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五丈原之战诸葛亮真的是因为一场雨而败的吗?
优质回答:
谢谢邀请。
阿呆认为,五丈原之战的胜败无所谓,即使胜了,也是每多大意义的。因为,诸葛亮的北伐本来就是一种被动的战争,无奈之举。按照当时的实力来说,一城一池的胜利,解决不了大问题,即使胜利了,蜀国军队还是会退回汉中的。
阿呆为什么这么说呢?咱们先来看看当时的背景情况:
自从219年孙刘联盟被打破之后,加之后来夷陵之战的两败俱伤,蜀吴两国都元气大伤,对付强大的曹魏,只有抵抗和还手,均无进攻之力。
到诸葛亮五丈原之战的234年,这已经是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了,前几次都是以失败而告终的。无论从军事实力上,经济实力上,军民上下的信心上,都已经是强弩之末了。
再看看魏国,魏在三国之中占据长江以北的广大中原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户六十六万余,置司、豫、兖、青、 徐、凉、雍、冀、幽、并、荆、扬等州;推行屯田制,组织流民耕种官田。这使得恢复社会秩序,增强魏实力。魏重视农业的另一实证是其大兴水利,其工程的规模和数量在三国中首屈一指。建国14年来没有大规模用兵,兵强马壮的,实力雄厚。
可以想象一下,是这样一幅场景,一个瘦弱的疲惫不堪的病人,翻山越岭跑到人家门口,要打一个魁梧的壮汉,能赢吗?
很多朋友要说了,诸葛亮足智多谋啊,用计啊,可以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
阿呆要说的是,诸葛亮也知道是打不赢的,但不得不打。大国之争,拼的是实力。正是因为魏国实力太强,诸葛亮才会主动出击的。
也就是说:以功为守,进攻是最好的防守。
219年的荆州之战之后,诸葛亮就已经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隆中对的战略被破坏了,兴汉室成霸业的愿望破灭了,能保住蜀国的生存就成了最终目的。白帝城托孤,让诸葛亮将这一目标作为首要目标。蜀国的优势是什么呢?四周险要,有非常好的天然屏障。东边吴国要进攻,需要沿着长江走水路逆流而上,以当时的条件,是非常艰难的事情,对于蜀国来说很容易防守的。诸葛亮唯一担心的是,魏国军队突破秦岭的天然险阻。毕竟来说,陆路再难再险,也是能攻破的。况且,自关中翻越秦岭进入汉中,有四条古道,傥骆道、褒斜道、子午道、陈仓道,虽然艰险,但都是能通行的。
诸葛亮为什么要一次次地北伐?
一方面给魏国以威慑,让天下看看:我蜀国是强大的,不怕你的,还有能力来打你的。
二是给当时的成都政权看的,看:我诸葛亮没有混日子,我一直在为完成先皇的心愿做奋斗。
其实,真正的目的是:拒曹魏与家门之外。让魏国没有机会进攻汉中,更不可能进军成都。汉中是门户啊,进了汉中,再拿益州,拿就如同探囊取物,容易多了。
我们再看看,诸葛亮的每一次北伐有多艰难:
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兵由汉中出发,取道斜谷,穿越秦岭,进驻五丈原。初来乍到,粮草不济,先屯田练兵,待机伐魏。魏将司马懿深知诸葛亮神机妙算,在渭河北岸固守,不敢贸然出兵。双方在五丈原相持百天不战,诸葛亮不得不引诱魏兵入葫芦沟作战,并放火烧断谷口,欲大败魏将司马懿未料一场大雨,魏军死里逃生。同年秋天,诸葛亮病死军中,蜀军败退。
这次诸葛亮没走平坦的祁山道,走得是褒斜道。褒斜道就是当年韩信明修栈道的地方,栈道是什么样的,有多难走,大家有机会去汉中的石门景区看一下就知道了。走这个道而来,说明是轻装的,没有辎重武器的,也没有多少人马的。而且,初来乍到就粮草不济,说明真的穷困潦倒了。既然是走险路来的,为啥不突袭魏军,而要“待机伐魏”呢?没办法,没实力啊。
对阵的魏军统帅司马懿非常聪明,我也不打你,我拖死你。以最少的伤亡换取胜利。所以,从春天拖到秋天。诸葛亮拖不起,他需要速战速决,所以想方设法弄出个葫芦沟火烧魏军的计谋,没想到一场大雨,使魏军逃过一劫。
这次火烧葫芦沟就是成功了,就是烧死司马懿,也改变不了整个战局,改变不了两国的实力悬殊的差距。
总之,蜀国的灭亡,自219年荆州之战就已经注定了,只是时间而已。诸葛亮几次北伐,也只是以空间换时间而已。
阿呆愚见,供各位商榷,
?
其他网友回答
演义之事演义说。
算是没有完成战略目的吧,但是我也见人分析过,上方谷点的火本身也可能是雨的诱因,那么输得也不算太冤。
加上此时的诸葛亮已经油尽灯枯了,这一仗赢下来,情绪加成估计也多撑不过个把月,魏国的人才储备可是足得不行,少个司马懿,还有源源不断的将才帅才输送。反观蜀汉,继承诸葛遗志的姜伯约还没有足够的话语权,胜利果实估计也会很快被内斗消耗掉,比如魏延杨仪。
蜀汉的不稳定因素太多了,如果是第一次出祁山,街亭不失,还可以有所图谋。待到六出祁山,将没了,荆州帮凋零,内部不稳因素渐渐浮出水面,再想有所建树已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