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尾琴是谁发明的(焦尾琴的由来)

网友提问:

焦尾琴是如何被发明出来的?

优质回答:

焦尾琴,中国古代四大名琴之一。据传为汉代末期蔡邕所制,蔡邕在逃亡到吴郡(今苏州)后,看见当地人用桐木烧柴煮饭。

听到火中清脆的爆裂声,他知道这是绝好的木材,就向当地人要来并制成了琴,果然具有美妙的音色,只是琴尾还留有一点焦痕,所以当时称为“焦尾琴”。

那么,蔡邕是何许人也?

蔡邕(132—192),是蔡勋的后代。蔡邕是一个大孝子。他母亲生病三年,蔡邕悉心照料,常常穿着衣服睡觉。蔡邕很博学,不仅爱好辞章、数术、天文,而且善弹乐器,精通音律。

桓帝时,听说蔡邕琴弹得好,就让陈留太守叫他过来演奏。蔡邕不敢不去,可是走到了偃师,又以生病为借口回去了。蔡邕平时闲居家中,一心耽玩于古籍,不愿结交权贵。

公元170年,蔡邕被召回朝廷,拜为郎中,后又升议郎,在东观参与校读典籍。

在校书的过程中,蔡邕发现很多年代久远的典籍,多有错误,为了不影响后来的读书人,就与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碑等人联合上奏灵帝,请求校订古文。

此时灵帝虽年轻,但听闻此事,也觉得应该修订,就同意了蔡邕等人的请求。于是,蔡邕便以古文、篆、隶三种字体把文章写在石碑上,然后请工匠镌刻,立于太学门外。这就是著名的熹平石经。

钩党狱起之后,朝廷借口州郡结党营私,规定凡婚姻之家及幽、冀二州人士不得交互为官,这就是所谓的“三互法”。随着对党锢禁令的不断重申,三互法的限制也日渐严密,致使幽、冀二州选人艰难,郡县官吏久缺不补。

蔡邕上奏,建议取消禁令,并效仿先帝,不要拘泥于任职时间或三互。奏章呈上去之后,并没有被朝廷接纳。蔡邕生性耿直,又关心政事,时常会对政事提出自己的看法。

公元177年夏,自然灾害频发,蔡邕借此向灵帝上疏不要滥用无能小人,要重用忠臣,重用有美德之人,同时要遵守旧制,亲临祭祀活动。

这一次上疏,得到了灵帝的采纳。

次年夏,又发生灾害,灵帝因为担心,就命蔡邕杨赐、马日等人入宫中商讨对策,同时来的还有中常侍曹节、王甫。

蔡邕认为皇帝如此看重自己,当然不能保留,就把自认为不称职的官员,写到奏章中呈给灵帝,灵帝看了连连叹息。

不想却被宦官曹节,偷看到了内容,这样奏章内容就传了出去,也为蔡邕留下了祸根。

蔡邕与司徒刘郃一向不和,叔父蔡质又和将作大将阳球互有嫌隙。这个阳球,又是中常侍程璜的女婿。程璜便抓住机会,指使人匿名上书,诬陷蔡邕挟私人恩怨,中伤大臣。

灵帝责问蔡邕,蔡邕为自己辩解说:“臣为了陛下,得罪了那些小人,既然陛下不相信微臣忠心,臣无话可说,只求放过叔父。”

灵帝并没有听蔡邕的辩解,他和叔父蔡质一同被关在了洛阳的大牢,并被以大不敬之罪判处弃市。

中常侍吕强觉得蔡邕可怜,就向灵帝求情,才使得蔡邕流放到朔方。

可阳球并不想放过蔡邕, 先后派出杀手和教唆当地官员要杀掉蔡邕。可杀手和当地官员都感动于蔡邕的性情大义,终不肯下手。

次年,灵帝大赦天下,蔡邕终于可以回家了。

蔡邕准备启程返时,五原太守王智设宴,然而酒桌上蔡邕没有听到王智的敬酒,得罪了娇贵的王智,他可是中常侍王甫的弟弟,遂向其兄告密说蔡邕怨恨囚放,诽谤朝廷。

蔡邕也是怕找他麻烦,就逃到了吴郡,一待就是十二年。正是在这里,蔡邕制成了焦尾琴。

公元189年,灵帝病死,董卓接管朝廷,久闻蔡邕大名,就征召他回来。蔡邕借口有病,董卓大怒,:“想你蔡邕是活够了。”

蔡邕不得不来到董卓身边。董卓倒也爱才,先后任命他为祭酒,侍御史,持书御史,尚书。不久,蔡邕又被任命为侍中。公元190年,蔡邕担任左中郎将,随从献帝一起迁都长安。

公元192年,董卓被杀,蔡邕也受牵连,被司徒王允收捕下狱而死,时年六十一岁。

蔡邕遇害后,焦尾琴保存在皇家内库之中。据说齐明帝在位时,曾取出焦尾琴请古琴高手王促雄弹奏。王仲雄连续弹奏了五天,并即兴创作了《懊恼曲》献给明帝。

明朝年间,焦尾琴被昆山人王逢年所收藏。

其他网友回答

吴人烧桐以为炊,伯喈闻声识其真。

裁木始成音亹亹,从後遗此焦尾琴。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