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孟获是什么民族(孟获是现在的哪个民族)

网友提问:

三国孟获是哪个民族的人?

优质回答:

历史上孟获的身份是南中大族,而当时的南中大族是汉族,也就是说孟获其实是汉族人。历史上的孟获,当时起初反蜀,继而屡战屡败,最后投蜀的一位著名人物。孟获反蜀的事迹确实可考,但是对孟获的身份、族属并未明确记载。比如《华阳国志》、《汉晋春秋》等史籍中都无明确记载,

后来的史籍中,出现了两种情况,一是继承了早期不明确的记载,另外一种就是开始把孟获比喻为少数民族的首领。特别是后一种,比如骆宾王、牛丛、高骈只是将孟获比作少数民族的首领。等到了元、明、清时期,对于孟获的身份和族属,部分史籍开始明确的认定他是少数民族首领。

那么历史上孟获的真正身份究竟是什么呢?其实孟获的身份并不是少数民族的首领,而是南中汉族大姓。因为当时南中大姓一共八家,其中就有孟氏,可见孟氏乃南中八家有影响的大姓之一。三国时期建宁郡除了孟获以外,稍后同郡的有牙门将孟通、孟千、孟岳。他们都是领有部曲的大姓。并且除了建宁郡以外,南中朱提郡也有孟姓。

同时,《汉晋春秋》中说孟获“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如果孟获是少数民族的首领,为当地少数民族人民所服,那是合情合理的。然而,记载中孟获同时是为汉人所服。在当时的情况下,孟获只有是世家大族,才有可能做到这点。特别是诸葛亮南征的时候对待南中少数民族和大姓的不同政策得以佐证。因为诸葛亮对南中大姓是有意扶持的,结合孟获的经历,只有孟获是南中大姓才有可能会这样。

其他网友回答

“七擒孟获”是《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在诸葛亮平定蜀国南中叛乱时,采纳了马谡“攻心为上”的策略,蜀军将“蛮王”孟获七擒七纵,终于使其心服口服。

孟获不断败北的过程,同时也是他的各路蛮族盟友不断被消灭的过程,于是“南中之乱”遂平。

受影视文艺作品影响,人们印象里的孟获,是一副身着皮草、孔武有力的“野蛮人”形象。

但是,如果从正史来看,三国时期的南中叛乱,根本不能算是一场单纯由当地蛮族引发的叛乱。而且,孟获也不是南中地区的蛮族土著,而是地地道道的汉族大姓。

一、南中为何会乱?

三国时代的南中地区,指的是今天的云南、贵州以及四川西南部地区,因为处于巴蜀之南,所以命名为“南中”、

有一个成语叫“夜郎之大”,说的是一个封闭而又不自量力的夜郎国,见识犹如井底之蛙,不知道天下究竟有多大。

实际上,这个夜郎国就在南中地区的中东部。它一直存续到西汉武帝时期,才被汉朝所灭。

除了夜郎,历史上在云贵地区还有一个滇国,它由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将领所建,后来也在汉武帝时期纳土归降。

所以,南中地区正是在汉武帝时期纳入到了中原王朝版图。但因为位置偏远,这里虽然受中原王朝管辖,其内部却有三股势力,分别是:

1、由朝廷派遣的州郡长官。

2、以土著蛮族首领为代表的“夷帅”。

3、从汉地迁居此地后形成的地主豪强,也称为南中八大姓。这八大姓分别是“焦”、“雍”、“娄”、“爨”、“孟”、“量”、“毛”、“李”。

在三国时期,挑起南中叛乱的,正是雍氏的代表人物雍闿以及他的帮手孟氏的代表人物孟获。

孟获与雍闿其实都是汉人,而非我们印象里的“蛮王”。

但我们不能排除这一点,那就是历史上他们的家族与本地土著有过通婚,所以孟获、雍闿身上可能流淌着当地民族的血液。

正因为南中地区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如汉朝官府与当地土著的矛盾,汉人移民与当地土著的矛盾,以及当地土著内部之间的矛盾,所以在东汉后期,南中地区叛乱四起,而朝廷也因日渐衰弱而无力镇抚。

后来到了刘备入川,南中就几乎成为一个处于半独立状态的特殊地区,极难治理。

二、南中之乱是谁引起的?

刘备入川后,为了掌控西南,他使用了《隆中对》中提出的“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策略,其目的不是着手去解决那些极难调和的矛盾,而是暂时稳住,保证大局不乱。

他的具体措施,一是任用自己的亲信作为南中地区的州郡长官,二是设置了“庲降都督”一职,专门在南中搞统战工作。

庲降都督的工作职责,主要是招降南中地区的蛮族,同时对东吴的暗中“挖墙脚”进行防范。

刘备所派遣的州郡长官,与当地的“夷帅”、“大姓”只是合作关系,只要能保证各方的共同利益和底线,三方就可以相安无事。

然而,公元222年,刘备病死,蜀汉的前景扑所迷离起来。南中地区的各种势力也开始蠢蠢欲动。

先是“夷帅”蛮王高定杀死了州郡的将军焦璜,自己称王;而后南中“大姓”雍闿杀死太守正昂,蜀汉牂牁太守朱褒亦拥郡响应;紧接着,各郡也相继发生叛乱,南中形势岌岌可危。

所以,挑起南中之乱的罪魁祸首,应该是蛮王高定、汉族豪强雍闿以及蜀汉官员朱褒,而非孟获。

三、诸葛亮平定南中

刘备死后,诸葛亮并未急于平叛,他一方面与东吴重修盟好,另一方面休养生息,对南中的叛乱也采取了安抚为主的手段。

而在恢复了国力以后,公元225年3月,诸葛亮才亲自率大军开始南征。

南中之乱是由蛮王高定率先发起的,所谓“擒贼先擒王”,诸葛亮的主攻方向首先就是高定。

在战略上,诸葛亮采取攻心为上,在击败了高定以后,他并未穷追猛打,而是给了高定悔过自新的机会。但高定此后又收集残部,企图卷土重来,终被诸葛亮歼灭。

收拾了高定,剩下就是雍闿了。雍闿是个十足的野心家,当时他联合汉族大姓起兵反叛,却并未得到南中土著的支持。

于是,雍闿和他的副手孟获挑拨离间、连哄带骗,把各路南中土著拉入到了自己的阵营。但是,当诸葛亮的攻心策略奏效以后,发现自己被骗的南中土著杀了雍闿。

雍闿死后,孟获继续扛起了反叛的大旗,负隅顽抗。诸葛亮率蜀军一路从四川追孟获至云南。

孟获屡战屡败,最后被蜀军包围在了盘江一带。诸葛亮知道孟获是个能文能武的人物,在蛮夷以及南中汉人之中极有威望,于是便有了招降之意。

在最后活捉了孟获以后,《华阳国志》记载:

以上这段文字,就是“七擒孟获”故事的最早来源。虽然在《三国志》中,没有关于此事的记载,许多人也据此来否认“七擒七纵”的真实性。

但宋代的《资治通鉴》却把它作为信史,全部收录。个人认为,既然诸葛亮采取了“攻心为上”的平南策略,他对高定、孟获的态度,都不是赶尽杀绝。“七擒七纵”只能说是次数上有所夸张,但对孟获的“又拉又打”是肯定存在的。

还有,比起一起反叛的高定、雍闿,孟获可真是一个幸运儿,他后来随诸葛亮回到成都,担任了御史中丞一职,可谓是功德圆满。

御史中丞是古代朝廷中枢监察部门的最高领导,能做到这一职务,也间接说明了孟获并非一介莽夫。

其他网友回答

刘备占了四川后,其征军粮须扩大,由是向南西南出征,除征粮外也安自地盘大后方无忧,这是贵州广西云南。

孟获为代表这个后方的人物,当这些地方的总首领用了。

其族群应自居地称洞的人群,考研民族是哪个应用洞由现在哪个民族仍在用为准。

而不应以人群数量或占地盘分布为准。

因此,现在的苗族应为主要孟获族群,彝.瑶.土家也存在一些。

孔明不咋有才能,三分天下的隆中对,套用刘邦帝起于四川的历史概念,且教条的套用,不在平西南后,东进入吴孙权处,先统一江南,再抗操,使只东征曹地盘。

而曹正统一了北方全境,小省四川抗北方,又想占夺太幼稚了。

刘邦是项羽恢复诸侯国后,返自封地不再战,而刘邦续战,要守秦始皇州县制的统一中央集权式,一弃战返家战气消没,一追杀斗气旺盛,才建成汉朝的。

而曹有统一天下志,击曹;不夺守土为安弱孙权。大局不辨,仅沿用刘邦统一国家的发兵路线用兵,败必然。时代及时局都判不明,哪来的才能,背书人罢了,所以其才近似妖。

问看后咱也在其上留上点啥。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