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刘伯温死后,两个儿子结局如何?
优质回答:
刘伯温最早娶了梧溪富氏,因富氏无生育,娶了侧室陈氏,1348年和1350年,陈氏为刘伯温生下2个儿子,分别取名为刘琏、刘璟,此时刘伯温快40岁了,仍蹉跎在老家,富氏死后陈氏扶正为继室,公元1360年,50岁的刘伯温出山辅佐朱元璋征战天下,大儿子刘琏13岁带着弟弟刘璟在老家侍奉陈氏。
“神机军师”刘伯温,再神也没能算出晚年凄凉和儿子非命。
公元1375年刘伯温在老家抱病离世,刘琏遵父遗命,将刘伯温所写所藏全献给朱元璋,夸其“忠孝俱著”,大喜后将刘琏留在朝廷,1377年委任为江西参政,但遭到胡惟庸党羽韩士原、沈立本等人的陷害,刘琏性情太刚毅,在1379年留下遗言“吾受帝命,参政江右,知报国而已,他所有不恤,何有于使哉”后,投井自杀,年仅32岁。
刘伯温庙前院两座木牌坊,分别写着帝师、王佐,正德皇帝御书。
刘琏死后,朱元璋有意让刘璟承袭诚意伯,被婉拒,朱元璋对其品行在加赞赏,最早授阁门使,后擢为十九子谷王朱橞谷王府长史,靖难之役时,刘璟坚决拥护建文帝,并献上十六策讨伐朱棣,结果可想而知,1402年朱棣成功篡位后派人抓刘璟进京,刘璟在狱中自尽,年52岁。
图为刘伯温庙,悬挂有“钦建诚意伯庙”直匾。
说一下刘伯温的后代,刘伯温死后,诚意伯爵位由刘琏长子刘廌承袭,不久受牵连贬掉了爵位,刘琏、刘璟都留有后代,但此后再无人继承爵位,直到嘉靖年间,刘伯温功业被提起,后人重新启用,刘廌六世孙,也就是刘伯温的九世孙刘瑜,被任命为处州卫指挥使,正三品,并承袭诚意伯爵位,崇祯年间,刘伯温后人刘孔昭任操江提督,积极抗清,还晋升为诚意侯,此时永嘉郡刘伯温一脉已发展到5万多人。
其他网友回答
刘伯温的两个儿子结局都不好,长子刘琏与胡惟庸的党人起冲突,被胁迫堕井而死。次子刘璟在永乐年间因忤逆成祖,被逮下狱,在狱中自缢。
刘基(字伯温)是明朝开国元勋,辅佐朱元璋平天下、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多次称他为“吾之子房”,把他比作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可见刘基本事之大。在中国民间,也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
刘基的个人事迹就不再累述了,现在重点说说刘基的家庭情况。
刘基一生娶妻三人,原配富氏是他的表妹,继室陈氏是他青梅竹马的邻居。刘基原本只娶富氏,但因富氏不能生育,刘母又抱孙心切,这才继娶了陈氏。陈氏先后为刘基生下了长子刘琏与次子刘璟。刘基很重情,对富氏的感情并没有因为再娶而疏离,而陈氏也很贤惠,虽然是继室,但她对富氏非常尊敬。刘基还有一个继室章氏,是朱元璋所赐,章氏为刘基生有二女。
刘基之死
刘基追随朱元璋的时间不早不晚,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已经控制江左、浙右各地的朱元璋求贤若渴,礼聘刘基至应天(今南京),刘基得遇明主,如鱼得水,至此以后悉心辅佐,一到应天便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深得朱元璋认可,由此得到重用,备受宠信。
在朱元璋的很多战略决策中,刘基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平定吴王张士诚和大汉皇帝陈友谅等东南割据势力,北伐中原推翻元王朝统治,刘基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就是这样一位被朱元璋称之为“吾之子房”的大明开国元勋,却在洪武八年(1375年)就去世了,而且死的还很蹊跷。
明朝建立后,刘基的地位极为尴尬,同样都是在朱元璋身边出谋划策,出生入死,凭什么别人要么是封公封侯,刘基却只得了一个诚意伯?而且,资历才望都在刘基之下的汪广洋、杨宪、胡惟庸都拜相了,刘基却至始至终都是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刘基是一个聪明人,深谙“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朱元璋不是一般人,“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是明初功臣结局血淋淋的写照。值得一提的是,早在明朝建立后的第四年,即洪武四年(1371年),刘基便托病还归家乡,至此以后便不再出仕,刘基早早便退出了明初的权力中枢,没有过多的参与到明初的权力角着当中,这是他明哲保身的一种方法,但或许并不能保全他自己。
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已经六十四岁的刘基在青田老家感染了风寒,明太祖朱元璋对此极为关切,刘基虽然赋闲在家多年,但毕竟是对大明建立做出过突出贡献的肱骨之臣,还是得派人过去慰问一下才是。于是正月末,朱元璋派胡惟庸带了御医亲往青田探望,刘基对此诚惶诚恐,京城来的御医把脉问诊,开了药方,刘基不疑有他,依药单开药服用,结果是服下药之后,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让他十分痛苦。
二月中,刘基抱病觐见朱元璋,婉转的向他禀告胡惟庸带着御医来探病,以及服食御医所开的药之后更加不适的情形。刘基此次赴京,既为公也为私。原本他的风寒之疾谈不上多大的病,但朱元璋却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关心,胡惟庸当时已经身居右丞相的高位,朱元璋派他带着御医到青田探视病中的刘基,一来是关切刘基的病情,二来也是希望通过带来的御医能让他的病尽快好转起来。
当时,正是胡惟庸得宠的时候,而胡与刘基素来有嫌隙,刘基一直不看好胡,二人早在明朝开国之初便暗中角力,朱元璋当年选丞相时,曾提到胡惟庸,刘基直言不讳的说:“丞相好比驾车的马,我担心他(指胡惟庸)会将马车弄翻。”朱元璋欲推刘基做丞相,但他婉言拒绝说:“我太疾恶如仇了,又不耐烦处理繁杂事务,如果勉强承担这一重任,恐怕要辜负皇上委托。天下何患无才,只要皇上留心物色就是了。”并认定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都不是丞相的理想人选,此后果然如刘基所料,这几个人后来都因事获罪。
刘基意有所指,认为是随同胡惟庸而来的御医匡害了自己,用药不当才导致自己病情加重,当然区区一个御医不会有这么大的胆子谋害大臣,最大可能就是受了胡惟庸的指使。不明就里的朱元璋听了后,基于对胡惟庸的信任,没有过多的怀疑,却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些要他宽心养病的安慰话,这使刘基相当的心寒。三月下旬,病势沉重的刘基连行走都很困难,不得已,只得向朱元璋辞行,朱元璋特派人护送返乡。回到青田老家后,刘基拒绝亲人和乡里为他找来的一切药石,只是尽可能的维持正常的饮食。
几天后,身体仍未见好转,自知时日无多的刘基召来两个儿子交代后事。熬到农历四月十六日卒于故里,享年六十五岁。
刘基死后,身居左丞相的胡惟庸权势熏天,胡党仍没有想过放过刘基的儿子,首先遭到打击的便是长子刘琏。
刘琏,诚意伯文成公刘基刘伯温之长子。刘琏文采出众,为人谦逊,洪武年(1377年)授予考功监丞,历试监察御史。洪武十一年(1378)四月,钦出为江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右参政,绩阶至中奉大夫,太祖皇帝朱元璋“常欲大用之”,当时胡惟庸一党到处打击政见不同者,刘琏是刘基长子,同样受到胡惟庸党所胁,最后堕井而死,年仅三十二岁。
同年九月胡惟庸案事发,朱元璋暴怒,处死胡党首犯胡惟庸、汪广洋等人。对于枉死的刘琏,朱元璋深感痛惜,御祭涟文,遣使祭灵,可见朱元璋对刘琏的提携与器重。
刘琏死的很可惜,他是被胡惟庸一党给逼死的,在激烈的明初党争中,即便如刘琏这样的清白官僚,也难以置身事外。不仅朱元璋对他被害死极为惋惜,连明初的众多官场同僚都封封以中肯的语气评价了刘琏短暂的一生。如明初翰林国史院编修吴从善,就以“家为贤子,国有良臣,保有名爵,正而毙焉,生荣死哀,尚何道哉!”二十四字高度评价了刘琏一生功绩和道德文章。
次子刘璟之死
刘璟,诚意伯文成公刘基刘伯温次子、刘琏之弟。史载刘璟自小好学,通诸经,喜谈兵,究韬略,论说英侃。参与平定温处叶丁香、吴达三叛乱,得到朱元璋的肯定,赞他“真伯温之子也!”年年奉诏入朝觐见。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刘璟被任命为閤门使,赐“除奸敌佞”铁简,凭此铁简,可以在百官不法时,“持此纠正”。不久,刘璟转任谷王府左长史,钦授其提调肃、辽、燕、赵、庆、宁六王府事之权。
建文帝即位,行削藩之策,分封在北平(今北京)的燕王朱棣靖难起兵,心系国家安危的刘璟随谷王朱穗回到京师,向建文帝献十六策,不纳,命参与曹国公李景隆北伐,结果只会夸夸其谈的李景隆根本不纳刘璟之计,一意孤行,南军遭到大败。建文二年(1400年),刘璟抱病赴京,进《闻见录》数万言陈述兵事,未听,心灰意冷的刘璟遂弃官而去,归隐青田老家。
建文四年(1402年),曹国公李景隆打开金川门迎接燕军,南京失守,三年的靖难之役以朱棣的胜利而结束。
同年,朱棣登基称帝,爱惜刘璟才情,便诏刘璟入京,但他称病拒不赴京。为此朱棣是又气又恼,下旨捉拿刘璟,逼他到京,准备软硬兼施,好叫他诚心归顺。
刘璟一向对朱棣所谓的靖难起兵视为造反,藩王造反有违太祖定下的《皇明祖训》,是大逆不道之举。朱棣强行征召他入京,是要他臣服于自己,以刘璟刚烈的性格,是不会轻易俯首称臣的,刘璟自知此次赴京凶多吉少,已经抱定了必死的决心。
进京见到朱棣后,刘璟以“人臣事主,死而不贰”而坚不受官职,新主登基,刘璟却不称“万岁”而仍呼“殿下”,还说:“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这一句话彻底激怒了朱棣,当即命人将其关押进牢狱。当晚,刘璟便在狱中用发辫自缢,实现了自己忠臣不事二主的夙愿,刘璟死时年五十二岁。
刘基和他的两个儿子结局都不好,刘基本人死的比较蹊跷,有说是朱元璋害死的,也有说是政敌胡惟庸害死的。而刘琏和刘璟都是有才气的人,他们对大明忠心耿耿,最后却都死于非命,这是明初激烈的权力斗争的悲剧。
其他网友回答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统治的封建王朝是明朝,也因为布衣天子朱元璋是从草根一步步成为开国皇帝的传奇经历,而备受人们的关注。
可是常言道:“江山易打不易守”,所以在朱元璋执政期间因为猜忌也杀掉了不少开国功臣,这些开国功臣中最会揣摩皇帝心思的,就应该是神机妙算的军师刘伯温了,但是功高盖主的人都难有好结局。刘伯温的死可以说是大明王朝的遗憾,刘伯温为大明江山做了多少贡献,恐怕朱元璋是最为清楚的,就是这样一个为大明朝鞠躬尽瘁一辈子的刘伯温与世长辞之后,他的两个儿子最后也都没有得以善终,而且结局都很悲惨。
刘伯温的死其实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谜团,因为在洪武八年的时候,刘伯温不幸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后就让胡惟庸带御医去探望,御医给刘伯温开了一个药方,刘伯温照单抓药回来服用,可是当刘伯温吃了御医开的药后就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这让他感觉十分痛苦。
之后刘伯温带病去觐见朱元璋,并委婉地告诉朱元璋关于胡惟庸带御医探病,以及他在服用御医所开的药后所产生的不良反应的情况。但是朱元璋知道后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些让刘伯温安心养病的安慰话,这让刘伯温感到心恢意冷。
在三月下旬的时候,已经无法自由活动的刘伯温在长子刘链的陪同下从京返乡,没过多久就逝世了。
老子英雄儿好汉,对于像刘伯温这样一个如此优秀的人,教出的儿子肯定也不会很差劲,其长子刘链和次子刘璟两人都是才华横溢之人,而且两人也都在朝中的做过高官。刘伯温的长子刘链曾担任过御史和江西参政的职务,而且还因做的不错,受到朱元璋认可。
也因他太过于优秀了,所以最后也遭到胡惟庸等人的迫害投井而亡,当时的刘链年仅32岁。
刘伯温的次子刘璟,从小就通晓四书五经,才能和学识都有过人之处,朱元璋在刘伯温死后经常召见他,和他们说话就像和自家人一样。而且在刘链死后,朱元璋想让刘璟承袭诚意伯,但是被刘璟婉言拒绝了,这使得朱元璋对他的品行更加赞赏,最早授予阁门使,之后又为十九子谷王朱橞谷王府长史。
尽管如此,刘璟的结局也并不好,因为在靖难之役时,刘璟坚决拥护建文帝,并且献上十六策来讨伐朱棣,结果可想而知,明朝朱棣起兵造反,刘璟跟随李景隆一同参与北伐征战,最后结局却惨遭重挫,后来又得知建文帝葬身于火海之中,这使得刘璟伤心欲绝,最后辞官而去!
当上皇帝后的朱棣广纳贤才,于是便想要召见刘璟,但是刘璟称病不出,朱棣大怒于是下令将其逮捕入京。朱棣想要刘璟效忠于自己,对刘璟可谓是爱护有加,可是刘璟却软硬不吃,还对朱棣出言不逊,朱棣大怒便将他打入大牢。
不畏强权,一生只忠于一主的刘璟最终死在了监狱之中,这就是一代功臣刘伯温两个儿子的悲惨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