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隐居的修行人(终南山隐士怎么生活的)

网友提问:

为何终南山有很多过原始人生活的隐士,名为修炼。其心智正常么?

优质回答:

修心向内求,不假于外物。

佛祖坐菩提树下开悟,就有人特意跑去打坐,显然是没有悟透。

人世间万事万物,都可以拿来悟道,没必要去终南山,没必要找菩提树。

你特意去找这些标签化的东西,这就是没有懂诸相非相。

道既是生活,你把生活过明白了,既是得道。

很多人去终南山,是被虚名障目。

另一些人去终南山,是镀金,是自我标榜。

这其中就有李白。

李白终南山镀金,等他知道朝廷起用他时,便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

今天去终南山隐居那些人,

不好说,说了不好听,每个人过好自己的生活就得了。

其他网友回答

大凡归隐山林,田野大川的人,情形各不相同,这是中国古人为避战乱、逃离凡世、修身博学、明哲保身等原因,过上隐士生活。

三国时的孔明,宁静而致远,身居隆中,潜心专研天下大势,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后,出山辅佐刘备,打下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历史功绩。

东晋的诗人陶渊明,入仕三次,退仕三次,仕途坎坷。晚年归于田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

宋朝的诗人林逋,仕途不顺,高洁入尘,有“梅妻鹤子”的清雅之誉,身居杭州孤山,二十多年不足入市。

仕途如此,生活亦如此。因生活坎坷,面临灾难,精神无法超越,就会远离凡尘,求得一身清静。

如今,终南山上的很多人,过上的隐仕生活,情况就复杂的多。有人为了求清静,有人为了避凡尘,有人为了求生计,有人为了求博学。总之,各人的经历不同,欲求不同,存在就是正常,生活就是根本。

其实,这些人的心理是极为正常的,只是对事物的认识不同,所站的角度不同,自然对生活的选择也就不同了。

其他网友回答

终南山是一座风景优美,人文深厚的名山,自古就是隐者汇聚的地方。历史上,吕洞宾、王维、王重阳等名人曾先后在终南山隐居,让终南山具有了隐逸的传统。因此,今天有那么多的人去终南山做隐士,并不让人感到奇怪。

比较奇怪的是你为什么会怀疑这些人的心智是否正常?在我看来,许多隐士杜绝物质诱惑,生活极有规律,专注于自己的修行,有恒心,有毅力,甘于淡泊,能忍寒冬酷暑,不做非分之想。这些难道是不正常吗?

只是他们在芸芸众生中肯定是少数,那么少数就一定是非正常,多数就一定是正常吗?世间的很多人,甘于融入物欲横流的社会,勾心斗角,互相攀比,什么事情都唯恐落人之后。饭局应酬,未老多病,汲汲于名利,失去了自我,只能随波逐流。难道说这些人是心智正常的吗?

我们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形成了一种心理定势,就是将自己周围的普罗大众的生活视为正轨,而将一切偏离正轨的东西视为异端。如碰到一个自己不认可的论点就爱说这不科学。须知科学也只是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才起作用,将科学权威化必将让科学本身受到危害,也不利于去认识更广阔的宇宙和生命世界。

其实我们所未知的世界远远大于已知的世界,小小的人类,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有多大的能力,应该始终对自然抱有敬畏的心情。

有一部分人,跳出普通的生活,去隐居也罢,去修行也罢,客观上都是在尝试去探索一些未知的领域。人类作为一个群体,不能所有的人都困守于实际生活中,分出去一小部分人向外部探探路,于人类整体也是有好处的。这一小部分人,也许终其一生也不会有什么成就,但不能因此就排斥他们,小看他们,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必然是长期的。

中国古代的隐士群体中,就诞生了许多在正常社会里难以获得的成就,如因道士炼丹而获得的化学知识,在发明火药上面就起了关键的作用;许多隐士专注于草药的功效,促进了中医的发展;道家更是一个隐居的群体,以武当功夫为代表的道家拳在养生健体方面积累了无比的经验;古代许多文人隐居,发展了中国古代哲学,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宝库,如王阳明;另外还有隐藏在古今隐士中的许多神秘技能,至今用科学也解释不出来。

不排除一些隐居的人是跟风,不过真有一部分隐居者是非常有智慧的,能够看破当下社会中的很多问题,并在自己修行的领域有所洞见。比起物质来说,这些人视自己的精神产出为更宝贵的东西,自然会甘于过贫乏的物质生活。

也许,从这个角度来说,很多所谓的正常人才是可悲的,终其一生,在设定好的游戏规则中过活,人生轨迹并无任何特殊的地方。所以,我们还是让自己的心态谦恭一些,不要对自己不懂的东西妄加评判,因为这个世界真的很复杂,很深奥。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