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如何看待《建军大业》这部电影?
优质回答: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些只有在历史课本近代史纲要里面才出现的历史事件被展现在了银幕上。那是一场为了理想、信念、自由,为了民族未来的一次伟大的尝试。
7月27日由孙伟强执导的《建军大业》在八一建军节前夕作为对建军九十周年的献礼上映。影片按照时间顺序从上海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一直讲到朱德在井冈山与毛泽东胜利会师。一群年轻人,为了处于风雨缥缈中的国家,他们离开了家乡,离开了校园,走上了一条寻求生死存亡真理的道路。
影片从四一二清党运动中展开,硝烟四起,蒋介石、汪精卫都为了保留自己的利益而与共产党反目成仇,进行清党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以陈独秀为首的共产党人在缴枪与反抗之中徘徊,到底是将仅有的几条枪交给国民党还是起身反抗,反抗的主要力量来自哪里,怎样来发动这些力量,成为共产党人眼皮子底下的最重要的问题。大多数人都表示必须要进行武装反抗才能有“话语权”,但是却遭到了陈独秀等人的反对。周恩来说服叶挺贺龙等人拉起了一直武装力量,准备在南昌进行武装起义。尽管在顺利拿下南昌城但是在转战潮汕时受到反动势力的强烈阻击南昌起义失败,被迫转向井冈山休养生息以备东山再起。
影片前半部分再现了革命先辈们对于祖国统一的向往,他们弃笔投戎,到处奔走,为了国家未来而上下求索。周恩来,毛泽东,贺龙,叶挺,卢德铭等等这些当时仅有20~30年纪的年轻人凝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拳头,在南昌给了反革命力量狠狠一击。影片用细节说话,将中国共产党的年轻活力表现了出来。贺龙带领部队攻打城门时,带着手榴弹炸城楼的士兵中弹另一名士兵接着冲向城楼;当前方战事吃紧,眼看就要被打败了这时候叶挺站出来说“我去!”;当毛泽东被派往上海组织工人运动,离别之际杨开慧说“不要回头,走!”。正是有这样前赴后继的勇士,这样身先士卒的将领,这样舍小我而顾大我的精神才使得共产党能够在缺少物资的条件下以生生不息的力量在动荡的时代踏出一片新的天地。三河坝之战,朱德以一当十,虽然最后伤亡惨重,有战士在受伤后哭着要回家,但是当真正要撤退时,战士们明知道留下作掩护一定是九死一生还是争先恐后要留下。父子从军,父留子撤;兄弟从军,弟走兄留,为了未来的革命留下了力量。当启动引爆器后,三河坝上一爆炸声,留下来的战士们用生命为主力部队的撤退留出了宝贵的时间,他们都是英雄的。踏上三河坝的钱大钧说“黄埔军校的全部厚葬”,这是国民党将领对同窗的钦佩之情,对共产党的敬仰,也是在救赎自己。从这些细节之处不难看出共产党是一支不怕苦,不怕难,不怕死的力量。导演抛弃了那些程式化的演员,选用了年轻的演员,在成功抓住年轻观众的同时也将观众带回了那个洋溢这青春与热血的时代。青春是演不出来的,不错,我们的先辈们在青春洋溢的时候发起了一场改变国家命运的革命,身为年轻一代的我们,也应在国家的改革浪潮中体现我们的价值。
其他网友回答
那个年代的故事,总让人难以平静,十年饮冰,难凉热血。
《建军大业》是由刘伟强导演,朱亚文,刘烨,欧豪等一种明星出演。影片以红色为主,有“血红”的四一二,到暗红的南昌起义,再到鲜红的三河坝战役,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的成长,信念与力量。
血红的四一二
血红是一种充满悲痛的颜色,但同时也是一种充满力量的颜色。
“打到帝国主义,保护上海工人运动。”一个长达15秒的长镜头,拉开影片的序幕。导演采用快剪辑手法进行处理,枪口,学生,旗帜,在快剪辑里巧妙的转换。凸显了帝国主义的残忍,但同时也反应了人们内心的真实声音“渴望和平。
紧接着镜头一转,一个远景镜头映入眼帘,血红色的一片,是学生,是最需要保护的阶级,却成了枪口下的吞噬品,泪水,哭泣,与低沉的音乐交织碰撞在一起,让我们记住这个血的教训,同时也预示着后面战役的爆发。
暗红色的南昌起义
暗红是一种压抑的颜色,但同时压抑后也能迸发出强大力量。
武装军队们在口号中入城,在全景镜头的拍摄下,让我们看到了武装队伍的强大,接着,镜头转向面部特写,坚定的面部表情下,是军队的力量,同时也预示着南昌起义的胜利。
“起义箭在弦上”周恩来说,但同时也是胜利箭在弦上。暗红色的领巾,整齐划一的装备,是一股即将迸发的强大力量。平行蒙太奇的使用,紧促的氛围在音乐节点中更加让人揪心。三声枪响,打响了南昌起义,瞬间的镜头切换到九州之外,万家灯火,极具视觉张力,在音乐的渲染下,更加让人感到震撼。枪声炮火声,在全景镜头下,也点燃了胜利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