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万历皇帝之子,瑞王朱常浩的下场如何?
优质回答:
一说到万历皇帝朱翊钧的皇儿,很多人就会想到朱常洛和朱常洵,因为他们俩是国本之争的主要皇子。不过很多人也许没有注意到,其实在国本之争中,还有一位皇子,那就是瑞王朱常浩。
(端嫔周氏)
万历十九年,端嫔周氏生下了一个小皇子,这让已经在后宫里生活了9年的她终于有了盼头。
周氏早在万历十年,就被选入宫中,由于她容貌出众,被朝廷册选为“九嫔”之首。按说,以她的条件,得到万历皇帝的宠爱不是难事。
然而谁也没想到,与她同时入宫,位居“九嫔”第二的淑妃郑氏却因其娇媚的容貌,得到了万历皇帝的宠爱,并且在次年就被晋封为德妃。
郑氏有宠,且极能生育,她在入宫第三年,生下了皇次女云和公主。
随后又生下了皇次子朱常溆、皇三子朱常洵和皇四子朱常治。其中朱常溆和朱常治早夭,因此皇三子朱常洵便成了万历皇帝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的宝贝蛋。
而郑氏也因育嗣有功,仅仅在入宫第5年,就被封为仅次于皇后的皇贵妃。一时地位之隆,无人能及。
相比于郑贵妃,温柔贤良的端嫔则太没有存在感了,以至于入宫第9年,她才终于得到了宠幸,并生下了皇五子朱常浩。而她也母凭子贵,终于被封为周端妃。
可惜,万历皇帝和郑贵妃忙着秀恩爱,新生的朱常浩几乎没有得到过他的重视。
本来,万历皇帝在继位不久,就应该把立太子作为国本大事。
但是,万历皇帝却迟迟不谈立太子一事。
原来,万历皇帝对皇长子朱常洛很不喜欢,而原因则因为他是宫女所生,身份低贱。
所以,在万贵妃生下朱常洵后,万历皇帝就想立朱常洵为太子,同时封万贵妃为皇后。
可是万历皇帝也知道,这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万历皇帝)
因为,按明朝的祖宗家法,皇帝传承是遵循“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制度。
如果按这个制度,那必须立朱常洛为太子,否则很有可能会引起朝廷震荡。所以,万历皇帝得想个万全之策。
万历皇帝的小九九怎么瞒得了文武大臣们呢!
他们明知道万历皇帝专宠郑贵妃,而郑贵妃又诡计多端,势必会谋取太子之位。所以朝臣们先下手为强,一边不断上疏恳请万历皇帝早立太子,以固国本,同时又言辞激烈地指出后宫干政,并将矛盾直指万贵妃。
于是,一场激烈的国本之争,在万历皇帝和朝臣之间成了拉锯战。
在这个过程中,万历皇帝也用了不少手段。
比如,万历皇帝为了弱化朱常洛的长子身份,下令将朱常洛和朱常洵,还有才出生不久的朱常浩全部封王,然后再从他们中间择选太子。
如此一来,年幼的朱常浩,在混沌无知的情况下也卷入到了国本之争中。
好在,朝臣们又不傻,万历皇帝的居心他们一眼就看明白了。所以他们再次反对万历皇帝的想法。
万历二十九年,朱常洛已经成年,到了该娶妻的年纪。再加上万历皇帝为了立太子一事,已经和朝臣们斗了十几年,同时李太后也不断施压,因此万历皇帝早早就被孤立起来了。
最终,李太后和朝臣们取得了胜利,朱常洛在大婚后,被册封为皇太子。
同时,由于朱常洵和朱常洛也已经长大成人,按祖宗法制,应该册封他们为藩王,并让他们回到藩地上生活。
所以,万历皇帝封朱常洵为福王,朱常浩为瑞王。其藩地,一个在富庶的洛阳,一个在贫瘠的汉中。
(朱常洵剧照)
比起朱常洵,朱常浩的待遇可就相差太多了。
当时,朱常洵在洛阳的府邸,在万历皇帝的过问下,建造得金碧辉煌,且占去了洛阳城四分之一的土地。
朱常洵大婚时,万历皇帝由于宠爱他,更是一掷千金,不仅拨了30万两白银,用作结婚大典的开销,同时他还从私房钱里拿了20万两白银贴补朱常洵。
至于朱常浩,虽也已经成人,但万历皇帝却迟迟不提给他娶媳妇的事,甚至就连他汉中居住的府邸,也是修修停停,耗时多年才算完工。
万历皇帝病逝后,朱常洛终于登上了皇位。只是他仅上位一月,便因病去世了。
在这之后天启帝朱由校继承了帝位,此时藩王们依然居于宫中,开销颇大。再加上后金又强势崛起,对明朝构成了威胁,这些都让朱由校头痛不已。
朱由校病逝后,朱由检继承了帝位,是为崇祯帝。
朱由检在登基不久,便命朱常洵、朱常浩等人到封地就藩。
就这样,朱常浩到了汉中。
朱常浩生性节俭,又是个长斋礼佛的人,所以他到了藩地后,没有像朱常洵等藩王那样搜刮百姓。反而,他还在年节的时候,备下丰盛的佳肴,请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们到府上赴宴。并在他们临走时,赏赐食物给他们,让他们带回家去,与家人分享。
同时,朱常浩见汉中城内易有水涝之灾,所以他又在水利设施上进行了大改造,缓解了汉中城的水患问题。
因此,朱常浩在汉中,并无恶名。
只是,此时的明朝,不光后金侵扰,李自成的大顺军也势如破竹,几乎占去了半壁江山。
眼看汉中不保,朱常浩写信给朱由检,希望朝廷能增兵汉中,以对抗李自成。
但是,此时的朱由检正疲于应付,根本抽不出人马去汉中帮助朱常浩。
眼见李自成的队伍就要包围汉中,朱常浩只得向当地官员求援,并在他们的帮助下,朱常浩辗转逃到重庆。
眼见离大顺军又远了不少,朱常浩不由长吁一口气,以为终于到了安全之地。
谁也没想到,张献忠竟带了一支部队打进了重庆。
由于张献忠人多将广,城中的守军很快就被打得溃不成军,而朱常浩也在混乱中,与其他地方官员被张献忠所俘。
张献忠嗜杀,当即将明朝官员及将领全部处以磔刑。
有意思的是,当张献忠准备对朱常浩用酷刑时,本来一片晴朗的天空,突然响起了一阵一阵的雷声。
张献忠见之,颇为畏惧,于是只是斩首了朱常浩,并且还以棺下葬。
由于朱常浩晚婚,因此在他去世的时候,尚无子嗣。
身为皇家后人,虽然荣华富贵皆可得,但朱常浩比起残酷暴虐的朱常洵而言,他终不能算是恶人。可惜江山倾倒之时,因为是皇家子的身份,终不免都是一死。
(参考史料:《明史》《明实录》等)
其他网友回答
明神宗万历皇帝共有八子,其中瑞王朱常浩排名第五,他的结局跟皇兄福王朱常洵差不多,都是藩国被农民起义军攻破后遭杀害。
(明神宗万历皇帝)
明神宗万历皇帝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45年),神宗共有皇子八人,其中次子朱常溆、四子朱常治和八子朱常溥皆早夭,余下的五个皇子中,神宗最喜爱的便是郑贵妃所生的皇三子朱常洵。
皇五子朱常浩出生于万历十九年(1591年),母周端妃。神宗在位时,独宠郑贵妃,有意立郑贵妃所生皇三子朱常洵为皇太子,而皇长子朱常洛因为母亲王氏出身卑微而一直不得神宗喜爱。王氏原本是李太后宫中的一个侍女,万历皇帝一次在太后寝宫临幸了她,王氏便怀了龙种,诞下了万历皇帝的第一个皇子朱常洛。自古以来,废长立幼都是敏感之举,更何况皇长子朱常洛素无过,万历皇帝却舍皇长子欲立皇三子,朝臣们自然纷纷反对,围绕着“国本之争”,朝堂之上产生了激烈的争辩。朝中文臣们支持礼法居长的朱常洛,神宗则属意钟爱的朱常洵,双方各不相让,并引发了激烈的政治凤波。原本就与皇位无缘的皇五子朱常浩,竟也身不由己的卷入这场搅的大明不得安宁的“国本之争”当中。
(在国本之争中大出风头的福王朱常洵,最后在洛阳城陷落后被李自成的大顺军处死)
为了达到自己立皇三子朱常洵为太子的目的,万历皇帝想出了一个点子,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提出“三王并封”的荒唐意见,《明史·卷一百二十·列传第八》载曰“…..初,太子未立,有三王并封之旨,盖谓光宗、福王及常浩也。”将最年长的三个王全部封王,然后在其中择贤立嗣,这看似是个折中的不错办法,但谁都知道其意在剥夺皇长子朱常洛的天然优势,将朱常洛降于和其他两个兄弟一样的地位,公平竞争,能者居之,这显然对皇长子朱常洛是极为不公平的,是万历皇帝的私心之举。毫不买账的朝臣们坚决抵制万历皇帝的私心,“国本之争”陷入白热化,争吵的结果是首辅王锡爵被迫下台,万历皇帝也不得不收回成命。而当时才年仅三岁,懵懂无知的朱常浩,却不明不白的被卷进了复杂的立储之争中。
直到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万历皇帝才心不甘情不愿的立皇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万历年间持续十余年的“国本之争”终于落下帷幕。国本已定,而其他皇子也到了要分藩的时候了。同年,朱常浩与其他几个兄弟一同封王,但即便是皇子分藩,万历皇帝也是厚此薄彼,失去储位的皇三子朱常洵被封在离京师不远的洛阳,而朱常浩虽被封为瑞王,藩邸却远在千里之外的陕西汉中府,当年才十岁的朱常浩,因为汉中的王府尚在建造中,与朱常洵及其他几个皇子同留京师居住。很快的,随着朱常浩的年岁增长,他在性格上也便的较为低调,从不参与朝政纷争,与那个爱出风头,从小被父皇宠溺惯了的三哥朱常洵有如天壤之别。
(瑞王朱常浩影视剧照)
对于这个懂事的皇子,神宗皇帝谈不上有多喜欢和多厌恶,态度始终是平平淡淡,朱常浩留居京师期间,父子很少见面,更没什么交流。这个窝居深宫的皇帝,甚至对这个儿子的婚事都爱理不理。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已经二十五岁的朱常浩早已经到了该娶妻生子的时候,礼部几次催促神宗希望能把皇五子择妃之事定下来,但神宗却装作不知道,一拖再拖。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朱常浩的三个朱常洵,早在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刚满十八岁时,神宗皇帝便为他办了一场规模盛大的婚礼,出于对爱子失去储位在物资上的弥补,神宗出手非常阔绰,耗银三十万两为朱常洵办了一场风光无比的婚典,并额外给予二十多万两的私帑作为爱子的私房钱。父皇如此偏心,朱常浩心里自然是感到极度不满,虽然不能表露出自己的不满情绪,但聪明的朱常浩却借口筹办大婚,分多次向户部索要费用,长期累积下来也为自己积攒了多达十八万两的巨款,《明史》载“(朱常浩)年已二十有五,尚末选婚。群臣交章言,率不报,而日索部帑为婚费,赢十八万,藏宫中,且言冠服不能备”,攒了这么多钱,朱常浩却还说这点钱连买冠服都不够,果然跟他父皇神宗皇帝一样精明。
朱常浩这么做,实非他贪婪爱财,都说人比人气死人,瑞王朱常浩和三哥福王朱常洵都不是嫡子,地位相当,凭什么三个朱常洵可以耗银三十万两风光大婚,还额外得到父皇二十多万两的私帑作为自己的私房钱,而自己二十五岁了该择妃大婚了父皇却不闻不问。再者,三哥朱常洵的封地在富庶而距离京师不远的古都洛阳,自己的封地却在流寇遍地又偏远贫瘠的关中汉中,这种巨大的心理反差,才是朱常浩想尽一切办法攒钱还哭穷的主要原因。
(朱常浩在汉中当了十六年的瑞王)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注定是特殊的一年,这一年,在位四十八年的神宗皇帝驾崩,总算熬出头的皇太子朱常洛即位,谁料才当了一个月皇帝便也离奇驾崩,一年父子两皇帝同去,让毫无准备的皇太孙,朱常浩的侄儿朱由校突然继位,大明的命运彻底改写。在这之前,经群臣的强烈建议,神宗被迫让爱子福王朱常洵就藩洛阳,而朱常浩其他几个年轻的弟弟则迟迟没有前往封国。知国一事一托再拖,天启七年(1627年)熹宗天启皇帝在宫内御湖泛舟落水生病,同年驾崩,皇太弟朱由检继位,朱由检头脑比较清醒,几个皇叔吃住都由宫中付出,无疑是一大负担,不如让他们就藩封国,以减轻供养压力。于是当年,自封王到之国,已经等了整整二十六年的瑞王朱常浩,终于可以带着王府随从前往陕西汉中就藩,同时就藩的,还有惠王朱常润(荆州府)、桂王朱常瀛(衡州府)。
与三哥福王朱常洵爱财如命,贪婪成性,在封国民怨沸腾不同,自幼习佛的瑞王朱常浩在封国名声还是不错的,他最为人所乐道的一大举措就是主持改造了汉中城内引排水设施,修建了饮马池,使得汉中城内消除内涝之苦。相比横征暴敛的三哥福王朱常洵,朱常浩不知道要强过他多少,也因此,他在汉中也留下了“不迩声色,洁己爱人、有贤王称”的赞誉。
陕西关中地区,在明朝末年可谓是流寇遍地,是农民起义的策源地,明末两股势力强劲的农民起义军大顺军和大西军都发源于陕西,无疑,封藩在陕西的瑞王朱常浩,将要直面农民起义军的威胁。到了崇祯七年(1634年)陕西的情况越来越紧张,农民起义军席卷陕西各地,汉中虽位于陕南,但也是朝不保夕,朱常浩恐惧农民军南下攻打汉中,坐立不安,急忙给侄子崇祯帝上疏求援:“臣在万山绝谷中,贼四面至,覆亡无日。臣肺腑至亲,藩封最僻,而于寇盗之迫,惟陛下哀怜。
可是,此时的崇祯帝哪有能力为皇叔解困,辽东战事紧张,中原起义纷起,明军疲于奔命,又如何能抽兵千里救援,无奈崇祯帝只能下谕抚慰,以安其心。瑞王朱常浩在无比紧张的氛围下,苦熬至崇祯十六(1643年),终于面对了自己人生的第一大危机,当时,势力得到恢复的李自成突破明军的包围,回到自己的老家陕西,当年十月,15万义军攻破潼关天险,击毙明督师孙传庭,一路势如破竹贡献陕西省府西安。关中各地连连告急,身在汉中的朱常浩更是吓破了胆,汉中无人来救,总不能坐守孤城吧,无奈之下,最后被总兵官赵光远裹挟着逃往蜀地,而瑞王府历年之积蓄财物,则被赵光远纵兵抢掠精光。
(杀人如麻的明末起义领袖张献忠)
钱财没了是小事,命保住了才是最重要的。一路狼狈南逃的瑞王朱常浩,进入四川后,得到了四川巡抚陈士奇的保护,在他的安排前往暂时兵祸未至的重庆府安顿下来。可是,前脚才摆脱了李自成,后脚另一股农民起义军张献忠义军便浩浩荡荡挥师入川了,崇祯十八年(1644年)正月,张献忠率领十万义军攻克夔门天险,打开了进入四川的大门,一路势如破竹,四川各州府纷纷陷落,朱常浩和一大批宗室官员全部被困在城内,当时已经卸任的四川巡抚陈士奇决心死守孤城,做最后一战。在长期的消耗战中,重庆城粮绝,兵士死伤无数,战斗至六月二十四,农民军掘地道用炸药把重庆城墙轰塌一段,蜂拥入城,守军不能抵抗,重庆陷落。
城破后,张献忠对守城明军展开了残酷的清算,包括瑞王朱常浩、原四川巡抚陈士奇在内的大小官员,全部被五花大绑至张献忠面前,早已经做好为国赴死准备的陈士奇对着张献忠破口大骂:“世上岂有降贼的颜平原(即颜真卿,威武不屈,被叛贼所杀)乎。”张献忠大怒,将陈士奇、陈纁、王行俭以下官员都凌迟处死。准备处决朱常浩时,天空中突然无云而惊雷顿起,张献忠畏惧天意,将朱常浩从凌迟改为斩刑。同时,将投降的三万多明军全部斩去左臂后释放之,整个重庆城,都充斥着浓浓的血腥味。
在明神宗的所有儿子,瑞王朱常浩算是比较安分的,在地方上也确实做了不少好事,比起恶名远扬的福王朱常洵,朱常浩算很好了。可是,明末风云激荡,乱世之中连皇天贵胄都不能保全其身。生在帝王家,本应是享尽荣华富贵,朱常浩却在晚年遭逢乱世,颠沛流离,最后横死异地,这个一生无恶的王爷,结局是让人唏嘘的,他和以他所代表的那一批明朝的皇室子弟,终究避免不了历史宿命,大部分都湮没在这混沌无序的乱世之中。
其他网友回答
恐怕历史上在没有哪一代的王爷,能像明朝的王爷们,在国破后下场那么惨,被明末农民起义军屠戮殆尽,哪怕是逃过了农民起义军的屠戮,还要面临满清的蹂躏,没有一个能逃脱。正应那句,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崇祯十七年(1644年)六月,在重庆知府衙门外的一片残破瓦砾中,一批身着大明官服的人被缚以绳索,被另一批衣着破烂且手执刀斧的士卒团团围住,预备处决。他们之中还有一个大约五十出头,面白体胖,身穿华贵四爪蟒袍的中年男子被单独压在一边,形成强烈的对比。
在他们的正对面,端坐着的一个面色微黄,且无比阴鸷的中年男子,他大声对着那群被捆绑在一边的官员们大声呵斥,或许是数落他们的“罪名”,又或者要他们投降,而那些被捆绑起来的官员们,则回应以嘲讽,没有任何商量的可能。恼羞成怒的中年男子,下令将他们全部推出门口处决,在官员的不绝的骂声中,这群身着大明官服的官员们,被身着色破烂的刀斧手们施以寸磔,脔割而亡。
接下来,轮到那个身着四爪蟒袍的华贵中年男子,可是正当士兵们准备对他施以寸磔时,忽然响起了一道惊雷。农民军首领略显惊愕,随即对他说到:“我原本是打算将你凌迟处死的,现在响起惊雷,或许是老天提醒我不要太狠,算你小子运气,我就给你个痛快,再送你一副棺材吧。”随即下令将其斩首,并用一副白木棺材装殓,埋在了城外。
这个被杀的华贵的中年男人,便是明神宗万历皇帝的五子瑞王朱常浩;而那个阴鸷的男子,则是明末农民军首领,号称“八大王”的张献忠。
瑞王朱常浩的下场其实正应了那句话,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本来瑞王朱常洛当这个王爷活得十分的逍遥自在,因为他是庶子且不是长子又不得万历皇帝的宠爱,所以他注定不可能成为皇位的继承很,早早就被封了藩王,避免了残酷的皇位争夺,自然也就活的逍遥自在。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万历皇帝便将自己的第五子朱常浩封为瑞王,封地是汉中。虽说汉中远离京城,但毕竟那是是汉高祖刘邦的龙兴之地,汉昭烈帝刘备的国都,地理位置也算不错。
不过,在这里却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朱常洛封藩26年后,他才去的汉中就藩。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建瑞王府整整建了26年。这里就不得不说朱常浩这个人,虽说没什么权力欲望,更不好女色,但是他是真的喜欢钱啊!他大概从国库拿了18万两白银,而他的瑞王府更是建的金碧辉煌,殿宇恢宏。
不过瑞王朱常洛虽然爱钱,但他还是有良心的。
天启末年时,汉中闹饥荒,各州府县的存粮已经没有了,为此府县官员不得不向朱常浩求救。
在见着瑞王朱常浩,便将百姓的惨状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我们瑞王。而朱常浩毕竟不是不是个冷血无情的人,他虽然同情百姓,但是明朝的制度在哪里,他有些事不能做,一个藩王接济百姓,在皇帝的眼中,你这是准备收买人心造反么?他只能对官员说到:“为什么不喝点稀粥,撑到秋收呢?”
官员听后对朱常浩说到:“百姓现在只能吃草根树皮了,可还是不够!”瑞王听后,犹豫了很久对官员说:“你把百姓吃的东西给我吃吃。”
官员过后,哪里真敢把老百姓吃的东端给瑞王,但又不能不做,于是采了些野草,在加一些粮熬成刻粥端给了朱常浩。要知道,这已经是官员特意做的比较好的,但是的老百姓哪里还能吃上这么好的东西啊,可即便是这样,朱常浩还是难以下咽。深知百姓不易的他,也没有在顾及什么祖宗戒律,当即决定将自己在的一半储粮都拿出来赈灾。
然而,这位对百姓还不错的王爷,还是没能逃过明末农民起义的烈火,没多久汉中便被农民起义军给包围起来了。瑞王朱常浩只好向崇祯帝朱由检哭诉:
“臣在万山绝谷中,贼四面至,覆亡无日。臣肺腑至亲,籓封最僻,而于寇盗至迫,惟陛下哀怜。”
然而,朱常浩不知道的是他向之乞怜的崇祯帝,彼时同样也在农民起义的烈焰之中挣扎,难逃一劫。最终“及寇逼秦中,将吏不能救,乞师于蜀,总兵官侯良柱援之,遂奔重庆。陇西士大夫多挈家以从,十七年,张献忠陷重庆,被执,遇害”。朱常浩南逃至重庆后,还是被张献忠抓住,难逃一死。
其实,瑞王朱常洛的死并不是特例,他只是其中的一个,他所展现的只不过是古代大一统王朝末期皇族的悲惨下场。
或者说朱常浩的结局早已注定,身为皇室宗亲,享受了他应享受的荣华富贵,那么在遭逢乱世时,颠沛流离也是他应承担的后果。
朱常浩虽说不是那种吸食民脂民膏的穷的暴戾之人,当然了也不是也不是贤明谦恭的圣王。但他有幸生在皇家,也曾享受过皇子身份带给他的一切,不过最终也因为自己的身份,被明末农民起义的烈火包围,可以说这是一个必然。处于风雨之中社稷将倾的时代,朱常洛避无可避,覆灭便是自己最终的历史宿命,福兮祸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