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文化不高,怎样能写出好文章呢?
优质回答:
答:博览群书,把知识转化为智慧!
1、五六十年代有一位教高三语文老师是小学毕业,该老师有个好习惯—— 喜欢边读书边摘录,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深入浅出、化难为易,把知识与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
2、所带班级年年高考成绩位居全市第一??
3、读书就应该活学活用,把知识转化为智慧才会行之有效。
4、现实生活中,高分低能很多,低学历高技能也比比皆是,一切事物不是绝对。
5、人的因素第一??总之,我要学,学得好;要我学,学不好;我要写,写得好;要我写,写不好。
6、真正的好文章是有感而发、一气呵成!
其他网友回答
人的写作能力与其文化程度有一定的关系,但跟学历关系不大。历史上但凡有名的作家诗人,其超强的写作能力除天赋外,主要有三个来源:
一、得益于广泛阅读。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阅读是绝大多数成名者提高写作能力的主要途径,因为人不可能生而知之,不阅读就不可能获取广泛的知识,肚里没货拿什么来写?巴金曾说过,他最初就是熟读《古文观止》,两百多篇古文背得滚瓜烂熟,变得就象自己的句子一样,完全消化了,所以笔随心走,几千几万字提笔就来;冰心还在小学时,四大名著就读完了,完全被小说里的人物迷住,跟着他们一起哭一起笑,读书成了她最快乐的事,成天就泡在书本里,她母亲开始还担心她是不是出了什么毛病呢。
二、得益于多写多练,苦吟苦敲,唐朝著名诗人贾岛就是这方面的典型。贾岛出身贫寒,出道前只是寺庙里的小沙弥(小和尚),因一偶然机会,结识了韩愈,并在韩愈的资助下开始读书,却屡试不第。但功夫不负有心人,真正成为了诗歌道路上的苦行僧,经常为一个句子推敲大半夜,“推敲”一词也是因他而来。这样他以他的勤奋,终于在群星璀璨的唐朝诗歌天地里有了他的一席之地。
三、得益于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传奇经历。高玉宝从小就是一小猪倌,没读过书,参加革命后才识了字,有了点文化。他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了著名小说《高玉宝》,终成著名作家;苏联作家高尔基,跟高玉宝差不多,也是社会大学毕的业,他以他自己的经历,写出了《我的童年》、《我的大学》等著名小说,最终成了一代文豪。
除了少数天才,大多数成名者的资本就是比别人更加勤奋,更加努力。天上不掉,地下不冒,就算天上掉馅饼了,你还得弯腰去捡吧,不付出相应的汗水,哪来收获的果实呢?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从现在做起,谁知道下一个成名者又不是你呢?
其他网友回答
什么是个人文化?用作家梁晓声的四句话概括,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有人说没文化真可怕。文化到底是什么?是学历经历还是阅历。传统意义上所说的一个人有没有文化,是指他所受到的教育程度而言,这是一种狭隘的解释。人主要是通过教育来获得文化知识,但自学也能成才,有学历的不一定比没有学历的高。
例如,沈从文,毕业于凤凰县文昌阁小学,后来参军,在北大旁听生。再后来报考燕京大学国文班没有被录取,从此结束了求学生涯。到最后沈从文也只是小学文凭。
多年以后,沈从文先生创作发表了《边城》《长河》《沈从文小说选集》《沈从文散文集》等五十多部文学著作。
他还先后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任教讲学,并进入诺贝尔文学的终审名单。1928年4月胡适担任上海中国公学校长,力排众议,不拘资历,坚持聘用沈从文。但沈从文一上讲台却说不出一句话,最后在黑板上写了一行字,“我第一次上课,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一时传为笑谈。
沈从文是文学大家,这一点亳无疑问,以一个小学文凭进入高等学府当教授。还有大家熟知的莫言,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也是小学文凭。
这就是我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