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游诗界 || 贾浅浅的诗可以很浅,生活的水却很深

吕游诗界
(总第370期)
本期作者:吕游
吕游,原名吕宏友,河北沧县人。中学时代开始文学创作,至今已创作诗歌近15000首,人称“诗痴”。有诗歌、散文、小说、杂文散见于《诗刊》《星星》《北京文学》《诗选刊》《河北日报》《今晚报》《百花园》等官方专业报刊。曾获全国诗歌、小小说大赛一等奖。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贾浅浅的诗可以很浅,生活的水却很深文/吕游
唐小林1月28日在《文学自由谈》微信公众账号发布该刊物2021年第1期的文章《唐小林:贾浅浅爆红,突显诗坛乱象》引起了热议。热议的方向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坊间舆论为主,对贾浅浅的诗歌持批评态度。代表人群多为吃瓜群众,也包括司马南这样的公众人物,一大部分诗歌作者;一种是所谓的文学圈子里的人,包括类似于臧棣、赵丽华、彭敏等诗论家、诗歌作者。也有相当一部分应该发声却没有发声的人,比如诗坛的老面孔,包括著名诗人和诗评家——这就值得玩味了。该说不说,是该文章不值得一提吗?是该文章引起的争议不值得回应吗?还是另有原因?以笔者观察,唐小林拿贾浅浅的诗说事,主要抓住了“三个要素”:一是贾浅浅的诗歌内容。确实“很浅”,一读就懂,尤其诗歌内容中加进去了裤裆里的东西,包括“屎尿屁”,画面忽然就有了味道,这种味道已经远远超过了五年前余秀华的“睡诗”。二是贾浅浅的身份。贾浅浅既是某大学的老师,又是贾平凹的女儿,尤其贾平凹女儿的身份值得注意。三是贾浅浅获得的荣誉。写出这样的诗歌,获了奖,能有这么多诗评家对这样的诗歌进行“赞誉”,在唐小林看来,是“不正常”的。唐小林文章不亚于导火索,一下子燃爆了舆论话题,这种话题远远超过“脑瘫体”的效应。这就不由人不考虑:整个网络整天话题这么多,这一回轮到贾浅浅,仅仅是因为上述三个“要素”吗?新诗争论由来已久,从“根儿”上看,就是个“畸形儿”,带着争议来到人间,胡适硬生生把中国诗歌和“古典”割开,弄出个“白话诗”,显得“大逆不道”,而欧美(包括日本)诗歌的舶入,更让国人一片哗然!按说,这“中外混血”生出来的东西应该很不错的,就像杂交水稻,但是在中国,是“拧着个身子”走了一百年!向国外学习,诸多流派的形成,让新诗成为民国年轻人的时尚,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延安新诗运动”使“新诗”植入中国民歌的种子,并由此点燃了中国人民抗日热情。解放后的新诗运动、朦胧诗现象、后朦胧诗(第三代诗歌运动),一直到21世纪开始出现的下半身、梨花体、脑瘫体,直到现在出现的“浅浅体”,“新诗”——我称为现代汉诗——一直是在话题中前进而非在诗歌本身——脱离了诗歌的艺术性。这就难怪具有代表性的公众人物“司马南”提出了一个很老的疑问:到底一首好诗的标准是什么?在此次争论中,不管是称为“诗评家”的臧棣,还是《诗刊》编辑彭敏都没有给出答案,我们看到的听到的,也不过是民间形式的“打嘴仗”而已。一首好诗的“标准”答案,每个年代各有不同,给出的答案似乎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争论不休。在我看来,比较有说服力的,是著名诗人、编辑郁葱给出的标准:1、诗人的创造力、影响力。
2、作品的价值和个性。
3、持续的作品生命力与恒久感。
4、诗中展示的诗人的境界、品位和尊严。
5、作品的先锋精神和探索精神。
6、语言魅力。
这是郁葱先生在15年前给出的好诗标准。郁葱先生曾在中国著名诗人田间身边工作多年,田间先生又是“延安新诗运动”的直接参与者,写出的现代汉诗《假如我们不去打仗》流传至今。郁葱先生写诗多年,编诗多年,他根据自己多年的创作、编辑实践给出的“新诗标准”是有一定“标准”的,值得信赖。如果以此逐条衡量贾浅浅的诗歌,相信大家能得出明晰的答案。我相信,贾平凹先生在郁葱先生的“现代汉诗好诗标准”下,也是能衡量出自己的女儿的诗歌“深浅”的。其实,即便没有郁葱先生的新诗标准,我相信贾平凹先生也会得出自己的结论的,因为,贾先生文学创作之初就是一位诗人。重新回到贾浅浅的诗歌。单就诗歌而言,唐小林先生例举的贾浅浅的诗歌,代表了贾浅浅诗歌创作的一个方向,不管是有心栽花,还是无心插柳,其诗歌创作都是带有明显的口语化和散文化的——大家可以试着将她分行的东西连篇成句,就会发现语言方面存在的不足。同样,对于诗歌所呈现的内容,如何表现,相信也是可以有不同语言的展示方法的,不是不可以入诗,而是考虑没考虑如何呈现,应该呈现哪些内容。读者们心里都清楚,大家都知道的事,有的可以说,有的就不可以说;有的可以直白的说,有的就需要委婉的说。诗歌的美和耐人咀嚼,恰恰是因为在诗歌语言、节奏、形式、内涵等诸多层面,优秀诗人是有所考虑的,而不是想写就写,想说就说,笔下长草,口无遮拦。毕竟,诗歌和其他文学体裁一样,是有艺术性的。那么,为什么坊间的批评可以很直接,但是稍微有点名,有点儿腕儿的批评就委婉些,甚至指鹿为马,有的干脆一言不发呢?这个问题其实和贾浅浅的名字一样,也不深奥。人都是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和贾浅浅熟悉,或者和贾平凹先生熟悉,总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就算到了研讨会上,批评人家终归不是什么好事吧,谁愿意听批评呢?所以大凡研讨会都成了“表扬会”,一团和气。从来文学作品就是“文无第一”的,就算是贾平凹先生的《废都》究竟是不是很优秀,至今还是有待商榷的!你批评深了,以后见了贾先生,怎么跟人家说话呢?总归批评的事情不容易接受,即便你说得对,见面了,看到这个狠命批评自己的人,心里不网个疙瘩才怪。我就不相信唐小林以后见到贾平凹、贾浅浅本人,彼此都很自在!毕竟这不是说相声,“台上无大小,台下立规矩”,台上“埋汰”,就等同让观众记住,让你“响腕儿”,除非这是唐小林和贾平凹彼此设的局,有唱黑脸的,有唱白脸的,像娱乐圈那样“炒作”,彼此受益,否则,真刀真枪这么干,就是树了敌。民间腊月二十三还要给灶王爷嘴上抹点糖瓜——来点甜头——让这位老先生“上天言好事”呢,不然的话,临行,你给人家嘴里抹了粑粑,怎么给你“回宫降吉祥”。顺情说好话,人生之常情嘛!但是,那就和诗歌艺术没有太大关系了。依我来看,对这样的事吧,大家没必要争得脸红脖子粗的,诗歌不就在那里摆着吗,好坏谁看不出来啊——不要低估了读者的鉴赏能力啊——诗人也不是活在天上,也是要吃饭拉屎的——争论的结果,最终也不过是陷进了“炒作”的怪圈,扬了名而已,我就不信贾浅浅会以这几首诗歌进入诗歌史——假使贾浅浅能进入诗歌史,时间越久,留下来的越是真货,硬头货,就像中国古典诗词那样,可能会有遗珠之憾,但是大体上应该不会遗漏很多的,只要你有足够的好作品。站在读者角度,还是新华社的评论比较客观:或可自赏,莫付流觞。贾浅浅的诗歌可以很浅,生活的水却很深。好了,不着急的啊,一波波的炒作过去了,留下来的,一定是真东西,就像黄河里泛起的黄沙,流到下游,慢慢也就安静了。你猜,到了最后,什么会是澄清的?
2021.2.6于沧州

【版权声明】 我们尊重原创,《吕游诗界》微信公众号所推内容均已经作者同意。感谢源自网络图片作者。对本公众号图片使用如有异议,我们将随时纠正。
文稿校对:王连宗、魏金山、金宏利
特约编辑:闫维生
压题图片:源自网络
投稿邮箱:zhongguo1970@126.com
微信联系:wansuishige(吕游)
沧州诗社欢迎个人投稿和团队投稿。个人投稿(包括时评、诗评),请发诗歌10-15首(总计200行以内为宜),附个人简介和1-3张照片(头像、生活照均可),也可以随诗歌发来对作者诗歌的评论一篇(2000字以内为宜);团体投稿以微信群和各类诗社投稿,每一次10-20人为宜,每人1-2首诗歌(附100字以内简介),可随发诗社或者团体诗歌评论。期待您的到来!
【请点击关注】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