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身体哪些信号是心血管病来临的征兆?
优质回答:
心血管疾病占据了最高发病率与最高死亡率两个之最,但75%的早发心血管疾病通过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可降低发生风险,而已经发生心血管损害的人群通过早治疗也可提高生存率,但重在早发现。那么身体出现哪些信号是心血管疾病的征兆呢?接下来,医学莘将为您解析。
心血管疾病是发生于心脏的冠状动脉、头颈部的颈动脉与脑动脉的疾病,虽然它们发生于不同的部位,但却有相同的危险因素,冠心病与脑梗塞主要由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等危险因素引起,这些危险因素长期存在会损伤动脉内膜并加速粥样硬化,同时可形成动脉斑块,从而增加血管狭窄与堵塞的风险,病变较重者可发生心肌梗死、脑梗死等严重心血管事件;脑出血主要由高血压引起,血压长期升高可形成微动脉瘤,当血压急聚升高则可增加血管破裂风险,从而引起脑出血。
这些危险因素对心脑血管的损害悄无声息,尤其是病变早期不易出现症状,如冠状动脉、头颈部动脉狭窄低于50%时,由于心肌、脑组织的供血不受影响,通常不会早期发现,但若未及时干预相关危险因素,血管狭窄则可继续加重,血管狭窄达到50%是一个临界点,此时在休息状态下心肌与脑组织供血尚可代偿,但当心肌、脑组织血供需求增加如剧烈运动,则无法满足心脏与大脑的需求,从而可出现缺血相关症状,因此出现以下症状的患者需警惕,意味着心血管疾病已经来临。
胸闷、胸痛。这两项症状是心肌缺血的主要表现,尤其以胸痛具有代表性,但引起胸痛的病因较多,肺部炎症波及胸膜可出现胸痛,带状疱疹累及肋间神经也可出现胸痛,肿瘤侵犯胸膜、肋骨与肌肉等也可引起胸痛,我们如何区分呢?心肌缺血引起的胸痛在早期主要发生于运动过程中,骨骼肌的运动需要大量血液,心脏为了满足这一需求会增加心脏收缩力、加快心跳,从而将更多血液射向主动脉中,但此时心脏也需要更多的血液才能满足相关需求,狭窄的冠脉限制了心脏的运动,因此可引起心肌缺血,可出现心前区或胸骨后压榨样疼痛,由于早期冠脉病变较轻,因此在休息后胸痛可缓解。胸闷主要见于部分糖尿病、老年人,这些人群由于神经受损,无法感知疼痛,但可出现胸闷,也是心肌缺血的征兆。
头晕、头痛。大脑对缺血较为敏感,但出现的症状缺乏特异性,可表现为头晕或头痛,出现这些症状意味着头颈部血管狭窄已经达到50%以上,部分患者即使血管狭窄较轻,但若存在不稳定动脉斑块,斑块破裂诱发血栓形成,加重血管狭窄也可出现相关症状。脑缺血的早期头痛、头晕通常较轻,若为剧烈头痛则需警惕脑出血,脑出血后大量血液涌入颅腔,挤压脑组织会引起无法忍受的头痛,可在咳嗽时加重或伴随恶心、呕吐等症状,但不同于胃肠疾病引起的呕吐,脑出血所致呕吐为喷射状。无论是脑缺血还是脑出血,由于神经功能缺失,出现头晕头痛的同时,还可能出现单侧肢体无力而无法运动,感觉异常而出现肢体麻木或感觉丧失,这些症状均为脑血管疾病的征兆。
以目前的医疗技术,发生心血管疾病后通过合理治疗可降低死亡风险,但对改善以后帮助最大的措施为改变危险因素。来自欧洲及北美等发达国家的数据显示,近年来这些国家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下降了50%-80%,而下降的原因约40%-75%归因于改变了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反观我国,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与死亡率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呈上升趋势,未及时干预心血管危险因素是重要原因。因此,对于心血管疾病,我们关注的重点不是疾病来临时可能会出现哪些症状,部分疾病如脑出血可毫无征兆,一旦发病可能会进行性加重,增加死亡风险,而我们关注的重点应为是否存在心血管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若合并这些危险因素,则应早治疗并控制相关指标达标,可大幅降低心血管疾病远期的死亡风险。
当然,干预危险因素的同时还应改变相关生活方式,不良生活方式不仅可增加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发生与进展,还可加速血管损害,因此改变生活方式也是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与远期死亡风险的重要措施。建议将每日钠盐摄入控制在5g以内,减少动物内脏、肥肉、海鲜及动物油脂的摄入,这些食物富含胆固醇与饱和脂肪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同时控制添加糖的摄入,戒烟限酒,有助于减轻血管病变。与此同时,建议每日摄入300克牛奶有益于心脑血管,每日摄入300-500克蔬菜以及200-350克水果、250-400克谷物与薯类,这些食物含钾丰富有助于控制血压,富含的膳食纤维有助于控制血糖、血脂等指标,建议摄入以及120-200克禽肉与蛋类,这些食物在提供优质蛋白的同时,胆固醇与饱和脂肪酸含量较低,可减轻对血脂、血管的损害。此外,建议每日运动半小时,以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为主。
综上,冠心病、脑梗塞与脑出血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等危险因素是引起这些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发生冠心病时可能会出现心前区、胸骨后压榨样疼痛、胸闷等症状,通常发生于运动后;发生脑梗塞时可出现头晕、头痛,发生脑出血时可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无论脑出血还是脑梗塞,可能均会出现偏侧肢体无法运动与感觉异常。发生心血管疾病以后经合理治疗可降低死亡风险,但早期干预相关危险因素不仅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还可降低远期死亡风险,因此发现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与吸烟等危险因素后应及时治疗并控制相关指标达标,同时改变生活方式,低盐、低脂、低胆固醇、低糖饮食,戒烟限酒,增加蔬菜、水果、谷薯类、奶类摄入,每日坚持运动半小时等,有助于防治心血管疾病。
感谢大家的阅读!
若有不妥,敬请斧正!
欢迎评论区咨询与交流! 注:本文内容仅作为健康科普,不作为医疗建议或意见,不具备医疗指导条件。
其他网友回答
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脏血管,血液循环,神经体液调节为全身组织运输血液,通过血液将氧营养物质激素传送给组织,并将组织带走废物保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这些组织和器官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症状,就会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的来临,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来临之前都会有以下征兆。
1.先天性心血管病也就是先心病在心脏,大血管在胎儿期发育比较异常,病变可以累及心脏各大组织和大血管。
2.后天性的心血管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的是心脏的冠状动脉,脑动脉,周围动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型心脏病和缺血性心脏病。
3.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有可能会引起心内膜炎心肌炎心肌病心肌的损伤诱发临床症状。
4.高血压性心脏病。是由于长期高血压的作用下引起心脏的血管瓣膜性病变,出现心脏的肥大,诱发心源性的心肌扩大,出现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衰,胸闷气短等症状
5.心律失常型心脏病。文件呢还是由于早搏心律失常,缓慢性心律失常,心动过速,窦房结传导阻滞,这些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心脏的功能结构发生改变,诱发心衰,出现胸闷气短的症状。
6.心包疾病,包括心包炎心包积液,心包积脓。心包疾病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周身周围的组织的缺血缺氧子盖血压的下降,胸闷气短。
以上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的最常见疾病的病种,大部分发生征兆可能会出现紫干呼吸困难,咳嗽卡血,胸痛,心悸,少量的尿少水肿,头痛,眩晕,上腹部的疼痛,恶心呕吐,声音嘶哑,最常见的体症也可能会合并心脏的肥大,额外的心音心脏的杂音,心包摩擦音,心律失常,包括肝大有腹部动脉的波动,下肢的水肿,二尖瓣狭窄和肺动脉高压的形成也会出现两脸部的紫红色。
心血管疾病的病前的征兆只是一种典型的症状,需要根据这些症状结合病人的体征以及心脏心电图,心脏彩超或者是24小时的动态心电图,观察心率以及节律的变化,选择治疗原发病,防止并发症的发展。
其他网友回答
身体哪些信号是心血管病来临的征兆?
患有心血管病的患者早期可以完全没有症状,而出现症状时(往往是急性起病或病情有所发展)才是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也是临床医生诊断疾病和判断病情的重要依据之一。
心血管病的常见临床症状有胸痛、乏力、气短、心悸、昏厥、猝死、水肿、恶心以及头痛等。由于人体是一个整体,患有心血管病时,同时可能影响其他系统和器官的功能。反之,患有其他系统和器官的疾病时,也可影响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因此,上述心血管病的常见症状尚可见于其他系统和器官的疾病。至于每一具体的心血管病症状,在某一疾患中可能是主要症状,而在其他疾患中则可能是次要症状。即使是患有同一种心血管病时,他们的症状也经常互有差异,并非一致。即异病同症或同病异症的现象在心血管病临床上屡见不鲜。
除了常见症状以外,还有许多心脏病患者在发病时会有一些特殊的表现,要引起警惕。
1. 牙痛
牙痛一般是考虑牙齿本身及牙周组织的疾病,如龋齿、牙髓炎、牙周炎等,但有少数心绞痛病人发作时却表现为牙痛,尤其是伴有胸闷不适,或大汗淋漓时,应考虑是否是心绞痛的发作,而不要被牙痛所误导。
2. 肩痛
中老年人肩部疼痛,多为肩周炎或颈椎病所引起。然而有时心脏病也可能反射性表现为肩痛,特别是在肩痛与气候无关,并表现为左肩、左手臂内侧阵发性疼痛时。
3. 长期持续打鼾
长期持续打鼾的中老年人要留意心血管疾病。
4. 耳鸣
据报道,近年有关研究人员发现,心脏病人在早期阶段,都有不同程度的耳鸣现象出现,原因是内耳的微细血管对内在的或外在的微弱变化很敏感,在心血管动力学异常尚未引起全身反应时,内耳就得到了先兆信号。所以,中老年人频繁耳鸣。应找医生检查。
5. 头晕
据临床观察,不少头晕甚至发生严重晕厥现象的部分病人可能是由心脏疾患所致。其中比较常见的是心跳缓慢导致不同程度脑缺皿、缺氧而引起的,心跳缓慢的原因常是由“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所引起。
6. 下肢水肿
中老年人有时不明原因的下肢水肿往往是心脏功能不全,导致静脉血液回流受阻的表现,常是心脏病的症状。当中老年人出现轻微水肿时,而小便检查正常,基本上排除肾病时,则心血管病的可能较大,应及早就医。
我是王药师,致力于用朴实无华的文字解释复杂难懂的疾病知识,帮助您管理好自己的身体。您的点赞就是我最大的动力!另外,如果您的家人也存在心脏病相关的困扰,请把这篇文章转给他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