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不传位于自己的儿子而将皇位传于自己的弟弟?
优质回答:
赵匡胤死时年纪是50岁,当时他的长子已死,次子赵德昭年纪接近26岁,按理说古人在这个年纪已经开始留胡须了,为什么没有得到大宋皇帝的宝座呢?其实,赵匡胤是很想传位给他的。
赵匡胤是个雄才大略的人,他在公元960年黄袍加身时,距离朱温篡夺大唐帝位已经过去43年了,这期间北方出现了5个朝代、14个皇帝,甚至出现了中原武将与契丹人勾结灭亡汉人王朝的现象,这一切都让赵匡胤陷入了思考,如何才能做到天下久安。
五代十国时期,改朝换代就像走马灯一样简单,不仅仅是6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就连勇力过人、披坚持锐、身先士卒,武力值和军工堪比楚霸王项羽的李存勖,也在兵变中被杀,他最有希望恢复大唐的荣耀。
只因生性残暴,李存勖的盖世军功没能帮他永保帝位,李存勖的死说明一个问题,自唐朝末年以来的70多年里,皇帝就像浮萍一样不值钱,正所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那些树大根深的节度使都有可能黄袍加身,因此赵匡胤打从一开始就采取了有效措施,那就是培养自己的弟弟。
公元960年,年仅33岁的赵匡胤建立大宋王朝,此时他的皇位非常不牢固,周世宗柴荣的儿子柴宗训虽小,但后周的开创者郭威有一群姓李的外甥亲戚,他们对赵宋王朝的合法性提出了挑战,后周的节度使李筠、李重进?先后起兵叛乱?,经济重心?扬州?也?发生?反对?赵匡胤的?武装对抗?。
再加上武将出身的赵匡胤明白,他那些手握重兵的手下随时有可能把自己推翻,为了确保安全绝对不能让别人带兵(石守信、王全斌等都是拥兵自重的武将),因此赵匡胤免不了常年在外冒险, 必须留人看家,而此时他最大的儿子赵德昭仅有9岁,赵匡胤能指望的只有弟弟赵光义,重用他无可厚非。
两年后,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驾崩,临死前劝赵匡胤传位给赵光义,理由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主少国疑,并最终由此达成了《金匮之盟》,赵光义被册封为开封府尹,这个职称在五代时期就是太子的意思。此时大宋疆域仅限于中原,形势不比后周强多少,因此金匮之盟是绝对正确的。
(后周是个极不安全的国家)
但是,让赵匡胤自己都不敢相信的是,他能在之后短短14年的时间扫平六合、天下归一,后蜀、荆南、南汉、南唐、吴越等割据政权都被大宋翦灭,如此蒸蒸日上的国运是谁都未曾预料到的,赵匡胤要是早知道自己会这么顺利,绝对不会那么早就定下金匮之盟。
(北宋开国疆域,和后周区别不大)
公元976年南唐灭国,那个著名的大词人李煜被俘虏到开封,吴越王钱俶也很识趣地登临大宋国都,按照正常的章程,晋王赵光义应该带领文武百官出城迎接,这是王储应该做的事!但赵匡胤偏偏让已经25岁多的赵德昭去迎接钱俶入城,释放出来大家都明白的信号!
(赵匡胤逝世之时的北宋版图)
但是,此时距离赵光义当开始二把手已经足足14年了,这么漫长的时间里他可不是摆设,积累了?庞大的?利益群体?。而且,赵光义还是柴荣的连襟,他本身的势力就不容小觑,赵匡胤能轻易夺权,全赖赵光义和柴荣老婆的那一层关系,我们可以将大宋朝看作是赵氏兄弟共同开创的基业,不管谁的孩子继承,大臣们都是可以接受的。
(赵光义在宋朝建立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外,在提倡儒学治国的封建王朝,赵光义多年来的留守作为,让他比武将出身的赵匡胤更得士大夫们的心,而赵匡胤两次杯酒释兵权正好帮了赵光义一把,当时的大宋朝堂已经不是武将的天下,赵匡胤的支持率远没有大家以为的那么高。
这一点,从宋朝的迁都事件上就能看出一二。
就在公元976年正月,赵匡胤带领群臣巡幸西都洛阳,并正式提出迁都的提议,但却遭到了包括赵光义在内的所有人反对,理由无外乎就是开封的首都职能已经足够完善,迁都就是毫无意义的劳民伤财。而且,开封处在隋唐大运河的关键点上,有方便的漕运供给江南的粮食和财富,交通优势是洛阳比不了的!
而且,赵光义更是提出了“在德不在险”的高论, 他认为统治天下靠的是君王的德行,而不是地理优势,一句话否决了洛阳作为首都的优势(从迁都问题不难看出,兄弟俩一文一武的性格)。
此时,假如说赵匡胤对群臣有足够的驾驭能力,他完全可以力排众议迁都洛阳,但诡异的是他没有这么做,理由无非就是晋王赵光义的势力太大,连身为皇帝的赵匡胤也不得不忌惮。
随后不久,爆发了著名的历史悬案“斧声竹影”,赵匡胤在50岁的年纪无故死去,而他的弟弟赵光义顺利继承大位,并在多年之后拿出了《金匮之盟》作为自己皇位合法性的依据,更加离奇的是,金匮之盟里指定有资格继承大位的人,诸如赵光美、赵德昭、赵德芳等人一个接一个离奇死去,大宋朝只属于他赵光义一脉了。
梳理后不难发现,赵匡胤一开始培养赵光义是无奈的选择,但在灭掉南唐之后,它就已经后悔这么做了,并采取了遏制赵光义、扶持赵德昭的措施,怎奈赵光义抢先一步终结了赵匡胤时代,并利用自己在开封培养的势力顺利登基,并想尽办法地自圆其说,捏造了哥哥传位给弟弟的美好传说。
其他网友回答
很荣幸回答您的问题。
宋朝国祚300余年,在继位者方面却很有意思,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在公元976年将皇位传位给了他的弟弟赵光义,之后北宋继任的七个皇帝都出自赵光义一脉。
之后北宋灭亡,还是出自赵光义一脉的宋徽宗的第九子赵构建立南宋,到了公元1162年,此时并无子嗣的赵构退位做起了太上皇,把皇位传给出自了赵匡胤一脉、赵匡胤的八世孙赵昚(shèn),是为宋孝宗,然后赵匡胤一脉一直持续到宋朝灭亡。 这就是整个宋王朝的皇帝世系。了解完宋朝皇帝的整个世系,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宋太祖赵匡胤兄终弟及的个中缘由。
公元960年,时任后周禁军统领的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黄袍加身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知名的没有流血冲突而使改朝换代的政变。
当赵匡胤统一中原坐上皇帝宝座,对于自己取得皇位的这种政变方式愈加后怕,他生怕这种情况发生在自己身上,而让新生的大宋王朝濒于覆灭,于是他“杯酒释兵权”,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为大宋王朝定下了重文轻武的基调。
然而,由此引发的忧虑不仅仅只在赵匡胤心头时时萦绕,就连赵匡胤的生母杜太后也时常念及此番顾虑。就在大宋建立之初,杜太后有感于前朝后周皇帝柴荣死后国主年幼,才使得大宋趁势杨帆,奠定基业。所以在赵匡胤刚坐上皇帝位的时候,她就建议自己的皇帝儿子能在百年之后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另一个儿子-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以免到时候大宋王朝重蹈覆辙从而政权旁落,使国家陷入混乱。而此时刚刚坐上皇位的赵匡胤对于这一建议竟然也表示默认。
公元961年,杜太后去世,在去世之前留下遗言,让赵匡胤在死后将皇位传给他的弟弟赵光义。这就是宋太宗赵光义在公元984年公布的所谓的金匮之盟的内容。赵光义在当皇帝后将这金匮之盟公之于众的原因无非就是用它来彰显自己继承皇位的合法性。
我们且不论这金匮之盟是否真的存在,单单就赵匡胤而言,在宋朝建立的前几年里,赵匡胤确实有要传位于自己弟弟的想法,但是他想法的初衷和杜太后是一致的,就是在赵匡胤百年以后,选年长有能者继承皇帝位,按照这个继承原则,赵光义就是第一继承人,但是同样,在赵光义死后他也要遵循这个原则,面对更加年长的赵匡胤的子嗣,他也必须要把皇位传给赵匡胤的两个儿子其中之一,到时候皇位会再次回到赵匡胤一脉。这就是杜太后作为一个大家长的真实想法。选年长而优者来继承皇位,这样的继承方式既不会使政权旁落,又保证了皇位继承人在掌控国家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能力。
然而,想法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也许在杜太后死后的前几年里,赵匡胤确确实实有过这种想法,因为大宋王朝建立时他最年长的儿子赵德昭不过才十岁而已,所以黄袍加身的他不得不考虑这个问题。
公元976年十月,赵匡胤突然病重并随之病入膏肓,在病逝的前一夜,当时的晋王赵光义通过某种方式得以进宫与赵匡胤一起捱过了最后一晚。
第二天,赵光义继位,是为宋太宗。历史上的那一晚发生了什么可能只有两个当事人知道,赵光义的得位继承至今仍然是个谜,竹影斧声的故事同样得不到印证。但至少,在赵匡胤的心里,他这个弟弟,曾经在他看来确是皇位的第一继承人。
其他网友回答
赵匡胤实际上没有传位给任何人。
赵匡胤死时只有50岁,作为武将身体一直很好,或许从没有认真思考过传位问题。
赵匡胤作为皇帝肯定是不愿意放弃皇位的,除非是身体出了问题或者自己不愿意做皇帝了。赵匡胤雄心万丈要统一中国,身体健康,正当好年龄,没想到会有意外发生,他死的很突然,根本没来得及传位。
赵光义做皇帝后,曾经拿出“金匮之盟”传位诏书,诏书内容是皇位兄终弟及,此时已经距离赵匡胤死5年,这本身很荒唐,当时赵匡胤死的时候不拿出来,过了5年才拿。
结论是赵匡胤没有传位给任何人,或许他对传位给谁比较犹豫,但这都是他自己的心理活动,没有透漏给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