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是什么时候(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是什么被誉为兵学圣典它的作者是谁)

网友提问:

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是什么?

优质回答:

最早的兵书是西周时的《军志》和《军政》,已经失传。可以说,兵书产生于西周,成熟于春秋,标志是《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我国同时也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兵书

兵家是中国古代对战略家与军事家的通称,又特指先秦对战略与战争研究的派别。兵家的代表人物有孙子、吴起、孙膑和尉缭子等。兵家的重要著作有《孙子兵法》、《吴子》、《孙膑兵法》、《司马法》、《六韬》、《三略》和《尉缭子》等。

兵家集大成者是孙子的《孙子兵法》。中国自古以来兵家一直是受到重视的,并且中国的兵家即战略及兵法,在世界上也是独占鳌头的。这是中国哲学方法的指导。因为对任何学科来说,只要把握了它的宏观,那它就会经久不衰,经的起历史的考验。《孙子兵法》在世界上被各国所推崇,并且历经2500年仍不失其指导意义,就是因为《孙子兵法》从宏观上把握了战争的内涵,故历久弥新。

兵书在我国的发展源远流长,可以上朔到殷商的甲金文时期,至西周,便有了真正的兵书。最早的兵书是西周时的《军志》和《军政》,已经失传。可以说,兵书产生于西周,成熟于春秋,标志是《孙子兵法》。

如何从宏观上把握战争,是兵法的关键。因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所以,战争一般多与国家或民族有关,它关系到一国或一民族的生死存亡或被人奴役的大事。如果不以国家或民族的存亡去把握战争认识战争,那是非常危险的事。

而兵法的宏观就是要使本国或本民族在战争面前立于不败之地:在战争到来之前,一是要有预见性;一是要设法避免或阻止。在战争发生后,一是要有全国上下一致的反对战争的意志;一是要有对战争全局的清醒认识,组织军队进行作战。

中国的兵法包罗了以上各个方面,并且均能从宏观和核心上给以详细的论述。所以,兵法也可以将它看成既是一部如何统治国家制定国家战略的教科书,又是一部如何领兵打仗制定战争战略与策略的教科书。

《孙子兵法》恰恰是这样的一部教科书。孙子运用中国哲学方法,总结前人的经验,成为兵法的集大成者,表现出了中华民族的大智慧。因为是要进行战争,故在运用中国哲学方法时,既有对战争宏观的把握,又有对战争微观即具体作战所要注意的方方面面。换句话说,既注重了形而上,又强调了形而下,是二者兼备的。并且篇篇相扣,句句相应,绝不是纸上谈兵。

《孙子兵法》共计十三篇,篇篇均有一主宰即宏观的内容,然后其下有多种具体的措施与方法,即先以宏观概括,去照应以下的各个部分,一切均在宏观的笼罩下得以发挥和运用。

《孙子兵法》的第一篇是最重要的,它不仅有对本篇的宏观概括,也是对全书的宏观概括。象《道德经》一样,开篇第一句就将其宏观点出。《孙子兵法》谓:“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兵者,国之大事也”既是指军队,又是指国家之大战略;既要顾及本国,也要注意凡是有关的每一国家的动态。“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即谓这是有关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是不可忽视和怠慢的。

不重视它是难以立国的,它对国家的存亡,百姓的安居乐业,社会经济发展均会带来发展或破坏。从宏观上对战争的把握,就能在战争未发而先知,就能有充分的时间制定应付战争的战略和谋略,尽一切可能想方设法将其化解掉,“上兵伐谋”(《谋攻篇》)就是此意。既然“兵者,国之大事也”,那么,国之大事是不能随便暴露的,“兵者,诡道也”即是此意,并且上下均适用。作为统治者,在把握了有关战争的宏观后,已经先知了,那么,就要用各种方法进行制止战争,防止战争的发生;或为了进行战争并取得胜利,也要制定战略与谋略,历史上许多有声有色的战争故事,均是战胜方对战争的宏观把握,运用了各种诡道来蒙骗敌方而获得胜利的。

在具体作战上,也同样离不开诡道,可见“兵者,诡道也”是一既包括宏观又包括微观的双关语。诡道,涵有庄子的“藏天下于天下”之义,孙子用了具体的方法给以说明:“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意即:能,即可以做或可以敌,但示之不能或不敌,将能藏在了天下;用,即某个人物或某一地点十分有用,但示之不用或没用,将用藏在了天下;远近也均是如此。这种“藏天下于天下”的方法,实际上从把握宏观中认识到的,因为宏观就是藏天下于天下的。

可见,从把握宏观,进而将如何从天下将宏观找出来的方法,反过来运用在兵法谋略上,是兵家对中国哲学方法的具体应用。制定战略和谋略,是兵家的宏观所在,但这是不能示之于敌或公开的,而必须将它们藏于天下,使敌方无法发现,这就是诡道。

孙子在《谋攻篇》中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名句,这是与“上兵伐谋”相对应的。其内涵仍然是首先要认清宏观,及交战双方的情况,利用各种各样的谋略达到不战而胜的局面, 这样不但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也避免了人员的伤亡和城市及经济的破坏,故“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战争中最好的结局。

但不战而胜不是任何情况下都可运用的,它是根据具体情势的变化和条件才能得以实施的。把握了宏观,就可以利用各种因素,不显山露水地去造成敌方丧失对抗的信心而认输。

对任何事物一旦把握了宏观,就能对此事物有一透彻的理解和认识。《孙子兵法》正是如此,故在2500年后的今天,依然对战略的制定和具有竞争内涵的事物有指导意义,仍不失其作用,其在中国哲学方法指导下的内涵及宏观的稳定性,均不说自明了。把握了战争的宏观,由此因为战争而发的每一个细节均成为兵法的内容,从战略的制定,将才的使用,军心的鼓动,粮草的准备,战术的法则,外交策略的制订以及作战时地形地物的利用,兵力调配的虚实变化,进退速度等等,均能在宏观的指导下得以正确的认识。

孙子对此提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兵贵胜,不贵久”;“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胜,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行,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成势,无恒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虚实篇),等等。可以说,孙子对中国哲学方法的运用是炉火纯青的。

其他网友回答

我的答案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兵法书是《六韬》。《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该书据说是由姜子牙所著,全书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方式编成。

关于他成书的时间,根据记载,至少在苏秦之前(公元前284年)就已经成书,为什么我认为他成书比《孙子兵法》早,是因为他的内容是通过周武王姬发向姜子牙请教行军作战、安营扎寨、将领安排、部队构成、物资、武器、器具、阵型、等方面的内容,所以他成书的时间应该是姜子牙存活或者离世后不久。

所以我认为他比现在大家公认的《孙子兵法》时间要早。

《战国策》卷3《秦策》:“(苏秦)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

《六韬》共分为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等六部分内容。

《六韬》和《三略》成为后期兵法的基础知识,也成为后世兵法的总称。

除了《六韬》,中国历史上比较出名的兵法书还有:

1、《孙子兵法》作者为春秋时期伟大军事家孙武,大约成书于春秋末年。

元朝时传入日本,被日本人视为奇书。在日本安土桃山时代,日本大名(相当于中国诸侯)武田信玄根据此兵法的思想“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建立了闻名日本的武田赤备。并制作写着“风林火山”的旗帜作为自己战旗。

2、《吴子》又称吴起兵法,战国时著名兵家吴起所作。

3、《孙膑兵法》战国时著名兵家孙膑所作

4、《三略》又称《黄石公三略》,是中国古代著名兵书,作者不可考。

传说黄石公给张良的兵法书就是《三略》,这里面有个小典故,就是黄石公通过考验张良三次,张良谦虚的为黄石公捡鞋、穿鞋,最终黄石公把《三略》授予张良。

张良凭借书中的知识,帮助刘邦取得了天下,建立了汉朝。

5、《尉缭子》战国时尉缭所作。

6、《司马法》由夏商周时期历代司马编纂而成,也有传言是姜子牙所写。

7、《太白阴经》作者为唐朝的李荃。

8、《武穆遗书》由宋代岳飞,岳武穆所作。

9、《虎钤经》北宋吴郡人许洞所著。

10、《练兵实纪》 明代戚继光所著。

后记:古代有各种各样的书籍,其中记录了天文、地理、兵法等各个学科的经验和教训,这是中华民族的隗宝,也是中华文明繁荣昌盛的证据。

对于祖先遗留我们的文化遗产,我们后来人要做的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书中思想的精髓,抛弃其中不符合时代特色的思想,做到为我所用,才能不辜负先贤著书立说的思想和初衷。

现代很多人读书,务求原汁原味,一味的全盘接受书中所用思想和理论,这是不科学的。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局限性,每个时代的著作也有他相应的局限性。我们读书应该辩证的去理解,辩证的去取舍书中所记。

其他网友回答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

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诞生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

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孙子兵法》竹简1972年出土在临沂银雀山汉墓中。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