉水与20万楚军形成对峙。楚军凭着自己优势的兵力制定了作战计划,即主帅令尹子常率楚军主力坚守汉水,老将沈尹戌出奇兵迂回到吴军后方,断其后路,再前后夹击共击吴军。不料子常擅自改变作战计划,主动渡过汉水出击吴军,结果在柏举(今湖北麻城) 一带遭到吴军伏击,楚军大败,吴军五战五捷,顺利攻入楚国都城郢都。
由此看出,吴国在伍子胥和孙武的辅助下,民富国强、日渐强大,吴军顺利攻入楚都绝不是凭一时的运气,而是吴国君臣上下一心、互相信任,孙武指挥得当、谋略超常的军事水平。
三、《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孙武编纂的兵法著作,全书6000字左右共十三篇,包括《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等。其中如“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兵者,诡道也”、“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等等,可谓是字字珠玑,言之凿凿,哲理深邃,意境深远。
《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兵书,在世界上也是最早的军事著作。它的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观,是中华文化伟大的军事瑰宝,被誉为“兵学圣典”。 李世民赞其为“观诸兵书,无出孙武”。
其实当时在吴国还有一个与孙武对立的反面小人—伯嚭。伯嚭是属于贪财好色、溜须拍马、争宠邀功的小人一类,靠着 “想君王之所想,急君王之所急” 与巧舌如簧的本领先后得到两代吴王的恩宠,官至太宰。
伯嚭经常怂恿吴王奢靡享乐、歌舞升平,还力主吴王夫差修建王宫姑苏台,更为卑鄙的是收受越国的金银珠宝,通敌卖国,处处为越国勾践说话,还通过越国向吴王夫差献上西施、郑旦两位美女,吴王逐渐荒废政事,沉迷于声色歌舞之中,放松了对勾践的警惕。
伯嚭还在吴王面前诽谤相国伍子胥,伍子胥为人公派正直,为吴国鞠躬尽瘁,最后被吴王给赐剑自尽了。这还不算,伯嚭还排挤孙武,看尽人世的孙武最终退出朝政,辞官归隐了。而吴国最终也在伯嚭的挑唆下被越王勾践打败,国破家亡了。
能够使小小的吴国民富兵强、以弱胜强;能够使吴王高瞻远瞩、雄心壮志;能够与伍子胥将相一心、相辅相成;能够令小人胆战心惊、诸侯称臣求和,由此可见,孙武不仅人品正直、忠于吴国,而且军事本领高超、思想超前,后世也评价极高。
其他网友回答
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思想家,哲学家,战略家,天下一人,无出其右。
世界上有三大军事经典,孙子兵法,战争论,五轮书。
其中,战争论通篇是讲战场如何取胜,就战争论战争,是西方军事思想的集大成者。
五轮书本是讲剑道,引申出军事思想,而且深受中国哲学的影响,分为土、水、火、风、空五卷。
只有孙子兵法时立足战争,讲到战略的高度,升华到政治和哲学层面,
他最伟大之处在于提出慎战,兵者,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庙算,战争之前,通过力量对比计算,胜负已判,不必妄动干戈;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用政治博弈,攻心为上。
看出战争的残酷,洞悉战争政治的延伸,既然不可避免,就用最小的代价,最少的牺牲解决争端,这是战争最大的人道。
孙武是兵圣,凡是在历史上超凡入圣的,都是了不得的,因为英雄豪杰,帝王将相无数,在某个领域的圣就只有那么几个,尽管中华上下五千年,人才济济,年度跨度大,不同时代的是没有办法评出高下的,但是没有办法,评选标准很高,比如说,医圣张仲景,画圣吴道子,武圣关羽。
孙武的孙子兵法不仅是影响中国几千年,后来的战争战略和兵书思路基本上都在孙子兵法的框架体系中发展延续,还传播到西方,成为世界三大兵书之一,另外两部是战争论和五轮书,战争论洋洋洒洒近百万字,没有耐心的人是不会去看的,五轮书全篇就是在讲剑道,想引申到打仗上面还是需要很好的想象力的,唯有我们的孙子兵法,全篇只有六千多个字,言简意赅,深入浅出。
其他网友回答
有人说,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类战争史。这话是不错的,在有文字记载的3300多年里,战争占去了十之七八。尽管如此,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完全的否定战争。
战争有的时候是为了实现和平而去实施的一种必要手段。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为了反抗法西斯,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尊严而去战斗是值得肯定的!
在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曾涌现出了一大批叱咤风云、骁勇善战的军事良将。
他们纵横驰骋,所向披靡,用胆识和谋略立下赫赫战功,彪炳史册。他们如夜空中璀璨的群星,光辉灿烂。岁月流逝,抹不掉他们的英名;朝代兴废,改变不了他们不朽的功勋。
在这里面,有百战百胜的孙武,有所向无敌的白起,有身先士卒的吴起,有攻无不克的韩信,有勇冠三军的霍去病,有叱咤风云的李广,有智勇双全的关羽,有一步百计的檀道济,有转战千里的李靖,有精忠报国的岳飞……
有道是,群山磅礴,必有主峰。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下这座军事大山的主峰“兵圣孙武”。
孙武之所以能成为兵家圣祖主要还是因为他写了那本无人不知的书,是的,就是《孙子兵法》。这本书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战争艺术的高度升华!
按照《史记》的记载,孙武曾把它用于实战,而且效果很不错。同时还记载了他训练女兵的故事:
孙武携带自己写的《孙子兵法》去见吴王阖庐。
阖庐看过之后说:“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过了,是不是拿我的军队试试?”孙武说可以。
阖庐再问:“用妇女来试验可以吗?”孙武也说可以。
于是阖庐召集一百八十名宫中美女,请孙武训练。孙武将她们分为两队,用阖庐宠爱的两个宫姬为队长,并叫她们每个人都拿着长戟。队伍站好后,孙武便发问:“你们知道怎样向前向后和向左向右转吗?”
众女兵说:“知道。”
孙武再说:“向前就看我心胸;向左就看我左手;向右就看我右手;向后就看我背后。”
众女兵说:“明白了。”
于是孙武使命搬出铁钺(古时杀人用的刑具),三番五次向她们申戒。说完便击鼓发出向右转的号令。怎知众女兵不单没有依令行动,反而哈哈大笑。
孙武见状说:“解释不明,交代不清,应该是将官们的过错。”于是又将刚才一番话详尽地再向她们解释一次。再而击鼓发出向左转的号令。众女兵仍然只是大笑。
孙武便说:“解释不明,交代不清,是将官的过错。既然交代清楚而不听令,就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了。”
说完命左右随从把两个队长推出去斩首。阖庐见孙武要斩他的爱姬,急了,忙派人向孙武求情:“我已经知道能带兵打仗了,我没有这两个爱姬饭都吃不下!希望不要杀她们!”
可是孙武说:“我既然受命为将军,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我在军中就不能听你的命令我了。
最终还是让人把两个美女队长给斩了,再命两位排头的为队长。自此以后,众女兵无论是向前向后,同左向右,甚至跪下起立等复杂的动作都认真操练,再不敢儿戏了。
孙武就让使者跟阖闾汇报,现在这些女兵已经训练好了,就算让她们赴汤蹈火也保证没问题。
阖闾心说,你还是省省吧,杀了我两个老婆,没把你抓起来治罪就算便宜你了。
哪知孙武还不领情,他略带嘲讽的说:“您啊,只是喜欢我写的那些字句,却不能把用到实战中!”
吴王阖闾毕竟是一位英明有为的君主,知道孙武是真的会用兵,终于用他为将。孙武率领吴兵向西击破强大的楚国,攻入楚国的都城郢,北面威震齐、晋,使吴国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孙子的军事才能无需多论,我只想跟大家谈一谈孙子这个人,谈谈他的进步思想。在我看来,他是一个怀疑主义者,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是一个实用主义者。
孙子所生活的时代还是鬼神思想很严重的时代,打仗靠什么?靠”天官时日、阴阳向背”这样虚无缥缈的东西。
孙子大概早年就经历过战争的洗礼,因而他能从实际出发,跳出这种束缚,他说:“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哪一方的君主政治清明,路线政策正确?哪一方的将帅有才能?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军纪严明、法令能严格执行?哪一方的兵力比较强大?哪一方的士兵训练有素?哪一方的军队管理有方、赏罚分明?我根据这些情况就可以判断谁胜谁负了。
我们现在常说实事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道理大家都懂,但在史记生活中还是有很多人喜欢搞本本主义、照本宣科。孙子生活在2000多年以前,能够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那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所以,我说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者。
关于这点,我们可以从儒家学说看出点端倪。儒家常说这样一句话,得民心者得天下。
但实际情况真的是这个样吗?恐怕不尽然!下面我给大家分析一下原因:
古人所说的“民”不是指所有的人,而是指掌握着一定生产资料的人如:自由农民、地主、商人。
政治课本上有这样两个概念:
1、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施专政的暴力组织,由军队、警察、法庭、间狱等构成。
2、法律是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受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行为规范。
国家和法律是为统治阶层服务的。这些人大概只占20%,但他们的能量是巨大的,一来他们占有生活资料;二来他们往往有自己的武装。所以,古人所说的得民心,根据我的思考,多半是指的他们,有了这20%就足以统治那80%,即便不得那80%的民心。
你会说,如果不得那80%的民心,不怕那80%的人造反吗?我跟你说,还真不怕!
因为统治阶层垄断了知识,有比较严密的组织体系,有强大的军队,还占有生产资料。
没有知识,就很难提出鲜明有力的口号,就难以在舆论上占据主动权;没有严密的组织,就很难团结一心,打起仗来就是一群乌合之众;没有强大的军队,就很容易被消灭;没有生产资料就难以为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所以,历代的农民起义基本都是失败的。老百姓不是在拥护统治阶层的统治,而是在忍受。老百姓也知道造反成功的希望很渺茫,但凡有活路谁也不造反,实在活不下去才会造反。
举个例子:
元朝统治者夺取天下的时候,过度使用暴力,其血腥残暴的程度令人发指,难以想象。坐天下时推行种族歧视的政策,把全国各族人分成了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地位最高;第二等是色目人,包括西夏人、回回人和畏兀儿人等;第三等是汉人,指原金统治区的汉人、契丹人和女真人等;第四等是南人,指原南宋统治区的汉人和其他各族人。南人社会地位最低,生活最穷苦受到多重压迫和歧视。
这样的举措能得民心吗?肯定不得民心是吧?要不怎么会有,“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样的慨叹呢?
你也许会说,元朝就因为凶狠残暴,所以才统治时间短。但你要知道,从公元1206年建立到1368年灭亡总共统治了160多年。这已经比大多数朝代统治时间长很多。
我们再看一个农民起义的例子:
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此人很得民心,远征河南帮王世充打仗,但看到河南人民因为灾荒和暴政原因,饿死无数。窦建德将军粮拿来救济百姓,以至于造成军中少粮。
要说得民心,还有比这个更得民心的吗?就算唐太宗也不过如此。殷侔《窦建德碑》这样称赞他:唯夏氏为国,只义而尚仁,贵忠而爱贤,无暴虐及民,无淫凶于己。
但就是这么好的一个人最终还是失败了,按照“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观点这事儿古人没法解释了,只好说,“然天命有归,人谋不及。”(《旧唐书》)老天爷早就选好了代言人,这不是能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解释不了就瞎掰!
所以我说,有些古书带有很强的迷惑性,跟糖衣炮弹似的。大家在学习的时候一点要发挥一下主观能动性!
在这方面,孙子就很令人钦佩。他虽然也推崇仁义,但绝没有把仁义放到至高无上的位置。
他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做统帅的,首先要有智慧、智谋,其次是是信义,言出必行。该三个才是仁义。将”仁”用于对士卒的管理和教育方面。
在孙子看来,决定一个国家兴衰成败的关键还是军事。“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深知用兵利害的将帅,掌握着民众的的生死,主宰着国家的安危。也就是毛主席所说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当然,这仅仅是我个人的一点推测,不一定正确。但大家可以尝试做一下这样的分析,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孙子兵法》之所以能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军事文化遗产中最为璀璨的瑰宝,就在于他的思想性和哲理性!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学习他这种敢于质疑,善于思考,不断总结的精神!这才是我们真正的遗产!
孙子说,“兵者,诡道也”,也就是咱们常说的“兵不厌诈”,打仗玩得就是个阴谋诡计,就看谁玩得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