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它起源于什么时期(舞狮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

网友提问:

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有什么历史渊源?

优质回答:

谢邀

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有南狮和北狮之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在祖国的大江南北,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舞狮前来助兴这一习俗。热闹非凡,其实这也象征着吉祥太平,和谐安康,同时也是热热闹闹。

据历史记载舞狮艺术文化起源于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

从今天来看已经有千年的历史了。

关于舞狮文化的说法不一,有传说记载,舞狮文化最早是从西域传进来的,我们在佛教的历史中都知道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之后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随着佛教传入到我们中国,这个时候的舞狮子活动也走进了中国。有很多人都知道狮子在西汉的时候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时,狮子和孔雀是从西域带回来的贡品。还有一段传说记载狮舞的技术是来自西凉的“假面戏”。现在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产生于军队,从此传到民间的。说法不一,无从考证。但是都有依据,但是今天很难判断了。但是在我们历史上记载在唐代的时候狮舞这个活动已经是非常的普遍了。已经成为民间的一项重要活动,每到重大节日的时候宫廷或者是军队都会有舞狮子的大活动。

我们在现场或者是电视上都能看到装扮各异,形态各异的狮子,尤其是在锣鼓和乐器的衬托下,舞动的狮子活灵活现。让人叹为观止。

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民俗中,有些地方认为舞狮子可以驱邪辟鬼,可以祈求太平,可以保佑平安。所以在重大活动的时候都会舞狮助兴。以盼美好。

伴随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我们游走在海外的华人,他们把我们本土文化带到了国外,在外国也兴起了舞狮子。我们熟悉的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相当盛行舞狮。有的地方的人们还自己组织起了醒狮会和舞狮子的组织,以发扬光大中华文化。尤其是过节和过年的时候,更是热闹非凡,有舞狮子的活动更有活力。

不管今天怎么看,我们回顾历史,展望未来,舞狮子都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魅力瑰宝,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

其他网友回答

传说,在远古的时候,沂蒙山区这一带,人烟稀少。山林里,野兽成群,特别是野猪更是山林里的百兽之王,它为所欲为。夜里野猪经常成群结队的跑出山林,到农夫的庄稼地里糟蹋庄稼。眼看就要成熟的庄稼,被野猪糟蹋的减产大半,甚至是颗粒无收。到后来野猪越来越胆大,白天也敢来糟蹋庄稼,到村庄里咬死家禽鸡狗鹅鸭,甚至咬伤儿童妇女老人等等。由于野猪太多,人们打不败,赶不跑。打败野猪成了人们最伤脑筋的事情。

有一天,正当野猪在庄稼地里,村庄里糟蹋庄稼,伤害人畜的时候。一头雄狮从天而降,它来到村庄边,昂着头对天长吼一声,顿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远处跑来成群结队的狮子群,它们见到野猪就咬,有些狡猾的野猪想逃跑,狮子们就穷追不舍,野猪还是被咬死。最后能够逃进山林的野猪也是寥寥无几。

人们看到野猪被狮子打败了,高兴的拍手叫好,连跳带舞。当人们回过神来,想感谢狮子时,那些狮子已经不见了,早已回到山林里去了。

人们看到狮子能够打败野猪,狮子是野猪的克星,就照着狮子的样子扎些草狮子放在庄稼地里,村头路边。野猪见了草狮子,又回到山林里,再不敢糟蹋庄稼,伤害人畜了。

再后来有人扎些狮子头样的头盔戴在头上,衣服上扎满蔴皮子,穿在身上就像一头狮子,野猪见了也是害怕,逃跑了。人们在干活的时候就穿着狮子样的外衣,吓唬野猪。人们看到穿着狮子样的外衣,很是好玩,就学着狮子的动作玩耍,表演。渐渐的成了一种游戏,再后来就发展成了狮子舞。

其他网友回答

舞狮作为表演艺术,相信成形于一千五百年前的北魏时代,当时北部匈奴侵扰作乱。他们特制木雕石头多具,用金丝麻缝成狮身,派善舞者到魏进贡,意图舞狮时进行刺魏帝,幸被忠臣识破,使他们知难而退。后因魏帝喜爱舞狮,命令仿制,务实得以流传后世。杨炫之《洛阳伽蓝记》记述当时洛阳长秋寺佛像出行时,有“辟邪狮子,引导其前”的话。

其他网友回答

远古起源说

舞狮源于“驱傩”。在远古时代,古人发明了“傩”。“驱傩”逐渐演变为现代的舞狮。傩狮舞除了在村寨中表演之外,更多是进入百姓人家,在驱除疫鬼的同时,又增加了送福、祈福任务

汉代起源说

相传汉章帝时,西域大月氏国向汉朝进贡了一头金毛雄狮子,使者扬言朝野,若有人能驯服此狮,便继续向汉朝进贡,否则断绝邦交。在大月氏使者走后,汉章帝先后选了三人驯狮,均未成功。后来金毛雄狮狂性发作,被宫人乱棒打死,宫人为逃避章帝降罪,于是将狮皮拔下,由宫人兄弟俩装扮成金毛狮子,一人逗引起舞,此举不但骗过了大月氏使臣,连章帝也信以为真,此事后来传出汉宫,老百姓认为舞狮子是为国争光、吉祥的象征。于是仿造狮子,表演狮子舞。舞狮从此风靡流行

其他网友回答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

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和北狮不同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南狮流派众多,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南狮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色品种不多,但沉着刚健,威严有力,民间称为“刘备狮”。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舞姿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灰白胡须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舞龙起源于汉代,经历代而不衰。舞龙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成为一种文娱活动。到了唐宋时代,舞龙已是逢年过节时常见的表现形式。

关于舞龙的来历,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一天,龙王腰痛难忍,龙宫中的所有药物都吃了,仍不见效。只好变成老头来到人间求医。大夫摸脉后甚觉奇异,问道:「你不是人吧!」龙王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于是大夫让他变回原形,从腰间的鳞甲中捉出一条蜈蚣。经过拨毒、敷药,龙王完全康复了。为了答谢治疗之恩,龙王向大夫说:「只要照我的样子扎龙舞耍,就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件事传出后,人们便以为龙能兴云布雨,每逢干旱便舞龙祈雨,并有春舞青龙、夏舞赤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的规矩。

舞狮不清楚,就告诉你舞龙的吧,我也长点见识了。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