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水镜先生明知汉朝大势已去,为何还要举荐诸葛亮给刘备?
优质回答:
这是一个有趣的好问题。
《三国志·诸葛亮传》有明确的记载,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但没有人相信他。只有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与诸葛亮不错,认为他说得没错。
也是刘备屯兵新野时,徐庶投奔了刘备,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
这才有了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来辅佐他。
三顾茅庐及《隆中对》,这么重要的事,在刘备一生中,可以称作里程碑式的事件,却在《先主刘备传》中没有一字提及,不管《三国演义》说得多么热闹,但史实还是需要尊重。
但这不是说,诸葛亮的出山就跟水镜先生没有联系。
司马徽(?-208年),字德操,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名士,精通道学、奇门、兵法、经学。”水镜先生”之称。庞德公,字尚长,三国时期荆州襄阳人(现湖北省襄阳市),东汉末年名士、隐士。
司马徽与庞德公都是当时的名士、隐士,与诸葛亮、庞统都有很深的交往。庞德公还是诸葛亮二姐夫庞山民的父亲。
据一些资料介绍,是庞德公把诸葛亮称为“卧龙”,把庞德称为”凤雏“。而由水镜先生司马徽向刘备推荐了”卧龙“和”凤雏“。水镜先生以为庞统是”南州士之首“,似乎是说在诸葛亮之上。
从年龄上来看,庞德公比司马徽大十岁,因为是诸葛亮姐夫的父亲,一般来说应该比诸葛亮大三十岁左右。
诸葛亮大约是在207年追随刘备出山的,时年二十六岁左右。
这就是说,诸葛亮出山时,司马徽大约四十五岁,庞德公大约五十五岁。
在这个年龄还是可以出来做事的。作为大隐士,淡泊名利,身体状况应该没啥问题。
为啥他们就不出来做事哪?
这的确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司马徽与庞德公跟诸葛亮的好友,流寓襄阳的韩嵩、石韬、孟建、崔州平等都有来往,关系还很密切。
韩嵩、孟建、石韬等人都曾在刘表手下做事,后来都成为魏国官员;
崔州平是后汉太尉崔烈之子,曾做过西河太守,因为董卓之乱其父被害,与袁绍等一同起兵讨伐董卓,最后不知所终。
刘表也曾经亲自去聘请庞德公出仕,但没有请出来。
诸葛亮岳父黄承彦也是当时的名士,与刘表是连襟,刘表也就是诸葛亮妻子黄氏的姨夫。
刘表是汉末颇具实力的军阀之一,是荆州文坛的领袖,很有声望。
因而,诸葛亮不会与刘表没有交往。
庞德公、司马徽等人深知诸葛亮的才能,也不会不向刘表推荐。
之所以没有被刘表重用,无非就是:一是刘表并不认可诸葛亮;二是诸葛亮根本就看不上刘表。
当刘备屯兵新野时,司马徽等人再次把诸葛亮、庞统推荐给刘备。
这起码说明了几个问题:
1.诸葛亮、庞统的志向远在韩嵩等人之上,他们不屑于刘表那点格局,想办大事。
2.庞德公、司马徽是真正的隐士,看破天下,不屑于繁琐的世俗事务。但也不是甘于寂寞的人,终因为诸葛亮、庞统而成名,实乃高人。
3.诸葛亮跟庞统一样,不是真正的隐士,是渴望展示自己才能,实现远大志向的热血青年。
4.曹操基本平定北方,诸葛亮、庞统再不出山,就没有多少机会啦。
5.刘备尽管是一代枭雄,但韩嵩、石韬、孟建等人并没有追随。刘表病逝,刘琮投降曹操。许多荆州的官吏都依附了刘备,但他们并没有投靠刘备,而是做了曹魏的官员。这就说明,他们并没有看好刘备,认为刘备能有很大的作为。
再看一下曹操的首席谋臣荀彧,他也是颍川郡颍阴人士,跟司马徽同属颍川郡。
荀彧向曹操推荐了大量颍川郡的人才:
荀攸,颍川颍阴人;
钟繇,颍川长社人;
杜袭,颍川定陵(今襄阳)人;
戏志才,颍川阳翟人;
郭嘉,颍川阳翟人。
其中戏志才、郭嘉跟司马徽都是颍川阳翟人,可谓真正的同乡。
汉末三国时期,实行察举制举荐选拔人才,即便曹操唯才是举,也是需要有人推荐的。
读书人自命清高,毛遂自荐是很没面子的事。
司马徽客居襄阳,作为祖籍颍川郡的名士,自然知晓天下大势,更熟知曹魏集团的情况。
这就是司马徽所说的,孔明生逢其主,不逢其时。
司马徽深知汉室已经大势所趋,任何人都无力回天。
作为隐士,司马徽不会去趟这湾浑水。
但司马徽还是举荐了诸葛亮,起码有两个意思:
第一,司马徽希望因诸葛亮而成名,留名后世。史实证明也正是如此。
第二,诸葛亮本身渴望成就事业,留名于世。
三顾茅庐,的确是表明了刘备的诚意,如果诸葛亮本人没有功名思想存在,是绝不会因为这份情感就出山辅佐刘备的。
诸葛亮不会不清楚汉室已经没有了希望,估计庞德公、司马徽、庞统等人在一起,也没少谈论此事。
通俗的解释就是,庞德公、司马徽对诸葛亮、庞统说:你们年轻人想成就梦想,开创一片天地,那就死马当作活马医吧。施展自己的才能,留下一个名声,不枉来这个世上走一遭,只重过程,别问结果。
至于三顾茅庐的故事,并不是诸葛亮被刘备感动那么简单。
这里就不多说了,在下一个问题再说吧。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诸葛亮不是水镜先生司马徽举荐给刘备的。俗话说,徐庶走马荐诸葛。刘备开始创业的时候,东奔西走,像个没头的苍蝇,连个立足之地也没有,后来遇到徐庶,才有转机,和曹操作战,连打几个胜仗,特别是击败了曹操名将夏侯惇,震惊了曹操。曹操就千方百计想得到徐庶,可是徐庶就是不愿意离开刘备。没有办法之时,曹操想到了徐庶是个大孝子,就把徐庶的母亲抓起来,请徐庶的母亲劝降,可徐庶的母亲不想让儿子跟随曹操,始终不随曹操所愿,曹操竟然模仿徐庶母亲的字体,给徐庶写了一封劝降信,大意是要儿子抛弃刘备,追随曹操,如果不听娘的话,娘就寻死了。徐庶考虑到母亲的安危,不得不离开刘备。刘备舍不得徐庶,洒泪分手,送了一程又一程,徐庶的身影被树林挡住了,刘备就叫兵士把树林砍了,再望徐庶一眼。徐庶深受感动,调转马头,回来向刘备举荐诸葛亮:南阳卧龙诸葛先生,自比管仲、乐毅,有经天纬地之才,此人和我都曾求教于水镜先生门下,才华在我数倍之上,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得天下,君可亲自去请。这就是徐庶走马荐诸葛的故事。继尔才有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这就是说把诸葛亮举荐给刘备的人是徐庶。
其他网友回答
说起诸葛亮,那就不得不说诸葛亮的老师司马徽。司马徽,三国时期著名的隐士高人,当时人称“水镜先生”,善识人、荐人。司马徽向刘备举荐过诸葛亮和庞统,并对刘备说“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刘备高兴坏了,表示希望能得到这二人的帮助,来达到自己“兴复汉室”的夙愿。那么在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时,诸葛亮随刘备走后,为何水镜先生说“孔明虽得其主,而未得其时”?既然已知汉王朝大势已去 为何还要举荐自己的学生给刘备呢? 水镜先生向刘备举荐诸葛亮三国中的隐士和名流分类
第一种士人名流主动出山。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士人纷纷出仕 寻求明主,为其出谋献策,建功立业。如荀彧,郭嘉、程昱、戏志才等谋士出山辅佐曹操,统一河北和北方诸多州郡。 郭嘉和荀彧为曹操手下顶级谋士
第二种隐士名声远播,隐居乡野,等待明主来求。这其中以徐庶、诸葛亮、庞统为代表,此三人都是刘备所钦慕,并朝思暮想想要得到的人才。
第三种真正看淡一切的高人隐士。以庞德公和水镜先生司马徽为代表,此二人为真正的隐士和高人。荆州刘表数次请庞德公出山为官,庞德公每次都拒绝了,来表达自己愿以山水田园为伴,做一个安静的的隐士。他们二人对世事局势看得很清,不愿在乱世入仕行走,但愿识人举贤,发掘人才,与名流交往,做一个真正做学问的高人隐士。 真正的隐士水镜先生司马徽
那么“得其主,未得其时”如何解释呢?
水镜先生早在诸葛亮追随刘备之时就已经说“得其主而不得其时”。在那个时候,水镜先生就已经对天下之事了然于胸了,曹操方面经过多年发展已经牢固占领了三分之二的天下,在人力、物力、财力、地域资源都远远高于刘备势力,其次孙权据守江东,经过父兄的打拼,孙权也是一方霸主。这个有点像诸葛亮的《隆中对》,只能说水镜先生看清形势更早更深更准,所以水镜说的这个“时”,其实就是这个形势。
水镜先生明知道局势如此可为什么还举荐诸葛亮到刘备身边呢?
一、前面说了三种隐士,诸葛亮是属于第二种隐士。
水镜先生看出刘备乃当世英雄,虽一时没有大的成就,但刘备是“大汉皇叔”,素有仁义,且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独。刘备手下有“万人敌”的关羽、张飞和赵云等武将,独缺一个能为其出谋划策的大才之人,恰诸葛亮才华横溢,智谋出众,刚好可以出山帮助刘备建功立业,所以向刘备举荐了卧龙孔明。 诸葛亮为刘备规划三分天下之势
二、因为他知道诸葛亮是匹千里马,而刘备就是伯乐。
水镜先生最终说服诸葛亮去辅佐刘备,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不想让他真的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躬耕于南阳的村夫”,作为老师的他也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打心眼里不希望这样一个旷世奇才就这样的被埋没,这或许就是做老师的最大心愿吧!
刘关张三顾茅庐请诸葛亮
这就是水镜先生明知道天下大势,但还是举荐自己学生给刘备的原因了。
对于水镜先生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您是怎么觉得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