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推荐︱董根明:《桐城派名家史学思想研究》

桐城派研究
ISBN:9787-0102-22097 出版时间:2021年1月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1
作者简介
董根明,安徽安庆人,安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教授,安徽省教学名师,安徽省历史学会副会长,长期从事皖江地区历史文化研究,在《史学史研究》《安徽史学》《江海学刊》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有关桐城派史学和陈独秀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论点摘编”或全文转载,出版《陈独秀与近代中国》和《中学文科教学通论》学术专著二部。
1
内容提要
近年来,学界在整理桐城派文献资料的同时,加强了对其文学、经学、理学和史学等方面的研究。就桐城派史学思想研究而言,其不足在于没有将桐城派作为一个学派群体进行系统地考察和探究,亦未深入挖掘不同历史时期桐城派名家史学思想之间的内在传承关系及其共有之特性。研究所涉桐城派名家寥若晨星,研究成果总量偏少,未能反映桐城派在中国史学史上应有的学术地位。作者选取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桐城派名家,深度解析其史学思想及其主要特征,系统梳理了不同时代桐城派名家史学思想嬗变的内在逻辑,总结了桐城派名家的史学成就。本书有利于进一步拓展桐城派研究的视域,深化对清代史学,特别是晚清史学的研究。
1
目录
序第一章桐城派名家史学思想概论第一节桐城学派与桐城派名家第二节桐城派名家的史学成就第三节桐城派名家史学思想及其特征第二章属辞比事与清初桐城乡贤史学思想第一节实证精神与方以智史学思想第二节文直事核与钱澄之史学观念第三节《明史》纂修与张廷玉史学主张第三章华夷之辨与桐城派四祖史学思想第一节戴名世的史识与史学情怀第二节“义法”说与方苞史学思想第三节刘大櫆历史观与史学的平民化第四节姚鼐的义理史学第四章通时合变与姚门弟子史学思想第一节乾嘉学术及刘开的史学思想第二节方东树的史学思想第三节管同与梅曾亮的史学思想第五章史学视域拓展与姚莹边疆史地著述第一节姚莹边疆史地“三部曲”的成书第二节姚莹边疆史地著作的史料来源第三节姚莹边疆史地研究中的历史编纂思想第六章洋务维新与曾国藩及其弟子的经世史学第一节曾国藩史学思想探析第二节维新思潮与吴汝纶的史学思想第三节黎庶昌的史学思想第四节张裕钊和薛福成的史学思想第七章严复的进化史观及其对新史学的影响第一节严复的中学与西学第二节严复对于历史发展的认识第三节严复的进化史观与新史学的诞生第八章新文化激荡与传统史学的持守第一节桐城派与《清史稿》的编撰第二节马其昶《桐城耆旧传》的史学价值第三节姚永概“明礼致用”的史学思想第四节姚永朴《史学研究法》对传统史学的继承与总结参考文献后记
1
序言
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古文流派,同时在经学、史学等领域也做出了重要成就。长期以来,桐城派史学成就一直被人们所忽视。近年来,学术界开始关注到桐城派的史学成就,相关的研究日益增多。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史学思想、史书义法、边疆史地、清史编纂、方志与区域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桐城派史学研究的主要特点,一是重视史学思想的研究,二是重视代表人物史学的研究。主要存在的不足,一是对桐城派史家史著的研究还不够全面,二是缺乏对桐城派史家群体的研究,三是缺乏对桐城派史学成就的全面研究。近年来,安庆师范大学历史系董根明教授带领他的学术团队一直致力于桐城派史学研究,选取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桐城派名家,深度解析其史学思想,系统梳理不同时代桐城派名家史学思想嬗变的内在逻辑,以一个学派群体的研究透视有清一代乃至民国时期史学发展的基本脉络。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学术探索。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桐城派名家史学思想研究》,首次系统梳理了桐城派群体的史学成就,史学思想及其主要特征。作者从桐城派名家所撰写的史著、文论、书信、谱牒、寿序、墓志、节烈传、风土记、读史札记、名人或乡贤行状和译著等材料入手,结合不同时代的学术背景和他们为文立论的历史观,系统梳理和归纳了桐城派史学思想演化的基本脉络和主要特征。作者认为桐城派名家史学成就主要表现在校勘和评点了大量史学典籍,广泛参与了官修《明史》《清史稿》和诸府志、县志的编撰,拓展传统史学研究的视域,重视边疆史地学研究,宣传进化史观,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史学研究理论和方法。桐城派群体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史学成就,与其义理、考据、词章兼修,史学经世思想和因势而变的历史观不无关系。作者持论平实、新颖,有具体、详实的史料支撑,论从史出,体现了扎实的学术功力。《桐城派名家史学思想研究》的学术价值和意义,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二个方面。其一、有利于进一步拓展桐城派研究的视域,深化对有清一代史学,特别是清末民初史学的研究。长期以来,学界对桐城派的研究大多局限于文学领域。以文派而不是以学派界定桐城派,使得桐城派名家在其它学术领域的成就鲜为人知。其实,桐城派不只是文派,其在学术上的影响也远非文学所能概括,特别是以姚莹、曾国藩、郭嵩焘、薛福成、黎庶昌、吴汝沦和严复等为代表的晚清桐城派名家群体,他们在史学领域的努力和探索,对中国传统史学的转型,以及进化史观在近代中国的产生和传播无疑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对桐城派名家史学思想进行系统研究有利于学界加深对桐城派群体的认识。其二、对当代史志编纂、风俗教化和社会治理具有借鉴意义。桐城派名家史论的共同特点是将儒家主流思想和价值观念通过盛行于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乡贤行状、节烈传、谱牒、寿序、墓志和风土记等表现出来,要言不烦,叙事雅洁,将社会大传统融入乡里和家族的小传统,继而发挥其风俗教化的作用。当然,对桐城派史学思想的研究现在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和领域期待学界同仁作进一步的探索。是为序。汪高鑫2020年元月于京师园
1
后记
十多年前我有幸参与《陈独秀研究》全校公选课的开设,在与学生探讨陈独秀人际网络时,就涉及到陈独秀与桐城派遗老的关系问题。我一直有个疑问,即作为皖江历史文化所孕育的桐城派与五四时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皖派新青年群体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学术渊源关系?1912年民国肇始,陈独秀任安徽都督府秘书长,他在原安徽师范学堂旧址上创办私立安徽高等学堂,就曾聘桐城派马其昶为校长,自任教务主任。同年,严复执掌北京大学,邀桐城派弟子姚永概任北大文科学长。1917年蔡元培主政北京大学,聘陈独秀为北大文科学长。姚永概是桐城人,陈独秀是怀宁人,桐城与怀宁虽分属两县,但同属安徽安庆,两地山水相抱,人文一体,素有“桐怀一家”之说。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高举“民主”、“科学”旗帜,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将恪守古文“称霸文坛”的桐城派誉为“妖魔”,其言辞之激烈,可谓不遗余力。1919年6月,陈独秀在北京因散发《北京市民宣言》被捕,在声援和营救陈独秀的队伍中居然有桐城派古文家马其昶和姚永概等人。他们认为陈氏“所著言论或不无迂直之处。然其学问人品亦尚为士林所推许”,吾等“与陈君咸系同乡,知之最稔”,恳切准予保释。胡适后来致信陈独秀称:“我记得民国八年你被拘在警察厅的时候,署名营救你的人中有桐城派古文学家马伯通与姚叔节。我记得那晚在桃李园请客的时候,我心中感觉一种高兴,我觉得这个黑暗社会里还有一线光明:在那反对白话文学最激烈的空气里,居然有几个古文老辈肯出名保你,这个社会还勉强够得上一个‘人的社会’,还有一点人味儿。”马其昶、姚永概等桐城派诸老何以能够以博大之胸怀面对激进的反对者陈独秀?正是对这些疑问的好奇和对地缘文化的思考,使得自己对桐城派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从2013年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桐城派名家史学思想研究”课题立项到2019年冬结项,整整经历了六载寒暑。尽管对课题研究可能遇到的困难事先有比较充分的心理准备,但相关概念的厘清、理论框架的预设、文献资料的收集和名家个案研究所面临的窘迫和困难,是非亲历者无法想象的。汗牛充栋的桐城派名家文集需要仔细研读,明末清初至清末民初异常变动的学术流变需要总体把控,相对陌生的史学理论与史学史领域的专业知识需要系统学习和消化,诸如此类问题于我而言,都是极限的学术挑战。六年的研究过程实际上是我不断学习和深造的过程,也是浴火重生的过程。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书稿所涉桐城派名家较多,课题组其他成员承担了部分个案研究。其中,“戴名世史学思想”由华中科技大学李传印教授撰写了部分初稿;“桐城派与《清史稿》的编撰”和“姚永概史学思想”分别由安徽大学许曾会和杨婧撰写;马其昶、方东树、姚莹、刘开、姚鼐和薛福成的史学思想分别由课题组成员徐希军、金仁义、沈志富、周毅和郑素燕完成。特别感谢王国席老师在身患重症前还毅然完成了对方以智和黎庶昌两位桐城派名家史学思想的研究工作。王国席老师的敬业精神和对研究工作的执著,让我深为感佩!感谢课题组成员多年来的鼎力相助。书稿的主体部分和统稿工作由我本人负责。感谢安徽师范大学王世华先生和李琳琦教授在项目开题时所给予的史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指导。感谢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施立业研究员对课题研究的关心以及对总体框架的具体建议。感谢北京师范大学汪高鑫教授多年来对我从事桐城派史学研究的鼓励、鞭策和对书稿的悉心指教,感谢他从百忙中抽出时间为书稿所撰写的序言。感谢郝佩林博士、研究生邓陈君和李娟二位同学对书稿所引文献的归纳整理及文稿校对工作。感谢人民出版社总编辑李斌和责任编辑赵圣涛为书稿的出版所付出的心力!感谢安庆师范大学科研出版基金和安庆地方历史文化科研创新团队对书稿出版的资助! 董根明2020年秋于菱湖之滨·红楼
y1.本文经董根明教授授权刊发,转载请注明。
2.投稿邮箱:1658592093@qq.com

公告
桐城派研究公众号,坚持学术原创,立足清代学术,上探归唐、韩欧、左史,下接晚清民国,包括四大板块:一是学术论文刋登;二是学术著作推荐;三是学术会议分享;四是学术随笔发送。同时,还建有一个学者研究群,促进学术交流,推动学术传播,分享学术信息(学术会议、博硕士论文答辩、电子文献)。衷心希望得到广大师友的支持,惠赐相关文章(信息)!大家一起,共同助力桐城派及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发展!(联系邮箱:1658592093@qq.com)(“桐城派研究群”,入群请加微信号:zhongshanxingzhe)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