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要把通敌的信件都烧毁(曹操生性多疑)

网友提问:

曹操为人如此多疑,为何却肯“大度”烧毁通敌书信?

优质回答:

关于曹操的评价历来都是充满争议的,尽管在大多数正史中,史学家给予曹操极高的评价,但是从宋代以来“尊刘贬曹”的文化趋势下,曹操的口碑逐渐下滑,比如曹操最喜欢的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结果被人当作老奸巨猾的人。

在京剧中,通常以脸谱来定义一个人的好坏和善恶,我们都知道“白脸的曹操”,其实就是说曹操阴险奸诈。

曹操口碑扑街主要始于民间文学的传播,在这一点上,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影响深远的,由于演义要将人物形象化,罗贯中对曹操的印象并不好,曾多次将曹操多疑的性格表现出来。

比如《三国演义》开篇部分,曹操要去杀董卓,结果没有成功,便从洛阳逃跑,途中被陈宫所救,两个人一同逃命,路上遇到曹操父亲的朋友吕伯奢,吕伯奢热情好客要曹操到家中歇息,为了款待曹操,吕伯奢让家人杀猪款待二人,自己则去村中买酒,结果当吕伯奢家人磨刀的时候,曹操以为要杀自己而吕伯奢去官府报信了,于是先下手为强将吕氏一家都杀了,看到被捆绑的猪时,曹操与陈宫才意识杀错了人。

两个人离开吕伯奢家时正巧遇到买酒归来的吕伯奢,按理说到这时曹操应该十分愧疚,但是由于担心吕伯奢告发他,直接将吕伯奢也砍杀了,陈宫看到曹操的表现后,不是很高兴,曹操却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当晚陈宫就离开了曹操,后来投靠了吕布。

那么,在历史上,曹操真的是这样的人吗?如果读过历史,应该不会有这种想法。

陈宫原本是兖州刺史刘岱的谋士,刘岱在黄巾起义中被杀死,兖州群龙无首,因此主张迎曹操来兖州主政,对此,曹操对陈宫特别感激,在出征徐州的时候,甚至将兖州交给陈宫来管理。

但是由于执政理念的不同,陈宫却趁机迎接吕布入主兖州。

从这两个事可以看出,陈宫在兖州有一定的号召力,另一方面这个人也不是太讲究,起码把曹操坑惨了。

曹操很生气,最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吕布赶出兖州,后来将吕布包围,陈宫建议吕布出去打游击,自己来守城池,有陈宫之前守城两次叛变的前车之鉴,吕布也心有余悸,当时吕布的老婆就说,曹操待陈宫跟爹抱孩子一样,你待陈宫不如曹操,你一出城还有个好?

吕布就拒绝了陈宫的建议,最终被曹操击败,很多人说吕布要听了陈宫的话,结局不会这么惨,其实吕布正是因为听了陈宫的话,才混得这么惨,两个人属于一丘之貉,专门干鸠占鹊巢的事情,为天下英豪所不容。

据说曹操生擒陈宫后,碍于情分想要招降陈宫,陈宫却无法面对曹操,最后为曹操所杀,这就不好说了,曹操会不会有这么大度难说了。

当然,陈宫叛曹操事件绝对看不出曹操会有疑心病。

除了杀吕伯奢这块,在《三国演义》或者一些野史中还记载曹操疑心病杀了华佗,还有一次自己做梦杀了侍卫应该也是多疑。

但是这些黑料大多没有历史根据,即使为真也不能完全说明曹操是一个疑心病的人。

恰恰相反,曹操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跟其用人不疑的人才政策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翻开史料,细细地品,会发现曹操用人是真讲究。

首先就说刘备,当初刘备被吕布打得没有立足之地,部队都已经人吃人了,最后不得已投降曹操,曹操待刘备为上宾,结果刘备到徐州就叛曹,曹操率军来打刘备,并且俘虏了刘备手下大将关羽。

在随后的官渡之战中,曹操就让关羽上了战场,关羽借此大显身手斩了颜良,曹操表其为汉寿亭侯,后来关羽要走,曹操挽留再三后放其寻找刘备。

再来说说张绣,张绣跟曹操的冤仇那是相当大了,张绣原本是刘表收编的外围附属势力,主要作用就是在宛城防守曹操南下,结果曹操南下的时候,张绣随即投降,在这个时候曹操却与张绣的婶子发生不正当男女关系,张绣因此而反曹,杀死曹操爱将典韦和长子。

此后张绣与曹操发生多次军事冲突,可以说张绣和曹操的梁子结大发了,然而在官渡之战前夕,贾诩建议张绣投降曹操,于是让人震惊的一幕发生了,曹操手挽着手迎接张绣,后来还结为儿女亲家,在官渡之战中,张绣为曹军立下战功。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叫魏种的人,在曹操主政兖州的时候将其提拔起来,曹操很看好魏种,结果吕布入主兖州的时候,曹操说整个兖州的人都背叛了我,魏种也不会背叛我,当然结果是啪啪啪的打脸,魏种也背叛了曹操。

后来曹操表示,即使是打到天涯海角,也要抓到魏种杀了他,等到曹操真正抓到魏种的时候,看在才干的份上,不但没杀魏种,还反倒任命魏种为郡长。

可以说,在收买人心,用人策略上,曹操表现得简直太过优秀,都说刘备善于收买人心,其实曹操表现的也不赖。

基于这一点,曹操用人多疑这一个史学谬论就不攻自破了,在官渡之战后,发现许昌内部有人与袁绍通敌的信件,一把火烧掉来稳定人心,拉拢人心自然是事半功倍,不过这种心胸,这种气魄,是很多人望尘莫及的!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这个就是帝王心术中的驭人之术了,

如果你是曹操手下的武将,曹操跟数倍于己的敌人死磕,你知道曹操必败,你不知道怎么办,这时候你看到你的同僚们都写信给敌人,想为失败提前铺路,你觉得可行,你也这么做了,

万万没想到,居然发生了奇迹,你们大败敌人,

你还没来得及高兴,打扫战场的人把你们通敌的信件都搜出来了,并送到了曹操面前。

你怎么办?

你第一反应,肯定怎么弄死曹操,不然迟早被他弄死,

这时候你发现,写了信的其他将领和文官也都是这样想的,但是都怕造反不成反被杀,又都心存侥幸,希望没事。

你们准备晚上聚一聚,大家一起商量怎么办,(串联)

回到大营后,曹操把你们召集起来,你们以为,这次大家一起凉了,

万万没想到,曹操连装信件的箱子都没开,就命人一把火烧了。

你们是不是都如释重负?是不是可以放心的跟着曹操混了?也不再想着如何杀曹操?

对曹操来说,手下将领通敌,这是大忌,必须杀掉,但是,你发现你手下将领大部分都这样,你怎么办?把他们都杀掉?

且不说你能不能办得到,即使能,好不容易培养的优秀人才就被你自己杀了?再培养就难了。

而且,如果是“蒋干盗书”的反间计怎么办?后悔都来不及。

何况,一次性杀掉这么多武将,风险也是很大的,弄不好就被反杀了。

所以,即使跟吃了苍蝇一样恶心,即使恨不得把他们都杀了,但也不得不安抚好他们,

于是你演一场戏,一把火烧了这些书信。

这种事历史上很多,并不只是曹操这样操作,其他人也是这样操作的。

当初刘秀打败王郎,也缴获了很多的文书,其中有几千份刘秀手下文武官员与王郎交往的信函。

刘秀也是没有开封,而是把手下将领集合起来,下令将所有信件当众烧毁,

他说:“让原来反对过我的人可以安枕无忧!”

南朝刘宋时,桂阳王刘休范在浔阳城起兵谋反,叛军兵围都城,城里的贵族和官吏们,绝大多数都投降叛军。

后来刘休范被萧道成杀死,当他们知道叛军投降了,萧道成的军队来了,而投降名册落入萧道成手中的时候,他们十分恐惧,生怕萧道成以投敌罪清算他们。

令他们没想到的是,萧道成登上城楼,对民众说,“刘休范父子被杀,你们中投降者的名字已经被烧了,不必害怕”。

而《雍正王朝》中的四爷,也是公开一场火烧掉了“百官行述”,收买了百官人心,

所以,曹操这样做太正常不过了,政治实际上是一场妥协的艺术,斗争的目的,也是为了妥协,最终达到平衡。

其他网友回答

曹操这个人,作为一代雄主,雄才大略,整体上绝对是胸襟开阔的,这点从他的诗词中就能看出来。比如《短歌行》里“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句都体现了他虚怀若谷的气度。而《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更是将这种渴望招贤纳士的心情体现的淋漓尽致。曹操不仅抱负远大,而且他的一生也的确可以用丰功伟绩来形容,跟历史上很多雄主一样,曹操重用了许多人才,也杀死了不少人才。

曹操这个人生性多疑是没有假,但是同样的,他依然奉行着宽待人才的策略,正因为如此,他才可以一统北方,在那个群雄并起的年代脱颖而出。由于《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倾向性太明显,影响太大,曹操在很多人心目中形象并不好。在小说里面,曹操虽然很厉害,但是很明显是一个嫉贤妒能,凶狠毒辣的小人,虽然小说里的他十分宽待关羽,但这么写不是为了突出曹操宽以待人,而是为了突出关羽的人格魅力,在其他方面,曹操仍然是负面的。

但是如果根据《三国志》等史料来看,曹操虽然不是宽厚善良的长者,但也绝非像小说中那么不堪。在小说里面,作者罗织甚至虚构了许多人物经历,将他们的生死都强加于曹操身上。但实际上,曹操虽然杀人,但绝不会像小说里那样任意妄为。

比如看曹操杀孔融就能看出来,曹操针对的到底是写什么人。孔融这人很有名,一个孔融让梨让几乎上过幼儿园的小孩都知道孔融的存在。在正统儒家眼里,孔融这个人是很厉害的,有才能有德行,堪称是当时文人的领袖。然而实际上孔融才气逼人却能力有限,他对曹操当时独断专权十分看不惯,认为曹操侵犯了正统汉室的权益,所以就对曹操多有言语攻击,对曹操的政策也多有指摘。

比如说因为曹丕娶了袁绍的儿媳妇甄氏以后,孔融直接编了一个历史典故来讽刺曹操,他编的是什么呢,“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关于这段,史书上没有记载,甚至野史传说都没有说这事的,因为在人们心中,武王、周公都是正义的化身,不会编排这种瞎话。而孔融为什么编出这个话来呢,他就是看不惯曹操父子,把甄氏比作妲己,然后来恶心曹操。周公本来是曹操偶像,曹操从来没听说过周公还有这事,于是就请教孔融,结果孔融来一句“以今度之,想当然尔。”这话就说的太不负责任了,就因为他看不惯曹操父子,就去作践以前的大贤来讽刺曹操,这事没一定的才华还真干不出来。

比如说当时战乱不断,百姓生活困苦,曹操就颁布了禁酒令,因为酿酒是十分消耗粮食的,饭都吃不上了,哪里还有多余粮食让权贵们享用美酒。孔融这时候就跳出来了,说酒这种东西是上古先贤保留下来的,绝对不能禁,这种枉顾实际情况的虚无理论,在孔融那里是比比皆是。

总而言之,孔融这个人就是处处跟曹操作对,然后各种卖弄小聪明,才凸显自己的厉害。而有些行为是在诋毁曹操名声,有些行为则严重侵害了曹操当时的政治利益,这时候相信任何一个雄才大略的人物都不会容忍这样的人物存在。不过孔融这人很会收买人心,网罗了一大批读书人做粉丝,曹操也不敢轻易动他,最后孔融愈发无法无天,曹操实在忍不下去,罗织了几个罪状杀了他。

实际上,当时有才华又跟曹操不对付的人有很多,曹操对他们一般都是比较宽容的,只有那种一而再再而三侵犯曹操根本利益的,才会被曹操杀害。当然了,不可否认,曹操确实比较多疑,不过这也怪不得他,毕竟当时战乱年代,今天跟你打仗,明天可能就是你的手下,今天是你的手下,明天可能就会叛变了,对手下有所猜忌很正常。而那些真正有才能又懂得谨言慎行的人在曹操底下一般都会得到优待,只有那些不停叽叽喳喳又不断跟曹操对着干的人才会被他杀害。

曹操能够成为当时最厉害的人物,实际上有一点很重要,他已经把当时的社会看透了。前面说过了,当时那个战乱年代,投降叛变都是稀松平常的事情。当时曹操跟袁绍要决战,曹操势力远弱于袁绍,曹操自己都认为自己不一定可以自保,那么手下有通敌的行为就更加可以理解了,毕竟自己手下很多也不是从小一起跟随自己的,他们可以叛变原来的主人,自然也可以叛变自己。而且当时的社会,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他本身实力远弱于袁绍,跟袁绍对抗在大多数人眼里都是自杀行为,这种情况下手下通敌简直再正常不过了。

这个时候如果曹操较真,把通敌之人揪出来杀掉,那么只可能制造更大的恐慌,通敌的人可能会更多,倒不如大度一些,直接把通敌信件全烧了,给大家博一个好印象,借此收买人心。事实证明,曹操这么做是很正确的,他最终赢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实际上,这里倒不是说曹操有多么大度,只能说明曹操懂得审时度势,做出最佳选择。如果他跟袁绍换个位置,然后手下还有一堆通敌的,说不定他就要大杀四方了。

总而言之,曹操这个人,该多疑的时候多疑,该狠辣的时候狠辣,该大度的时候大度,他做出的大多数决定都是正确的,所以才能雄霸汉末的世界。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