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 教材(为什么不把易经列入教材)

网友提问:

为什么不开设有关《周易》的教材?

优质回答:

今天给大家胡扯一番:

《周易》是上古时期的人写的,就像《封神榜》里面的《天书》一样,是元始天尊授给姜子牙的,个人认为《天书》就是《周易》。

《周易》是一本讲述了宇宙万物规律的一本奇书,像我们买一台电脑的说明书,照着这样做就可以那样的这种,有的人拿《周易》算命,输入生辰八字,名字就可以算出这个人的过去和将来,准不准大伙儿心里面有数,不用我在这里班门弄斧。

别看这书字不是很多,阴阳类似于电脑二进制,可以组合出无穷尽的结果,也可以通过《周易》看透事物的本质,是掌管物质界的指令,任何事物都可以通过它找到答案。

可惜我们道行不够,无法参透。

我觉得《道德经》和《周易》一样,也是古人用来修仙的书籍,再加上修仙修佛向来都是苦修,很少有人愿意放弃大好享受去做这种事,再加上现在人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越来越赶不上节奏,领悟不透内里意思也无法参悟那种境界。

如果真如《周易》所言,有未知事物掌管宇宙,人类想明白其中的意思,上苍也只等那有缘人。

其他网友回答

易经成象于伏羲,当时只有八经卦的卦象,后经周文王做卦辞、爻辞,把八经卦发展成六十四重卦,再后来,孔子做十翼,使周易象、理兼顾,更加明了了其“象、数、理、占”的功用。至此,《周易》书成!史称“人更三圣,书历三古”。

从成书过程我们不难看出,文王和孔子是对伏羲易做的注解,当时注解众多,但他们是最成功的两位,得到了后世的普遍认可,以至于后来的注解大都是在对文王和孔子的辞说做注。

大理学家朱熹就曾为周易作注,而其他像周敦颐、孔颖达……等名家更是如过江之鲫,不胜其数。后世掀起了注解周易的高潮,注本达一千多种,为史册之最,而每个作注者无不是当代名家。周易由此被称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简单来说,现在流传下来的周易有两部分组成:

《易经》:包括六十四卦的卦辞和384爻的爻辞。

《易传》:又称十翼,是对《易经》得注释,包括《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 而市面上流通的各种注本,大都是为其做注,而伏羲易的注解就很少很少了。其注本还有一个特点:各有侧重。如朱熹注重理,野鹤老人注重占等。所谓“文武第一,武无第二”,再加上自古文人相轻,都把各自的注本奉为正统,周易未能形成统一的注解。也就不能出现统一的教材了。

就算注解能统一,但也是为文王、孔子作注。而“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周易》书经三圣,其又能把伏羲的本意传下来多少?

所以大学里就没有统一的教材了,如果开周易课程,我感觉还是以《周易》未注解本为教材好些。不加桎梏,各抒己见,说不定到时有谁能领会到伏羲的真意呢!!

其他网友回答

周易古代是作为赶考必学书目,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说:“辛苦遭逢起一经”,文天祥在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就是以《易经》考试第一名而从进士及第中了状元。

现代社会并未列为专门的学科,我愚钝的认为是因为有孔老夫子思想的原因吧,我们从小就常听,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老夫子作有“十翼”,也称为《系辞大传》,是一部解释《易经》的十篇文章,学习都是由浅入深的,一通则百通。所以才有“温故而知新”一说,大道至简,把简单的问题搞明白了,才能去接触更深刻的东西。目前《易经》人人可读,可是又有几个人能学得通透呢?

随着一个人的阅历深刻了,再去演习吧。一个没有阅历的小孩子,学习《易经》是不够深刻的?历史上有位易学大师王弼,年仅25岁,但他也只活到25岁,又有几人能与其比肩?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