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武大郎卖的炊饼到底是什么?
优质回答:
答:武大郎卖的炊饼被很多人望文生义,理解成了烧饼。
现在,大街小巷都摆有卖烧饼的摊点,要说,您卖烧饼就卖烧饼呗,还打出了“武大郎烧饼”的招牌。
但人家武大郎卖的炊饼和烧饼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儿。
道理明摆着,烧饼是要煎、炸、烤的、烙的;而人家的炊饼是蒸的,原名为“蒸饼”。
在古代,“凡以面为食具者,皆为之饼:故火烧而食者,呼为烧饼;水瀹而食者,呼为汤饼;蒸笼而食者,呼为蒸饼。”
“饼”字早在《墨子·耕柱篇》里就出现了,但人们逐渐掌握发酵技术,开始制作蒸饼,应该是从晋代开始。
《晋书·何曾传》中说,何曾“性奢豪”,“蒸饼上不坼作十字不食”。
“坼”,是裂开的意思,即何曾对蒸饼的要求很高,蒸饼如果还不裂开成十字就嫌弃不食。
猜想是当时发酵技术还不成熟,要裂开成十字的蒸饼数量有限,所以才能显示出何曾“性奢豪”,吃东西挑剔。
“蒸饼”的名称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才改成“炊饼”的呢?
宋人吴处厚笔记《青箱杂记》中说了:“仁宗讳语讹近蒸,今内庭上下蒸饼皆呼炊饼。”
原来,宋仁宗名叫赵祯,“祯”与“蒸”谐音,为避讳“祯”字,人们把“蒸饼”改呼成了“炊饼”。
搞清楚了炊饼和烧饼根本不是一回事儿,但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那炊饼到底是长什么样的呢?
《辞源》里面的解释是:“炊饼,即馒头,亦曰笼饼”。
但观南宋杨万里诗“何家笼饼须十字,萧家炊饼须四破”,似乎炊饼和笼饼也不是一回事儿。
而且,根据宋人胡仔的《渔隐丛话》中载,国子学和太学给学生供应伙食“春秋炊饼,夏冷淘,冬馒头。”这里面的“冷淘”是指冷面,而春秋两季吃的炊饼,和冬季吃馒头,也明摆着炊饼和馒头不是一回事儿。
实际上,《水浒传》里也出现有馒头。
第二十六回《母夜叉孟州道卖人肉,武都头十字坡遇张青》里,多次提到母夜叉孙二娘店里卖的馒头。
先是母夜叉孙二娘对武松说本店有好酒、好肉,还有“好大馒头”!
武松于是要了三二十个来做点心。
孙二娘嘻嘻地笑着入里面托出一大桶酒来,切出两盘肉,再去灶上取一笼馒头来放在桌子上。
武松取了个馒头拍开细看,喝问:“这馒头是人肉的,是狗肉的?”
孙二娘赶紧辩解说是不是人肉,也不是狗肉,而是黄牛肉。
武松不信,说江湖传言,“大树十字坡,客人谁敢那里过?肥的切做馒头馅,瘦的却把去填河”。然后又叫嚷着说:“我见这馒头馅内有几根毛——像人小便处的毛一般,以此疑忌。”
而当孙二娘和武松不打不相识后,孙二娘的丈夫张青就口无遮拦地说:“……客商过住,有那些入眼的,便把些蒙汗药与他吃了便死,将大块好肉切做黄牛肉卖,零碎小肉做馅子包馒头。”
所以,在《水浒传》里面,炊饼是炊饼,馒头是馒头,二者不同,而且,《水浒传》里面的馒头是有馅的,不同于今天的馒头。
当然,也有人说,《水浒传》里面的馒头就是今天的包子嘛。
但是,南宋人罗大经的《鹤林玉露》记载有一则趣文,其中有“有士大夫于东京买一妾,自言是蔡太师府包子厨中人”一句,即知在宋代,馒头是馒头,包子是包子,也是不同的。
所以,今人说起孙二娘,都说她卖人肉包子,其实是不对的,她卖的是人肉馒头。
实际上,按照宋代《事物起源》一书的记载,馒头起源于三国时期。最早的馒头是在内部包制羊肉、猪肉馅料,做成人头形状,以此代替人来祭拜河神——因形如人头,故名“馒头”。
古文献记载中的馒头式样有好几十种,经常出现的有四色馒头、生馅馒头、杂色煎花馒头、糖肉馒头、羊肉馒头、太学馒头、笋肉馒头、鱼肉馒头、蟹黄馒头等几十种。
“包子”一词最早出现于宋初成书的《清异录》,里面记五代后周京城汴州城闾阖门外的张手美,制售有一种叫“绿荷包子”的点心。
《东京梦华录》也载汴京城内的“王楼山洞梅花包子”为“在京第一”。
包子的档次应该比馒头高级。
除了《鹤林玉露》记权奸蔡京家有专门制作包子的厨师之外,王椋《燕翼诒谋录》卷三也有“值仁宗皇帝诞生之日,真宗皇帝喜甚,宰臣以下称贺,宫中出包子以赐臣下”的记载。
可见,包子是皇家御用食物之一。
至于包子的式样,吴自牧《梦粱录》、周密《武林旧事》等书记载有大包子、鹅鸭包子、薄皮春茧包子、虾肉包子、细馅大包子、水晶包儿、笋肉包儿、江鱼包儿、蟹肉包儿、野味包子等等。
综上所述,炊饼、馒头、包子,应该是不相同的三种食物,而且,炊饼最低贱,包子最高档。
而且,炊饼的式样,也绝不止武大郎所卖一种,《东京梦华录》、《梦粱录》等书有提到的油蜜蒸饼、千层蒸饼、秤锤蒸饼、睡蒸饼等;甚至,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还记载张俊在向宋高宗进奉的食品出现有一种“炙炊饼”,应该很好味。
说了这么多,最后的结论是:武大郎卖的炊饼是一种经过发酵蒸熟的面食,但它不应该是馒头,也不是包子,今天已经没有人制作了罢。
其他网友回答
在清河被人称作“三寸丁谷树皮”的武大郎,搬到阳谷紫石街赁房居住后,每天挑担子卖炊饼为生。那么,这里的炊饼指的是什么?
1、炊饼是小烧饼吗?
如今,在山东许多庭院式的饭店里,都有一道“武大郎炊饼”的小吃。端上盘来,是几个白芝麻烤制的小烧饼,十分酥脆,沿饼边竖着掰开,会发现里面是中空的。这样就可以把搭配而食的小咸菜夹放到饼里,吃起来咸香可口。
把炊饼认为是小烧饼,并附会成一道小吃,从字面理解上应该没啥问题。不过,炊饼可真不是烧饼!金文大篆的“饼”字,左边是“食”,右边是并排站立的两个人,表示这种食物可以很多个一起蒸或烤。不过,炊饼是指蒸制而成的面食,并非烤制的烧饼。
2、古代把面食通称为“饼”
在古代并没有“面食”这个词,人们把面食通称为“饼”。对此,宋代文人黄朝英在所著的《缃素杂记》中有明确说明:用火烧烤制作的面食叫作“烧饼”;加水煮制的面食叫作“汤饼”,在笼屉上蒸制的面食叫作“蒸饼”。
“汤饼”就是面条,烧饼不用解释了,而蒸饼在宋仁宗之后就被叫做“炊饼”了。原因是宋仁宗名叫赵祯,宋朝官话中的“祯”字发音于“蒸”字相似,为了避讳宋仁宗的名字,人们就把蒸饼改称为“炊饼”。
3、炊饼是不是馒头
蒸饼是在笼屉上蒸出来的,以现代人的理解,这就是馒头了。蒸饼的另一种称呼叫“炊饼”,那么炊饼自然就是馒头。其实,炊饼(蒸饼)是现代意义上的馒头,而不是宋代人眼中的馒头。
宋代的馒头是圆形、带有肉馅的面食;宋代的炊饼是扁圆形(接近于现代烧饼形状)、没有任何馅料的纯面食。只是到了元代以后,炊饼在北方才被叫作“馒头”,有肉馅的馒头则被称为“包子”。
不过,受赵宋王朝南渡的影响,江浙一带许多地方,仍沿袭传统称呼,把有肉馅和没有肉馅的面食都叫“馒头”。
指动济南原创,转载请注明
其他网友回答
炊饼就是蒸馍,至于好吃不好吃,看个人口味。蒸饼的出现,和人们在厨艺上的研究发展有密切的关系,说到蒸饼,这还和发面技术的出现有关系。
发面技术的出现,引发了面食做法的变化
在汉代前后,关于面食的记载,有炉饼、胡饼等,但是这些面食都没有经过发酵。而在晋朝的时候,已经出现了“蒸饼”的记载。
古人一开始没有馍馍、馒头的说法,这类面食都叫饼。炉火上烤出来的叫炉饼,蒸出来的就叫蒸饼。这时候的饼,和如今是两个概念,当然,古代的饼大多数时候还就是在说饼的。
因为人们掌握了发酵的技术,所以后来发现这样做的“饼”,经过清蒸之后,松软可口,吃起来有甜味,所以蒸饼出现不久就得到了迅速发展。
到了宋朝,名字发生了改变
宋朝的仁宗叫赵祯,帧,因通“蒸”。蒸饼蒸饼,怎么能让皇帝的名字,沾染上这等俗物呢?于是一些有文化人就提出了一个高深的叫法——炊饼。炊,烧火做饭的意思,里面涵盖了这个“蒸”的动作,所以蒸饼从此就变成了炊饼。
如果谁还敢说蒸饼,那就是蔑视皇帝,轻则打板子,重则要命。据说当时刚改了这个叫法的时候,朝廷的官员都感到很新鲜,这个说法很快就流行了起来,有“内庭上下”都这么喊的记载。
武大郎卖的是什么?
在小说里,武松曾说“假如你每日卖10扇蒸炊饼”,这里面提到了也有“蒸炊饼”的说法。什么是蒸炊饼?其实就是蒸馒头,谁见过饼子需要蒸的?
所以,武大郎卖的确实就是蒸馒头,只不过为了避讳“桢”,当时的人们专门改了叫法,不直接说蒸饼,而是说蒸炊饼。炊饼是个名字,就是“馒头”的意思,可不是动词,说要去“炊”一个饼出来。
相关考证
有的人说,炊饼就是饼,但是《晋书》里面有记载,说有一个叫何曾的人,他就喜欢吃蒸饼,但是他吃的蒸饼可是很挑剔的,说“不坼作十字不食”,就是说,这蒸饼的上面要和没有裂开十字,他是不吃的。
上面裂十字,这是蒸馍成功的标志,一般蒸馍上面开裂,那说明味道极好,既软又甜,就是没有酒菜,光吃馒头也很香。这里我们就能看到,其实在晋朝的时候,人们就习惯把蒸馍叫成“蒸饼”了,所以,饼就是馍,蒸饼就是蒸馍,炊饼也是蒸馍。
水浒里面还有不少地方说到馒头,那么,馒头和前者一样吗?
这二者是不一样的,首先馒头是长条状的,而蒸饼,或者说蒸馍是圆的。另外,古时候叫这种食物可能是带馅儿的,但是蒸馍一般是没有馅儿的。
还有,馒头一般都是小麦细面做成,但是蒸馍蒸饼,一般都是粗粮。武大卖的是面向普通人的东西,街坊邻居经常吃的,所以是馍馍,而像孙二娘开的饭店里,卖的是馒头,是用来招待客人的,细面更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