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蜀国明明是三国中的失败者,为什么诸葛亮能是流传千古正面人物?
优质回答:
三国中的蜀国是失败者吗?这一问题放在后面回答。先来分析一下诸葛亮怎么能成为流传千古的正面人物。
能流传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的必要条件有三:一是上层(当权者)的需要,二是民众的需要,三是推手(文人)的需要。
首先诸葛亮作为一个为君之臣,“忠”是第一位的。从初出茅庐到六出祁山,无一不兢兢业业,尽心尽力为了刘备打江山,为了刘禅守江山,真正做到了他的诺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勇”体现在诸葛亮身上则为“谋”,他的谋是最为精彩的部分,无论是在军事上,外交上,还是在处理内政上都有杰出的表现。这样一位集忠勇于一身的全能之才是每一位君王能希望得到的,这也正是当权者需要树立的榜样形象。
百姓推崇诸葛亮,是因为他的施政符合百姓的利益,诸葛亮施政是法制治国,公正廉明,他本人也是以身作则,一生清平廉洁,他践行了“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他轻徭赋,修水利,使百姓安居乐业。所以百姓也需要这样的好领导。
诸葛亮作为一个文人,他的成功也为文人树立了一个典范,或者说也是文人所追求的目标,他的品德,他的谋略,甚至他的儒雅风度都是文人心中的理想状态,所以在文字上极尽赞美之词,塑造了许多本不属于他的精彩故事,如火烧新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空城记等,鲁迅说他“智近手妖”也不无道理。没有文人的极力推崇,是不可能达到现在的孺妇皆知的程度的。
再看诸葛亮的功绩。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就为刘备制定了规划三分天下蓝图,然后扶助刘备一步步实现了。他促进了赤壁之战,获取荆州,吞并益州,促成刘备称帝建蜀汉,然后辅佐刘禅,期间对外联吴攻曹,对内平南蛮,修法政,他在世期间蜀国政通人和,天下太平。
诸葛亮集品德、能力、功绩于一身,在历史上也是不多的,所以对他的颂扬一点都不为过。
从诸葛亮经历上可以看出,蜀国是成功的,而不是失败者。他给刘备的规划即三足鼎立实现了,所以提问中说蜀国是失败者是说不过去的。
其他网友回答
辅佐正统刘玄德恢复大汉天下,忠也!
白帝城托孤受命,六出祁山,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尽人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义也!
火烧新野、博望后,护佑十万民众逃难,进入蜀地后,兴修水利,轻徭薄赋。爱民之心,‘仁也!未出茅芦三分天下,联吴抗曹,舌战群儒。智也!
失街亭而自贬。礼也!
七擒七纵孟获而任用。信也!
这样的人,不千古留名,什么样的人可留名?
其他网友回答
《三国志》本是文言史书,没一定学历者是无法阅读理解。《三国演义》著者是元未明初的浙江人罗贯中,是苏州军伐张士诚的幕僚。
在元未全国狼烟四起,军伐割据,故苏(苏州)霸主张士诚占领江,浙,皖一带,部分土地,浙江贤土,包刮施耐奄,罗贯中等文人贤士都投奔苏州张士诚为幕僚,张士诚也声势不小。后被农民起义军,朱元璋从凤阳起义,占领了南京,后与江州(今九江)军伐陈友良,大战鄱阳湖,陈友良乘艨艟战舰在鄱阳指挥全军作战,偶然被冷箭射中面门而死。陈友良灭亡后。朱元璋派大将常遇春,攻打苏州,苏州城破张士诚被捉,解往南京被杀(另有一说是向东沿海方向逃走进入太仓地区百花奄被常遇春放火烧死)。同時张士诚手下的幕僚也被俘,施耐奄,罗贯中……等,随军俘入南京,朱元璋要留用罗贯中当官,而被缓讵,并要求归田,经朱元璋同意后,回浙江过着耕读生活。在这期间,就开始写《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的全书指导思想,他分析了东汉末年同元末明初大至相同,特别对自已亡国(苏州王)的处境。意想寄托在三国的诸葛亮身上,所以诸葛亮是罗贯中的偶像塑造。
罗贯中限于《三国志》的史实,就写了白话《三国演义》,利用‘演义’二字,大加虚设。将三国中平淡的诸葛亮,只要遇到以文言出场的诸葛就抓住不放,进行艺术性加工。举例‘初出茅庐三把火’,在史书上没有几句话,可在罗贯中的笔下成了多个章回。从荆州刘奇求计开始,接着,舌战群儒,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争夺荆州,诸葛亮吊孝等等,罗贯中写得有声有色。可是在三国史书只仅仅几句话。在后三国六出祁山中的,失,空,斩和死诸葛吓退活司马亦是如此。
所以。诸葛亮成为千古名人,千古红人,在很大程度上同著者罗贯中的笔下是分不开的,史中诸葛亮同演义中诸葛,判属二人。
结尾,诸葛亮助刘备末成大业,罗贯中助张士诚亦未成大业。一个出于汉末,一个出于元未,既是同病相憐,又是著者罗贯中的人生处境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