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中考作文怎么解析?
优质回答:
本人从教十九年,一直带毕业班语文,中考作文做为语文的半壁江山,学生的作文能力是我们语文老师集中要提高的,而对每年中考作文的解析也是不余余力的进行。
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教孩子解析中考作文。
一、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和选材。
命题作文,就是定题作文,即作文题目不能更改,只能按题作文。
命题作文没有审题难度,但是要想写好,也要在立意和选材以入表现手法上下工夫。
比如:2014年河南中考作文题目《你是我的太阳》
1、审题
“太阳”一词代表了“温暖”“光明”“力量”和“希望”等,这明显要求作者写出自己的情感感悟。而“你”既可以指具体的人和事,也可以指某种精神和品质等。
此题目运用比喻,充满诗意,字里行间透着对“你”这个“太阳”的崇敬、热爱和感激、骄傲之情。
2、选材
中考作文的选材最忌毫无新意,千篇一律。
角度一、如果写父母、老师、朋友或者对自己有重大的帮助的人对自己的生活上的帮助以及心灵上的触动,那么一定要写出细致、深刻、打动人心的真情实感来。
角度二、可以写自己的精神食粮,比如一本好书,一句名言、一种价值观或者某个伟人的故事或话语,比如周恩来,张海迪、霍金等,通过写他们的故事给你的精神上的鼓励或者心灵上的触动,并不断的激励着你战胜生活上的困难。此角度,有一定的新意。要想写好,就要结合自己的所选故事的生活上的相似点和情感上的共鸣点。
总之,命题作文在中考解析中,“立意”和“选材”决定了文章思想高度和情感的深度。要做到新颖、真实、深刻,不落俗套。
再如:2015年福州的作文
此文如果以我们最常见的社会现象“让路”立意,那么选材要想新颖有深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选材立意。
同学们在写命题作文时,,要善于审题,抓“题眼”明确写作中心。多角度选材,善于选取最能与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产生共鸣的主题和材料去写作文,因为只有“我手写我心”,发自内心的语言才能感动自己,也才能真正打动别人。
二、半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和选材。
近年来,中考作文以话题作文,半命题作文居多,这种作文类型既创设了写作情境,又限定了写作范围,既灵活、开放又有一定的限制性。在选材和立意上给了考生较大的自由空间。
半命题作文要做到,一审清题,二补好题,三选好材。
比如:2015年河南的中考题目: 里的微感动
1、审题。
“微”字指的是生活中能够触动人的心灵的瞬间,也许是一个眼神,也许是一个拥护,也许是一句话,要从细节着眼进行挖掘,写出另自己“感动”的内心真实深刻的感受。
2、补题。
补题最忌“假、大、空”,要选择细小的、具体化的场景,从“微”处入题,才能以小见大,见真情。比如“一回眸中的微感动”“皱纹中的微感动”“唠叨中的微感动”等,从小处入手,才能把情感刻画的细腻生动,真实感人。
3、选材。
角度一:自己亲身经历的人和事,如父母亲人,师友等在生活中给予你的关心、帮助或鼓励、付出,从某一细节中体现出来。
角度二:自己看到的发生在自己身过的触动人心、引人深思的人和事。抒写感人的一瞬间。
高分作品展示:
再如:中考作文《难忘那 的眼神》审题、补题、选材分析如下图:
1、审题 2、补题 3、选材
总之,半命题作文,补题一忌“空”,所补写的词语小而具体,才可以有话可说,言之有物;
二忌“俗”,考生要敢于打破思维定势,多角度发散思维、尽量让自己的作文内容不落俗套,独树一帜。
多年来,中考作文最容易失误在以下几个方面:
所以,考生在面对作文题目时,审题、立意和选材时就要深思熟虑,坚决杜绝。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写作之前,一定要深思熟虑,甚至确立好要写的主题,拟好开头和结尾以及中间抒写思想情感的亮点后再动笔去写,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一气呵成,卷面整洁,思想深刻,情感饱满。
我是指尖教育帝国,希望我的知识储备能帮到你,欢迎大家交流指正。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老杜游学专注基础教育。
中考作文解析很简单。
第一,弄清命题性质。作文无非要考察我们的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吃透题目意义,是第一要务。
第二,准确把握立意。近年来,作文命题与时代发展高度吻合,作文立意要与时代发展主题像融合。不能脱离时代,任性发挥。
第三,关注社会热点新闻。看到作文题目要与时代热点事件多联系,思考热点事件的积极意义。有可能就引入热点事件的正面思考。
第四,重视素质教育的培养应用。随着素质教育的广泛推进,作文考试更加重视学生意志品质、实践和创新能力的考察,传统文化、公德与价值观的考察。
第五,布局谋篇要彰显灵魂。所谓的灵魂就是作文主题,要时刻突出文章灵魂,依靠灵魂统领篇章。
第六,灵活灵动高度融合。作文方法要灵活,旧瓶新酒、无中生有、一分为二、触景生情、声东击西等都是作文构思的优良技法。作文语言要灵动,灵动的语言才能耳目一新。新颖别致而又意蕴深厚的文章才能感动他人。
文无定法,贵在把握恰如其分,表达生动有趣,情感真切浓郁,余音绕梁三日,启迪一个个读者。
说了很多,其实一句话,听从内心的表达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