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三国时期的王朗,真的是被骂死的吗?
优质回答:
诸葛亮骂死王朗这件事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虚构的,正史中并没有发生过这件事。王朗在历史上是曹魏的重臣,死于魏太和二年(228年),算正常死亡。值得稍微提一下的是,王朗的孙女嫁给了司马昭,生下了司马炎。
虽然诸葛亮在阵前骂死王朗这件事,是虚构的。诸葛亮和王朗一辈子应该也没见过面,但是《三国演义》的巨大魅力就在这里,那就是在虚构的事件里糅合进了史实,而且达到了真假难分的地步。而且这种糅合,又完全不是瞎编乱造,往往具有深刻的含义。
诸葛亮骂死王朗这件事,也是如此。这件事在历史上,是能够找到原型的。
一、王朗事件的原型
诸葛亮刚刚执政蜀汉的时候,蜀汉政权面临巨大的内外危机。首先是蜀汉境内反叛事件此起彼伏,质疑蜀汉政权合法性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曹魏针对这一情况,也借机发动了和平攻势。王朗曾经给魏帝上书,主张对蜀汉采取“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儒家怀柔方略。《三国志》有大量记载显示这一期间,曹魏的公卿大臣曾经密集地给蜀汉方面的主政大臣,包括诸葛亮在内,写信劝降。
从现存的信件内容来看,基本就和《三国演义》中王朗在阵前那番言论一致,都是“称说天命”,希望蜀汉能够“以礼来降”,放弃帝号成为曹魏的藩属。
《诸葛亮集》:
“是岁,魏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太史令许芝、谒者仆射诸葛璋各有书与亮,陈天命人事,欲使举国称藩。”
这很可能就是后来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诸葛亮阵前骂死王朗桥段的原型。
然而真实的历史中,诸葛亮却并没有给这些人回信。面对曹魏诸公称说天命,诸葛亮做《正议》一文予以统一回答。
《正议》一文不长,这里不妨全文引录如下:
“昔在项羽,起不由德,虽处华夏,秉帝者之势,卒就汤镬,为后永戒。魏不审鉴,今次之矣;免身为幸,刑在子孙。而二三子各以耆艾之齿,承伪指而进书,有若崇、竦称莽之功,亦将偪于元祸苟免者耶!昔世祖之创迹旧基,奋羸卒数千,摧莽彊旅四十余万于昆阳之郊。夫据道讨淫,不在众寡。及至孟德,以其谲胜之力,举数十万之师,救张郃于阳平,势穷虑悔,仅能自脱,辱其锋锐之众,遂丧汉中之地,深知神器不可妄获,旋还未至,感毒而死。子桓淫逸,继之以纂。纵使二三子多逞苏、张诡靡之说,奉进驩兜滔天之辞,欲以诬毁唐帝,讽解禹、稷,所谓徒丧文藻,烦劳翰墨者矣!夫大人君子之所不为也。又《军诫》曰:“万人必死,横行天下。”昔轩辕氏整卒数万,制四方,定海内,况以数十万之师,据正道而临有罪,有可得而干拟者哉!”
《正议》先从刘邦项羽的历史经验讲起,指出现在的曹魏其实就和当年的项羽一样,虽然看起来暂时强大,但只不过“虽处华夏,秉帝者之势”而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卒就汤镬”自取灭亡。接着又举了汉光武帝以几千人的力量,在昆阳击溃王莽四十万大军的例子,表明王朗等人帮助曹魏来行鼓噪之事,其实就像当年的陈崇、孙竦歌颂王莽篡汉一样,最终也将身败名裂。
刘邦战胜项羽,刘秀击破王莽,这些以弱胜强的历史经验都表明,天命在汉,兴复汉室的事业是“据正道而临有罪”,况且蜀汉依然还有“数十万之师”,等到“恭行天罚”来讨伐篡逆的时候,这个受天下人所拥戴的事业,最后一定会取得胜利,而强弱不过是一时的情势。
这跟诸葛亮和王朗在阵前那番辩论一事相比,可以说如出一辙。
二、小说和史实都蕴含了深刻的含义,各自精彩
《三国演义》以蜀汉为正统,曹魏为篡逆。小说中诸葛亮和王朗阵前那番辩论,刚好是正史里关于天下究竟谁是正统这个问题争论的一个翻版。
然而罗贯中不愧是伟大的文学家,在《三国演义》中,他把正史里诸葛亮和曹魏诸公,关于天命和正统这种历史大势的争论,又加入了个人道德形象的刻画,为我们呈现出了鲜活立体的人物,而这些恰好是正史的记载所缺乏的。
小说在这一段中,诸葛亮面对王朗“师出无名”的横加指责,也还以颜色,搞起了“人身攻击”,也就是所谓的“骂”。在小说中,诸葛亮骂王朗“ 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
这完全是从道德层面对王朗进行指责,回应了王朗说他不识时务。然而诸葛亮的这种“骂”又不是“骂街”,他说“ 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这些话可以说是直指那个时代士大夫的痛点。汉代社会讲究忠君的儒家伦理,士大夫自视清流,把这个当成安身立命,赖以在社会上生存的根本。诸葛亮不求王朗建功立业忠君报国(汉朝),只求他苟且偷生,别助纣(曹魏)为虐。可以说是对王朗极大的蔑视和羞辱,这又显然是站在王朗的立场来骂他并揭了他的老底。诸葛亮字字戳心,句句锋利,因为太有“道理”,以至于还得到了王朗的“认同”,所以王朗就这样被骂死在了阵前。
千年后的今天,我们都记住了那句话“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其他网友回答
不,王朗并非是诸葛亮骂死的,而是病死于公元228年的曹魏首都建业。
我们先来了解下王朗此人:王朗字景兴,东海郡郯县人氏,郎中县科举孝廉出身。
王朗此人博学多识,可谓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著有《周易传》、《春秋传》、《孝经传》、《周官传》等三十多卷书,是历史上有名的经学家。
王朗中举后在刺史陶谦手下任“治中”之职,“别驾”赵昱和他是同僚。后来升任大理寺司法之职,他为官之时常常主张“务在宽恕,罪疑从轻”,此人在当时社会颇有赞誉。
公元228年,王朗病死于曹魏都城建业,而这年诸葛亮正好北伐。罗贯中著的《三国演义》大部分是围绕着诸葛亮来写的,所以罗贯中为凸显诸葛亮的神通广大,博学多识,能言善辩罢了。
王朗病逝这一史事在《三国志》里有详细记载,被陈寿与钟繇华歆列为一传。
罗贯中正是利用王朗死亡时间与诸葛亮北伐时间相同的逻辑,从而制造了王朗被诸葛亮骂死这一个故事,背后人接传下去。这也就是《三国演义》为什么三分虚七分实的道理。
其实罗贯中这样写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的目的是想维护刘姓汉室的忠君思想,所以才会导致《三国演义》大部分是写蜀汉的故事。
其他网友回答
罗贯中杜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