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朱棣明明是“谋权篡位”者,为什么后世的中国人却很少骂他?
优质回答:
关于朱棣的谣言,几箩筐都装不下。
比如朝鲜史料关于朱棣凌迟了三千宫女的奇葩记载,一直到现在都传得有鼻子有眼。
使臣言:前后选献韩氏等女,皆殉大行皇帝。先是,贾人子吕氏入皇帝宫中,与本国吕氏以同姓, 欲结好,吕氏不从,贾吕蓄憾。及权妃卒,诬告吕氏点毒药于茶进之,帝怒,诛吕氏及宫人宦官数百馀人。后贾吕与宫人鱼氏私宦者,帝颇觉,然宠二人不发,二人自惧缢死。帝怒,事起贾吕, 鞫贾吕侍婢,皆诬服云:欲行弑逆。凡连坐者二千八百人,皆亲临剐之。——《李朝实录》
史学界有个原则,孤证不立。
只有史料,没有物证。
或是只有一则史料记载了某件事,在其他所有史料中都找不到相关记载能印证的。
都不能当回事。
只能按缺乏可信度的野史视之,仅供参考。
这个道理应该是了解历史的朋友都知道的。
朝鲜《李朝实录》的这则记载,在中国的官方史书中,没有一鳞半爪的记载能佐证。
无论《明史》,《明实录》,还是明朝和清朝野史、杂记中,均无记载。
同时,中朝方面的史料还有矛盾。
明代执行死刑的地方,在北京的西四,不在紫禁城中。
并且西四也无法容纳这么多的女犯。
同时,当时还有波斯使节在北京,但波斯人的史料中,并未记录此事。
另外,“凡连坐者二千八百人,(朱棣)皆亲临剐之。”的记载,过于玄幻了。
2800人被凌迟,朱棣每个都亲自监刑。这是要累死朱棣的节奏吗?
朱棣当时都已经62岁了,怎么可能“皆亲临剐之”呢?
所以综上,说朱棣为泄愤,凌迟了三千宫女的朝鲜史料,明显就是扯蛋。
看看就行了,还能当真?
然而就是如此胡扯的记载,时至今日,依然有人深信不疑。不少人写文章时,依旧视之为朱棣残暴不仁的证据。
比如十几年前某“专家”写明史,就专门引用了这则记载,写的是添油加醋,好像自己就在现场一样,让人是哭笑不得。
(书名就不说了)
关于朱棣为何被骂。究其原因,我们不难猜测出结果:除了朱棣性格因素,也就是他确实比较爱杀人的因素外。关键原因,还在于朱棣造反,抢了侄子皇位这件事,不道德,被很多后人视为是朱棣的原罪。
让一些喜欢纠结“得国正与不正”的人,对朱棣喜欢不起来。
其实不只是朱棣。
中国历史上的君王(含追封的),只要但凡和篡位沾点边,不管当事人曾有多大功劳,死了多少年。他们死后,都会不同程度的被后世人指指点点,说三道四。
曹操就是典型代表。
还有隋文帝杨坚,开皇之治,混一南北,结束大分裂时代,大破突厥,开科举制,建立三省六部。这是何等功业。却又能如何?
总有人喜欢用“自古得天下之易未有如杨坚者?”、“普六茹坚”或“普六茹那罗延”来形容杨坚。说他是靠投靠鲜卑人,换了鲜卑族的姓,才成了鲜卑政权的权贵。是靠篡了年幼外孙的皇位才坐上皇位。
宋太祖赵匡胤,扫平江南,削平藩镇,结束五代十国乱世,开两宋三百年基业。这样的功业又能如何呢?
后人想起赵匡胤,第一印象还是说他欺孤儿寡母得天下,瞎搞导致中华文明开启了重文轻武的不堪历程。
唐太宗李世民,天日之姿,龙凤之表,起兵之后,仅用四年便扫清群雄。登基后,仅三年便攻灭突厥,此后更是连灭薛延陀、吐谷浑、高昌,打得四夷百族顺服,尊他为“天可汗”。奠定了盛唐之基。
然而这又如何呢?对李世民杀兄篡位一事始终心里有坎的人,提起李世民,总是盯着玄武门之变,盯着李世民抢兄弟女人,杀小侄子那几档子事不放。
还有朱元璋,开局一个碗,江山都是凭本事打下来的。后世却总有不喜欢他的人拿韩林儿被淹死一事,说他弑主篡位。
相比于以上几位,朱棣被骂,还奇怪吗?
纵然朱棣生平,五征漠北、七下西洋、海陆并进,以疾风迅雷之势,将东南亚纳入帝国势力范围,所经之处,令列国酋长都望风景从。然而他篡位一事,在很多人眼里就是不可饶恕的原罪。
这种原罪可不是靠几件功绩就能抹平的。
时至今日,在各种媒介影响下,大多数人想起朱棣来,第一印象仍然是说他造反,篡了侄子皇位。还有就是一言不合就诛杀了方孝孺十族的故事。
说实话,我一直就觉得朱棣劝降方孝孺,劝降失败后,又泄愤杀方孝孺十族的史料记载很有问题。
因为朱棣造反,打得旗号就是靖难,名义上是为了铲除皇帝身边的奸臣而造反。
谁是奸臣?是齐泰、黄子澄和方孝孺。
并且朱棣进入南京时,为了获得文武官员的拥戴,还专门强调:除了名单上的黄子澄、方孝孺、齐泰等人罪在不赦外,其它人只要投诚,均既往不咎。
等到朱棣确认建文帝死了(或失踪),造反成功了,他却不杀所谓的奸臣方孝孺了,而是极力劝降。他脑子到底在想啥?这明显说不通嘛。
所以,实际上根本就不存在“后世中国人很少骂身为篡位者的朱棣”的这一论调。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朱棣一直被后人指指点点,被说闲话,其黑资料也被后人整理成书籍,流传至今。
只不过现代人没有古人那么重的道德负担。
现在的人习惯以成败论英雄。朱允炆相比于朱棣,确实太失败了。且朱棣又颇有功绩。故而朱棣的名声才相比于以前,稍微好了点。
不过这种名声转好,也只是相对的。并不是绝对的。
只能说相比于司马昭、司马师之流,后人对朱棣的评价算好的。
相比于唐太宗李世民,朱棣依然属于被后人鄙视的对象。没办法,谁让朱棣的功绩不如李世民呢?
而相比于没污点的皇帝,朱棣简直就是反面批判案例。
这种现象,究其所以然,还是当代人的价值观变了。有些人容下别人的污点,能有选择性的膜拜。故而产生了一批对朱棣持正面印象的人。
而当今社会又有“信息漩涡”现象。
即APP会通过学习,慢慢摸清楚使用者喜欢看什么样的内容。
然后通过反复得推送,让持有类似观点的人聚合在一起,继而形成一个圈子。
在圈子内,大家观点类似,会形成一种好像大家都认同某种观点的虚假印象。
如果你觉得后世的中国人很少骂朱棣,那大概率,就是圈子影响了你的判断。
反之同理。不喜欢朱棣的人,也会形成一个圈子。系统时不时的推送批评朱棣的文章或其它载体,大家看得多了,就形成身边的人都在骂朱棣的印象。
总的来说。对于朱棣的评价,现在依然是有好有坏。没有一边倒的骂,但也没有一边倒的好评。差不多就是这么个情况。
其他网友回答
朱棣的皇位是不是篡位来的?当然是了。朱棣的行为是不是造反?当然是了!朱棣该不该挨骂,当然不该了!
朱棣皇帝的位子,是从自己的亲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手中夺来的,他的行为毫无疑问是篡权夺位、大逆不道,按照常理而言,是要遭受千古骂名的,可纵观明清以来的历史、典籍,骂朱棣的却几乎没有,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究竟是后人黑白不分、道德沦丧?还是朱棣功绩甚伟亡羊补牢,避免了后世骂名?如果我们从人性的角度来分析,可能会对这个问题认识得更透彻一些!
一、朱棣篡位不假,但他篡夺的是自家的皇位
历史上谋反篡位的乱臣贼子,无一例外都会被史家和老百姓骂得狗血喷头。这种采取非正常方式取得的皇位,得位不正,违反了伦理纲常和传承秩序,作为统治者是非常忌讳这样的事情的。
如果人人都有这样的念头,只怕要统治不稳、天下大乱,最终导致权力传承的乱象,所以在统治者的授意下,史书上对这种行为是大肆批判的。
但有意思的是,历史上批判得最狠的,往往是那些异姓篡位、臣子篡位的,而对于皇室宗亲、甚至是皇帝嫡亲的篡位行为,反而要宽容得多。
例如赵光义斧声烛影、例如李世民杀害兄弟、逼李渊退位等,绝大多数人对此并没有太大的抵触情绪,在经过短暂的动荡之后,会迅速承认其正统地位。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这些人篡位不假,天下原本就是他们“家”的,他们父子兄弟相争,争来争去这天下不还是他们家的吗?谁当皇帝对绝大多数老百姓和群臣来讲,有区别吗?
朱棣篡位的性质也是如此,这天下是他爹朱元璋打下来的,朱元璋的孙子当皇帝和儿子当皇帝,有什么区别?这个儿子当皇帝和那个儿子当皇帝,又有什么关系?这其中的利害关系一想便明了于心。
朱棣发起“靖难之役”,从人性的角度来看,许多人的态度就是:你们叔侄的事,我们不掺和,等你们分出胜负了再说。
而且,历史上诸多“惨剧”证明:参与到皇位之争的,历来没有好下场!冲在最前面的,无论输赢,下场都未必好,与其冲在前面,不如明哲保身,让子弹飞一会再说。
所以,朱棣所谓的“篡位”,从根本上来讲根本就是朱家自己的事情,什么伦理纲常都是假的,保住性命、荣华富贵才是真的,毕竟象方孝孺这样的“死硬分子”是少数。
二、朱棣的功绩淡化了他篡位的“非法性”
朱棣篡位,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都是大逆不道的,如果朱棣即位之后成为一个昏庸无道、倒行逆施、残忍好杀的皇帝,那么他的骂名肯定是少不了的。甚至会因为他“糟糕“的表现,把“篡位”这件事渲染放大,彻底把朱棣批臭、骂臭。
然而,朱棣偏偏是个英武有为的皇帝,他即位后,在军事上五次亲征蒙古、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设奴尔干都司、哈密卫,加强了对云南、贵州、西藏、南海和安南的统治;在政治上,他大力消藩,完成了侄儿的未竟之业,设置内阁、东厂,进一步巩固了统治;他疏浚大运河、营建紫禁城,对后世的经济、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朱棣命令郑和连续七次下西洋,加强了与东南亚的文化交流,为封建王朝打开了通往世界的窗口;建立市舶司、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为大明增加了财富税收。修《永乐大典》,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可以说,在朱棣统治下的大明,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历史上能够与朱棣比肩的皇帝亦为数不多,“永乐盛世”绝非虚名。
相比较而言,朱棣比侄儿朱允炆更适合当皇帝,他的眼光、心胸、魄力、才干都要强于自己的侄儿,“建文新政”和“永乐盛世”,哪个更值得称道,自在人心。
如果朱允炆继续当皇帝,很可能是个平平无奇、普普通通的皇帝,两相比较之下,干得更出色的朱棣,无疑更值得肯定。于朱允炆而言,朱棣是个篡位逆反的藩王,但从更长的历史尺度来看,朱棣却是个英明君主。
正因为朱棣出色的治理功绩,后人在评判朱棣的功过是非时,才会对他“篡位“这段黑历史有所宽容。这就好比同样篡位的李世民,因为其开创的“贞观之治”,赢得了身后盛名。
从人的心理来分析:朱老四干得不错啊,比他侄儿强多了,篡位这事,似乎不是坏事啊!
三、朱棣一朝对舆论的控制
对于篡位这件事,朱棣心里当然清楚这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他也怕民间的议论和非议,所以朱棣登上皇位之后,发出了非常明确的信号: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这信号是对谁发出的?当然是读书人了。在古代能够形成舆论传播的,只有读书人,以古代的讯息传递效率之慢、文盲率之高,普通老百姓对这些事根本连“接触”的机会都没有。所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其中的“民”,不如说是读书人。
古代的教育和舆论是由读书人垄断的,只要把读书人搞定就足够了,所以朱棣才会对死硬的方孝孺下手,诛其十族!这就是“杀鸡给猴看”!把天下读书人吓得战战兢兢,谁还敢说朱棣的不是?身家性命可比风骨重要得多了!谁也不是傻子。
朱棣当皇帝期间,把凡是反对他的读书人杀得干干净净,谁还敢把他篡位的这件事拿出来说道?是不是嫌命长了? 只要读书人不说,老百姓知道个啥?
对于反对自己的读书人,朱棣从来不会手下留情,而对于归顺自己的读书人,朱棣同样毫不吝啬,高官厚禄、荣华富贵收买人心,把读书人变成了自己的盟友、变成了利益共同体,大家都是一伙的,还有必要说老板的坏话吗?
再说了,朱棣之后所有的皇帝,都是他的直系后代,如果朱棣得位不正,那么他的后代的正统性、合法性都会受到怀疑,所以朱棣的后代同样对“靖难之役”这段黑历史“严防死守”“片纸不留”“不著文字”。
人们是关于遗忘的,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一百年,足以让人们忘记许多东西,历史的真相会慢慢掩盖在尘烟中,谁会去关心几十年前的旧事呢?就算去关心,又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到了清朝入主中原后,清政府为了证明其政权的合法性,就必须承认明朝的合法性,是属于“天命所归”“明终清继”,所以清朝对朱棣同样没有加以批判。
结语:从人性的角度来看,骂朱棣并不会得到任何好处,为什么还要骂呢?所谓文人风骨、坚贞不屈,永远只属于少数人,大多数人还为为稻粱谋、为富贵谋、为子孙谋的,何苦要跟自己过不去呢!
其他网友回答
不是有那么一句话,窃国者侯,窃钩者诛吗?
永乐大帝朱棣,是个谋权篡位者,这是对于朱元璋而言的,对建文帝而言的,在法统上确实是个窃国者!
但从家天下的角度,从血缘的角度,看起来似乎朱棣当皇帝也不过分,再从大历史的角度,永乐大帝,在延续朱元璋的政策,在天下治理、保疆、安民、拓土等方面,做的还是很优秀的!可以说是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历史对于这样优秀的人,除了褒扬还能做些什么呢?正好符合了那一句: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只是朱棣当皇帝的方式方法,给人留下了把柄,但对于这种大人物,可以说瑕不掩瑜!比起秦王李世民,杀兄宰弟,唐高祖李渊被迫退位,在手段上仁慈了太多太多!看一下唐太宗李世民,大唐盛世的开创者、奠基者,他的天下来之不易,按功劳来讲,李唐天下由李世民接手,可以说是顺理成章,但从家天下的角度,李世民就是个谋逆者!当然可以说是个被迫谋逆者!同时也是一个主动谋逆者!但天可汗的美誉,大唐雄风的代表是一直围绕在他头顶上的祥云!
燕王朱棣,其野心被姚广孝识破,并加以扶持扩大,加之朱允炆年轻欠稳,给了朱棣靖难的口实!实则是满足一己之私!
在古代信息不发达的时候,家天下的时代,朱允炆当皇帝、还是朱棣当皇帝,其实是老朱家自己的事情,老百姓并不关心!只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一直到今天都是!但皇帝身边的人就不一样,他们就是当时的既得利益者!是核心的受益者!
而且历史,是胜利者的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还是杨慎先生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写得好!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