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的贡献及评价(历史对于李鸿章的评价)

网友提问:

如何评价李鸿章的历史地位和贡献?或者说对其一生如何评价?

优质回答:

李鸿章作为晚清一代名臣,在清政府腐败无能军事羸弱的情况下,代表清政府与外国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有“卖国贼”之评价。但是究其一生,他在中国近代史上也有其正面有影响力的一面。

一、外交上:他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如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最终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战争处于不利情况时,曾主动用最小代价来达成和解等,都是他卫国有利的一面。尽管眼界所限他曾作出错误决策,如过于避战和重视海防而愿意牺牲整个新疆放弃疆防;1885年在完胜日本的情况下签订的《中日天津会议专条》,给予了日本可以派兵进入朝鲜的权利;与日本的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指挥失误导致军舰在威海卫被全歼;中法战争胜利后反而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等。虽然这些不利条约和做法受制于各种客观条件,但他依然要为这些事件的误国行为承担很重的责任。

二、军事上:李鸿章创建了淮军,镇压太平天国、捻军等农民起义。咸丰年间的太平天国破坏了江苏地区固有的资本经济萌芽。捻军为匪,重于劫掠破坏轻于民生建设。纵观近代史,统一的国家才能生存,军事政治力量复杂的陷入内乱的国家大都成为列强介入的殖民地,尽管镇压农民起义过程中杀戮太多,但是站在当时的角度上也维护了清政府的内部统治和政权的统一,避免了更早被列强瓜分的悲惨下场。

三、实务上:洋务大臣是李鸿章最重要的职位,李鸿章在位期间兴办和推动了洋务运动,向朝廷上奏挖掘煤矿、请开铁路、建设海军,推动着已经没落的帝国艰难向前。从同治年间至光绪末年,长达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为中国带来了世界先进的科技、军事和民生建设,这一点李鸿章功不可没。尽管最终洋务运动失败了,但是这场失败的改革让更多的学子、国民眼界大开,同时也成为中国近代经济、军事的基石。当然在改革期间,李鸿章并未注重改变百姓劳作方式,在维护了国家利益的同时,损害了百姓的利益。洋务运动改变了国家现状,却让百姓无力生存,以致为后来清政府内忧外患,阶级矛盾加深土崩瓦解而埋下伏笔。

李鸿章的功劳和过错大都是时局所致,纵观李鸿章一生,于时局功勋卓著,于百姓亦有过错。但他一生忍辱负重,鞠躬尽瘁,奈何时遇不济无力回天,但不失为晚清一代中兴名臣。

其他网友回答

李鸿章为晚清权臣,在满汉中享有极高的地位,被慈禧太后视为左膀右臂,列强普遍称其为“东方俾斯麦”,日本伊藤博文也自称为李的学生。李鸿章一生仕途亨通,无论是剿捻打击作乱者,还是抗击侵略,或是自强维护统治,都有极高的功绩。李鸿章在晚清军政外交领域享有崇高的话语权,开展洋务更是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但以阶级观分析,李仍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他一切努力的中心只是维护封建统治,至于后世称其为卖国贼,则实在是不应背负的骂名,历史应该给予李鸿章以正确看待。李鸿章这样的人物,我们首先予以尊重,不轻易评价,不大言诋毁,一个毁誉参半的人,他的“罪名”有多大,他的功劳就有多大!

其他网友回答

李鸿章(1823年~1901年),字渐甫,号少荃,安徽合肥人。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他早年以翰林院编修身份回乡组织团练,对抗太平军。后入曾国藩幕府,受命在安徽组建淮军,并赴上海开辟东线战场。旋署江苏巡抚,攻占苏、常。太平天国失败后,他任两江总督,解体曾国藩镇压了捻军。1870年,任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常驻天津,主持对外交涉,成为办理“洋务”的领导人物。

在十九世纪下半期,李鸿章堪称是当时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引领风骚的佼佼者。他插足事务之多,涉及面之广,在同僚中罕有其匹。在政治上,他官居一品,先后任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一度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1896年~1898年),提出了“外需和戎,内需变法”的治国理念,以图适应“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经济方面,他热衷创办近代企业,晚清早期举办的四大军工企业中,他独占其三(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天津机器局)。

以后又扩展到民用工业领域,开办了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漠河金矿、天津电报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并力倡修建铁路 ;在文教方面,他重视“储才”,建议设“洋学局”,赞赏西方的教育制度,并建立了水师学堂、武备学堂、电报学堂和医学堂;在军事方面,他是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开拓者之一,曾先后创建了淮军和北洋海军两支近代化的武装部队;在外交方面,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起,他代表清政府经办了一系列的对外交涉,几乎“无约不予”,绝大部分对华条约差不多都由他出面签订,以至在外国人眼中,李鸿章就是清政府的化身。

梁启超的评价相对来说是比较客观的。他对李鸿章的总体评价是:“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他没有囿于政见和成见,而发出了“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的感叹!

时势造就英雄,英雄也造就时势。像李鸿章这样一个人,我不能说他不是英雄。然而,他只是时势所造就的英雄,却不是造就时势的英雄。时势所造就的英雄,都是寻常英雄。天下这么大,历史这么久,什么时候没有时势呢?所以读一部二十四史,像李鸿章这样的英雄,简直可以说是车载斗量。但是那些能造就时势的英雄,千年也难得一遇。这就是中国历史之所以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终不能大放异彩、震撼世界的原因。

历史学家评论霍光,惋惜他“不学无术”。我认为李鸿章之所以不能被称作非常之英雄,也是因为这四个字。李鸿章不了解国民的原理,不知晓世界发展的趋势,不知道政治的本原,处在十九世纪这个竞争进化的时代里,却希望用小修小补的方法来挽救国家、谋求发展,苟且偷安。

却不扩充国民的实力,将中国发展成世界上远近闻名的富强国家,而只是学习西方的一点皮毛,不求了解西方强大的根源,就自满自足起来,凭借着一点小聪明,想要和世界上的著名大政治家相抗衡,出让大的利益,却去争夺一些蝇头小利。如果不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怎能弥补得了这些问题呢?李鸿章晚年的种种失败,都是这个原因。

尽管这样,也不必过分责难于他,他毕竟不是个能造就时势的英雄。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难免被这个社会数千年所形成的思想、习俗、观念所羁绊,而不能自拔。无论是他同时代的人还是他的前人,没有一个能造时势的英雄可以引导他、辅佐他,同时代、同环境的人物已经是这个样子,停留在那个水平上,自然不能把责任都归在李鸿章头上。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