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鞠躬尽瘁与谁有关(三国演义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指谁)

网友提问:

三国演义中,为何诸葛亮对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优质回答:

《三国演义》是明朝罗贯中创作的中国著名历史白话文小说。格局宏大,气势磅礴,写人经典,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是中国文学史上优秀的瑰宝。

单说三国中经典的人物,诸葛亮便是其中之一,其智近妖,能掐会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为了蜀国的统一天下大业耗费了一生的心血。那么,诸葛亮为何会对蜀国如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呢?

原因如下:

1.士为知己者死,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当年刘备起家之时,曾经求贤若渴,听闻隆中有不出世的贤才,不惜降低身份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一起共创大业。诸葛亮本是个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高人,极具有政治,军事才能,又懂阴阳之道,这样的一个年轻人自然不会在山野中浪费一生的光阴。他是有意出山建功立业的。这一点李白与他很像,他们在山中隐居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等待机会出去干一番大事业啊。诸葛亮满腹才华自然知道自己的出路在哪里。但是当时天下大乱,军阀混战,真正心怀正义为了天下苍生的优秀领袖不多。因此,当刘备三顾茅庐来请他时,他终于试探到了刘备这个人与其他人不一样,他充满了仁慈之心,又是汉室之后,尽管当时弱小,但是岂不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缺的只是在一定时间内历练成长,以及将佐之才的辅佐。诸葛亮通过与刘备的一番长谈,他知道自己的机会到了,是出山干一番大事的时候了。于是,为了这个初心,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作为优秀儒家代表人物的诸葛亮,自然不会轻易背叛自己的恩主。他要为了实现蜀国统一天下的大业而努力奋斗。对他来说,蜀国的统一天下的大业,不仅仅是刘备的使命,更是他诸葛亮一生的使命啊。

2.诸葛亮这个人具有传统士大夫的高尚情操,答应了恩主的事情自然不会随意反悔。应当说他有很强的恋主情结。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前,对诸葛亮说到了蜀国的后事。刘备说到了自己的儿子刘禅,说如果刘禅能被辅佐起来就辅佐他,不能辅佐的话就自己上位作皇帝。但是诸葛亮是含着泪答应刘备好好辅佐刘禅的,也就是让他放心自己不会上位。作为蜀国的丞相,诸葛亮本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声望威望极高,要废刘禅是轻而易举的事,而且基本上也不会有太大的障碍。但是诸葛亮恪守臣子的本分,脑子里根本就没有废君上位的想法,他想的更多的是如何做好臣子的本职工作,辅佐后主刘禅尽快担起责任来。以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他怎么会不知道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只能说诸葛亮太忠心了,他容不得自己的一生中有任何的污点,哪怕是一切都是说的过去的,但是他的心里却不是这样认为的。就为了他心中的完美和名誉,诸葛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最终六次北伐中原,明知不成功,但是为了成仁他去努力做了。

3.蜀国后期已无多少可用之才,诸葛亮只能自己扛一切事情。在蜀国后期,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相继死去,蜀国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局面,连杀一个王双都要诸葛亮亲自用计。而大将魏延,诸葛亮又认为此人天生有反骨,不能重用,最后留下一个锦囊,让杨仪等人除掉了他。然而,可恨的是那时扶不起的刘禅身边又聚集了一批奸佞小人。面对蜀国如此情景,诸葛亮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啊。为了蜀国的大业,诸葛亮只好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事事操心,最终把自己累垮了。

综上,就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原因了。我们在为诸葛亮惋惜的同时,也要为他的忠心和勤勉与智慧点个赞。

其他网友回答

这就是士为知己者死。

转发

因为诸葛亮是士!是儒!是君子!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君子儒。

是士,当然就要为知己者死。为报知遇之恩,肝脑涂地,这没啥好说的。

是君子儒,那就不一样了。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就是说君子必须要为一个理想而奋斗终身。而在东汉末年,诸葛亮的理想是啥?两句话——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是故,他要求自己必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可歌可泣可敬可佩

其他网友回答

愚忠。绝对愚忠。司马懿笑他 焉能久乎?结果成了事实 诸葛亮对个人的道德要求太高太严,并且全天下都知道了刘备托孤时说的那句“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让天下人的眼睛都盯着诸葛亮,他做的一般都有可能招来非议,所以他只能拼命地为刘备集团奋斗至死了

知遇之恩,古人眼里知遇之恩好比父母的恩情,甚至以死相报。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诸葛亮虽然是当时的名士但是出身卑微,能够不嫌弃寒门而重用的恩情在当时非同小可。例如袁绍,他看起来貌似广招贤士,其实非常注重出身,庞统,郭嘉等顶级谋士曾主动入士袁绍,后来都失望离开。原因就是他们出身卑微,没有家境。不然,袁绍能坐拥天下也说不定了。

刘备乃中山靖王之后,虽然是没落皇族,但是在当时身份是很重要的,举个例子,张辽比曹真的功绩要高,但是张辽的官职怎么也不会比曹真高。就因为曹真是本宗宗族。更何况诸葛亮没有做任何事迹前就赢得刘备三顾之恩,而且立刻封为军师。这样的恩情是我们现代人比较难能体会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三顾茅庐会那么出名的原因。

事情大小都过问诸葛亮,完全放心给诸葛亮治理国家,这份信任是难能可贵的。

白帝城刘备临死对诸葛亮托孤的肺腑之言大意是:我后悔不听先生的话才会有今天的失败,魏国国君曹丕,先生你的能力才干比他高得多,刘禅年幼,请尽心辅导,倘若教化不了,你可以废了他自己治理国家。然后当着诸葛亮的面对刘禅说:先生就是你的父亲,先生的话就是我的话,要听先生的话,毋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握着诸葛亮的手含泪死去。试问此情此景诸葛亮的心是如何心如刀绞,感动涕零呢?

荆珂刺秦王是有名的典故,荆珂和秦王之间没有任何仇恨,只是为了报答公子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事实上无论他是否成功刺杀秦始皇,他都得死,他也明白,但是古人就是如此执着。

就因如此诸葛亮才会那么尽心尽力为蜀国付出,不顾身体状况,挥泪写下出师表,六出祁山最后累死病死在军中!临死前都还想着如何让蜀军退军,无法在有生之年完成先主的愿望。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可以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