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如果不北伐会不会灭亡(如果诸葛亮不北伐蜀国能撑几年)

网友提问:

如果诸葛亮当时没有选择北伐,而是休养生息,蜀国还会灭亡吗?

优质回答:

不北伐,必死。

现代很多人不读书,说诸葛亮北伐是“穷兵黩武”,实际上这是纯粹的乱扣帽子。诸葛亮治蜀期间,蜀汉人民的生活始终是过得去的,百姓也很爱戴诸葛亮,以至于在他死后,益州家家哭号,蜀中百姓自发的建立祠堂,这难道不是诸葛亮治理水平的最好体现吗?

至于拿什么东吴使臣说蜀汉“民有菜色”当证据,则更是可笑之至。东吴使臣说这话是在蜀汉后期,此时蜀汉国内政治混乱,官员腐败,但北伐的规模倒是小了许多。诸葛亮死后几十年的蜀汉状况,难道还能怪到他身上吗?

实际上,诸葛亮北伐,既解决政治问题,又解决军事问题,是一个两佳选择。

蜀汉北伐,解决了政治合法性问题。

从蜀汉立国开始,人家的国号就是“汉”,没有跟“蜀”有任何一点关系。成都的那个皇帝,是全国政权的皇帝,是中央的皇帝,不是益州的土皇帝。

这个立国的国策就标志着,蜀汉政权必须向外发展,如果不向外发展则变成了割据政权,而一个割据政权显然是承担不起大汉这个国号的。这是事关蜀汉政治合法性的国本问题,只要你刘备刘禅还一天打着汉朝皇帝的旗号,北伐克复中原的行动就不能停。

更重要的是,益州本土士族的力量很强大,刘备集团纯粹是靠军事优势制服的本土势力。如果蜀汉政权长久的成为一个割据政权,益州势力早晚要抬头,而本土势力是完全没有向外扩展的动力的。

更重要的是,益州本土势力也完全没有追随蜀汉政权的动力。毕竟益州人的家就在益州,他们对于益州以外的土地和权力没有追求。谁能保证益州土著的利益,他们就拥护谁。对于他们来说,北方的曹魏和蜀汉没有任何区别,反正都是当臣子纳粮交租,曹魏没准还能少守点,毕竟曹魏不北伐。

所以,当刘备的中原班底、诸葛亮的荆州士族集团消失殆尽时,蜀汉的统治基础也就没了。益州土著在面临外敌的时候就俩字——投降,事实也的确如此,邓艾兵一打到成都,益州士族就全都劝刘禅投降了。

所以,诸葛亮必须趁着自己还活着的时候有所作为,将领地扩展出去,至少让蜀汉的中央朝廷能够不仅仅作为一个州的地方政府。

从军事上讲,蜀汉也完全有必要向外发展。

蜀汉北伐的大背景是——曹魏的土地、人口数倍于蜀汉,正在逐步恢复生产。如果曹魏缓过这口气,或者成功解决掉北方的威胁(辽东、匈奴等),他们将以蜀汉五倍的兵力进行南征。

这是诸葛亮绝对不想见到的。所以他必须趁曹魏立足未稳,积极北伐,扰乱曹魏的生产秩序,延缓北方的恢复进程。更重要的是,一旦成功,获得了关中平原的蜀汉将获得更大的优势,那时候就真的天下形势异位了。

退一步讲,即使蜀汉北伐失败,光扰乱和劫掠凉州各郡,也足以破坏曹魏南征的生产。只要破坏掉曹魏的这个前进基地,就可以极大的加重曹魏驻军的后勤压力,保证北方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组织不起来大规模的南征军,这也就是曹魏的几十年后才发动伐蜀战争的原因。

而且,诸葛亮每次北伐的时机挑选的都相当好。曹魏彼时面对着辽东、匈奴、东吴、蜀汉、羌的五方压力。实力虽强,但在多面作战的情况下还是非常紧张,所以诸葛亮的每次北伐,曹魏都动员中央军大举来救,就是怕一旦蜀汉成功,曹魏会陷入连锁反应,军事上面临总崩溃。

所以,实际上诸葛亮的北伐绝非穷兵黩武的军事冒险,而是经深思熟虑的正确抉择。之所以屡次不成功,说到底是因为诸葛亮善于治理政务,不善于带兵而已。

其他网友回答

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很多人对诸葛亮北伐有个印象,就是诸葛亮不顾国力差距,穷兵黩武。

然而,这个印象其实是错的。事实上,诸葛亮是非常有分寸的战略家。

公元223年4月,刘备病逝后不久,南中蛮夷大叛。蜀汉在失去了荆州之后,本来就只剩一个益州,而现在益州也丢了一部分,对于这种危急情况,大多数人想的肯定是马上出兵平叛。

但是诸葛亮并没有这么干,他的策略是休养生息。一直到公元225年3月,叛乱已经过去了近两年之久,诸葛亮足足憋了两年,休养生息了两年,才决定平叛。

这种隐忍,怎么能说他是穷兵黩武呢?怎么能说他不注重休养生息呢?

平定南中,前后只用了几个月,蜀汉损失并不大。并且在征讨南中的过程中,诸葛亮还得到了大量资源。此时此刻,诸葛亮是可以携南征大胜,士气正旺之际挥师北伐的。然而诸葛亮并没有这么干,他的选择仍然是休养生息,整顿军队。

直到又过去了两年,也就是227年,诸葛亮才上了《出师表》,率部进驻汉中。

蜀汉军主力云集汉中后,诸葛亮也没有马上北伐,他的策略仍然是等,在汉中又足足憋了十个月。一直到公元228年春天,才正式开始第一次北伐。此时,距离南中平叛已经过去了三年。

所以很显然,诸葛亮主持蜀汉大局期间,并非没有休养生息。他正是很有耐心的花五年时间把蜀汉面临的问题一个一个解决了,恢复了国力,安顿了内外后,才开始得北伐。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诸葛亮既然这么能隐忍,他为什么不继续忍,继续休养生息下去呢?

这个疑惑,其实不难解释。

刘备之所以能割据益州,有一个大前提,就是当时中原因为战乱,人口锐减,曹魏无力消灭蜀汉。但是曹魏的无力只是暂时的,一旦中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和平,经济逐步恢复,就算整个南方联合起来,也没有办法抗衡北方。这种状况,三国是这样,后来的南北朝和隋唐也是这样。

一直到元末明初朱元璋北伐,才算是彻底逆转了南弱北强的问题,给南朝出了口恶气。

诸葛亮是有远见的政治家,他知道益州这个小地方,再怎么发展也有个头。他在益州憋了五年,曹魏也憋了五年。中原地区地大物博,同等时间竞争,小小的益州怎么可能竞争的过人家呢?

说到这里,跑个题,说一下土地资源问题。

很多人对魏蜀吴三国的印象是这样的↓

由于地图的原因,除去西域,很多人觉得蜀汉和东吴的地盘面积与曹魏差不多,实力应该也差不多。有资本跟曹魏对耗。

然而,中国的地形从古至今都是这样的↓

益州真正称得上富饶的区域,其实也就四川盆地那么一点点地方而已。跟曹魏坐拥的华北大平原相比,小的可怜。

古代以农业立国,土地是根本,蜀汉大面积都是山丘地貌,不适宜粮食耕种。在这种大前提下,蜀汉哪有资本跟曹魏拼建设?只要中原经济恢复,蜀汉立马玩完,绝无继续割据的可能性。

所以,诸葛亮憋了五年,选择在228年对曹魏下手,这是非常合理的。

一方面,蜀汉经济恢复,诸葛亮有资本打这一仗;另一方面,曹魏当时政局不稳,诸葛亮有机会试一试。

说到这里,再说一下曹魏政权当时的困境。

曹魏在大多数人印象里,实力强大,全国十个矿,它占七个,吊打吴蜀。

然而这个印象在三国后期是对的,但在三国前期是不对的。三国前期曹魏家大业大,但仇人也很多。

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之前,曹魏在五个方向都有强敌存在。

当时曹魏的南方受东吴的牵制,有十几万兵力常年驻守在襄阳和淮南地区,无法灵活调度到西线。

除了东吴这个最大劲敌之外,曹魏的北方还有鲜卑轲比能和辽东公孙渊(公孙渊后被公孙恭取代),这两股势力的实力也不弱。就拿辽东公孙氏来说,其兵力约八万,人口六十万,是一个整体实力约为蜀汉三分之二的存在。魏国要防公孙氏,在幽州和冀州也部署了大量守备兵力,这部分人也无法调动。

至于鲜卑部落,虽然人口不多,但草原民族善战,魏国不可能不防备轲比能入侵,而要防备他,魏国在北方并州和幽州的留守兵力自然也不能少。另外,青藏高原的羌人时附时叛,魏国也要派兵力监视。

所以,虽然魏国人口四倍于蜀汉,但魏国的敌人也多,其在扬州、荆州、幽州、并州常年保持了大量不可调动的兵力,它的机动兵力和部署在雍凉地区的兵力充其量也就十多万人,并不比蜀汉多多少。

最能说明曹魏当时压力很大的例子就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蜀汉军连关中平原的大门都没摸到,曹叡就吓得御驾亲征了。这表明诸葛亮北伐,其实赢得机会很大。曹叡不敢托大,也输不起,他必须要亲征,否则这事的后果就严重了!

当然我们知道,由于街亭失守,诸葛亮最有可能拿下凉州的机遇,在他手上飞了。这次失利当然是诸葛亮人生当中的一次污点。为此他还自贬三级,辞去了丞相。不过一伐失败后,诸葛亮并没有急着报复。他回汉中后的策略是继续休养生息,没急着报仇。

公元228年冬,诸葛亮派魏延二伐陈仓,这其实根本算不上是二伐,这次出兵的起因是收到东吴在石亭大胜的消息,诸葛亮本着与东吴是盟友关系,趁机骚扰一下魏国。之所以说是骚扰,是因为蜀汉军出征,连粮食都没带够。仅仅打了半个月就撤了。

至于公元229年春天派遣陈式进攻武都、阴平二郡(第三次北伐),诸葛亮目的也仅仅是夺取两郡,没有进一步的行动。至始至终都把规模限制的很小。

诸葛亮真正意义第二次大规模北伐,是在第一次北伐三年后,即公元231年春。

而这次北伐后,诸葛亮又休息了三年,憋到了公元234年才举行第五次北伐,也就是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所谓诸葛亮五伐,实际上规模较大的只有三次,而这三次北伐都以三年为期限。诸葛亮每次北伐前,必然要先休养生息,进行充分准备,不搞赌国运式的军事冒险行动。

如此从容,按部就班的北伐,怎么能说诸葛亮穷兵黩武,没有休养生息呢?

所以事实上,诸葛亮有休养生息,他的北伐都是建立休养生息基础之上的。

总的来说。

诸葛亮的北伐是以休养生息为基础,有步骤的出击。一味的休养生息,这对于蜀汉这种以正统自居,却由外地人控制朝廷的偏安政权,是不合适的。因为偏安政权如果不主动出去,且长期霸占着中央政府,本地人肯定会造反。即便不反,只要曹魏攻过来,本地人也会直接缴械投降,不会为朝廷卖命。

诸葛亮是明白人,深知不主动打出去,统治根基必然要完。所以他才会既休养生息,也竭力北伐。既要发展也要适时的攻出去,这才是最合理的选择。实际上,诸葛亮也确实给曹魏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他的每次进攻都使魏国不得不调中军支援,极大的消耗了魏国的精力。

另外,不能把后来的姜维北伐和诸葛亮北伐混为一谈。

因为诸葛亮北伐是建立在休养生息,国内稳定基础之上。而姜维不通政治,蜀汉后期奸臣当道,姜维事实上不具备北伐的条件。姜维的北伐才属于穷兵黩武。

其他网友回答

诸葛亮北伐有利于蜀国发展,还是放弃北伐有利于蜀国发展。对此,多数人曾将目光聚焦在魏、蜀二国地盘大小,人口众寡之上。

因此,一些人错误地认为,如果诸葛亮放弃北伐,选择休养生息的国策,反而会加速蜀国的灭亡。

其一、正所谓:“最好的防守,便是进攻”,真是这样吗

没有了诸葛亮“以攻代守”的北伐国策,蜀国会遭到曹魏的主动攻伐,容易引发蜀国局势的恐慌与不稳。若如此,蜀国又怎么能够长久呢?

难道真是如此吗?看看曹魏第一次征伐蜀国的经过,就不难发现真实的结果。

太和四年(公元230年),魏国大司马曹真上书魏明帝曹叡,言道:蜀国多次以弱小之国侵犯我大魏国边境,应当还以颜色,建议起数路大军,共伐蜀国,以振国威。魏明帝深以为然,同意了曹真所请。

因此,魏国出动三路大军准备伐蜀(其实,后来的司马昭起三路大军灭蜀,应该就是借鉴了此时伐蜀经验)。即:曹真率一路大军从子午道攻入;大将军司马懿率一路大军经汉水进军;郭淮、费曜等部则分别从斜谷、武威等地出征。

谁知,行军途中,由于突然遭逢雨季,通行栈道被雨水冲毁,曹真耗时一月之久,才行完全程的一半,最终无功而返。

由此可见,曹魏征伐蜀汉,仅行军都极其困难,更别说已被魏延防御的如同铁壁铜墙般的汉中。就算曹魏大军前来入侵,又岂能对诸葛亮坐镇的稳固蜀汉产生动荡影响。

同时,以汉中易守难攻的地利优势,魏国大军远征的交通不便,当魏、蜀两国大军真正对战起来,对于曹魏的国力消耗,岂不更强于主动北伐(魏守蜀攻)时的消耗。

其二:没有了诸葛亮北伐曹魏,也就无法阻挡曹魏快速休养生息的步伐,当真如此吗

对比强出蜀国数倍的曹魏人口基数和国土面积,同样的休养生息条件下,则存在明显的此消彼长。如此以来,曹魏国力将更强,而蜀汉国力将更弱。

东汉共有十三州及一部,若从魏、吴、蜀三国的辖地区划来看:

魏国拥有荆州(三分)、豫州、兖州、扬州(二分)、徐州、凉州、冀州、幽州、青州、并州、雍州、司隶;

吴国拥有荆州(七分)、扬州(八分)、交州;

蜀国仅拥有益州一隅。

以此来看,蜀汉确实“偏安一隅”。但是,即便如此,难道诸葛亮北伐,就能延缓魏国的休养生息吗?当然不会。

一是曹魏防御蜀汉投入的兵力部署,明显不及防御东吴的兵力数量;

二是曹魏防御蜀汉的军力仅为全国兵力的极少一部分;

三是任何国家无论战时还是平时,都需要加强边防守御。

也就是说,无论诸葛亮北伐还是不进行北伐,曹魏都会在魏蜀边界布下重兵,并进行防御。所以,诸葛亮是否北伐对魏国的休养生息国策影响并不大。

同时,当诸葛亮北伐之时,不也延缓了蜀国的休养生息吗。而以蜀攻、魏守的攻防态势分析,对于蜀国的消耗应该更大才是。更为重要是,由于诸葛亮的屡次北伐,已造成蜀汉国力的匮乏羸弱,而对于魏国视乎并无太大的影响。

此外,蜀汉的灵魂人物,诸葛亮不就被司马懿耗死在了“五丈原”吗?这到底是蜀耗魏,还是魏耗蜀呢?

所以说,若是紧盯蜀、魏二国地盘、人口来判断相互实力的强弱,则有点弃本逐末之嫌。那有国与国之战,便是人口与人口、地盘与地盘之战一说这么简单。

君不见,战国七雄垫底的秦国是如何发展并统一六国的?崛起于白山黑水间的女真人为何能灭亡强大的辽国和北宋帝国?还有后世的弹丸岛国日本为何敢偷袭美国的珍珠港?

由此可见,蜀国的存亡,并不干诸葛亮北伐或者放弃北伐之事。而是,取决于一国的治国理念、发展快慢、强盛程度、君主英明等。

所以说,如果诸葛亮放弃北伐,蜀国如何修养生息,才是关乎蜀汉未来的关键。

其三:富国强民,巩固国防,在防守中寻机反攻,才是蜀汉固国之基,强国之本

为何,曾经弱小的秦国会坐上战国霸主的宝座,最后统一天下?不就是因为商鞅变法带来的变化吗。为何,曾经弱小的日本敢于侵略中国这个泱泱大国?不就是因为明治维新变法带来的强大吗。

而对魏、吴、蜀三国中最弱小的蜀汉来说,想要维护蜀汉的生命更长更久,在其未强大起来之前,应当立足根本,“高筑墙、广集粮”,去研究更加适合自身腾飞的全新治国策略,在休养生息中强本固基,富国殷民、精兵强将,“待天下有变”(而不是为魏、吴两国创造“待天下有变”的机会。如:姜维避祸沓中屯田,就给了司马昭“待天下有变”的绝好良机,并一举灭亡蜀汉。)再行出兵曹魏,必将如虎出囚笼,扬威魏地,先主遗志便不难实现了。

例如:蜀汉延熙十二年(公元249年),魏国发生的“高平陵之变”,因此又引发出“淮南三叛”,这不就是最好的“待天下有变”的绝佳良机吗?可惜,诸葛亮已被司马懿耗死于五丈原。如果蜀汉处于休养生息之中,诸葛亮又怎么可能累死在五丈原。

更为关键的是,由于蜀汉的屡次北伐,非但没有取得魏国寸土之地,反而成了发展潜力更加巨大的司马家崛起的垫脚石,岂不造化弄人。

其实,以诸葛亮的治国之能,为何会“明知不可为而之”呢?或许,是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才会以“鞠躬精髓,死而后已”精神立志北伐吧,其精神确实令世人赞叹。

然而,正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对于天下大业,蜀汉丞相又怎能急于一时呢。这不明显有违当初“待天下有变”的发展国策吗?同时,也正如后世所言:“落后就会挨打,国弱就会被欺”。所以,修养生息,富国强民,“待天下有变”再行出击,在防守中寻机反攻,“先为己之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这才是弱小蜀汉最好的发展战略。

所以说,如果诸葛亮放弃北伐,选择休养生息的国策,又能做到“待天下有变”,在防守中择机反攻,不但会令蜀汉国祚无限延长下去,还有可能实现先主遗志。反之,则对蜀汉国祚并无实质性的改变。

图片来源网络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