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边落木萧萧下是杜甫的什么(无边落木萧萧下)

网友提问:

杜甫为什么说“无边落木萧萧下”,而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

优质回答:

“无边落木萧萧下”,是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杜甫,在他的《登高》诗中所描写的一幅深秋落木图。大家都知道这首《登高》诗被誉为“七律之冠”,是五十六岁的杜甫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的诗作,它不仅写尽了大自然中的秋景之美,也道尽了诗人自己的飘零之苦,所以被誉为“七律之冠”。

“无边落木萧萧下”,是指在秋冬交替时节,树上的枯叶已经落得差不多了,就剩下一些叶柄还在树枝上留恋着母体的温暖,久久不愿离去。可是,天气忽然起了变化,呼号的北风,在一夜之间毫不留情的把他们硬生生的从树枝上“揪”了下来,而这一幕,就被去登夔州白帝城外高台的杜甫看到了,于是,吟出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千古绝句。

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诗中的“落木”绝对不是我们日常所说的“落叶”,而是指树叶连接着树枝的叶柄(见图3)。而“落木”和“落叶”的关系,可以说是兄弟姐妹关系,因为,对于落叶乔木类的树木来说,“叶柄”和“叶”,都是需要作出自我牺牲,来成全自己的母体能够安全度过冬天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属于兄弟姐妹关系。但是,如果从“叶柄”是连接“树叶”与“树枝”的介质,他们又似乎不完全是兄弟姐妹关系了。

但是,对于树木来说,他们就是一家人,谁也离不开谁。假如没有“叶柄”,许多种属的树木的“叶”就没有办法和树枝连接在一起,此时,“叶”就没有办法从树木上吸收养分,茁壮生长。同样,假如没有“叶柄”,许多树木没有树叶,就没有办法依靠“叶”的光合作用,把树木所需要的养分转化为有效的成分供给树木生长。所以说,他们是无法分割的一家人。

这首诗可以说是杜甫把白帝城外的秋景给写绝了,也把诗人穷困潦倒的晚年写绝了。鉴于大家喜欢阅读短小经典的文章,卓姥姥今日在此只把杜甫的原作用【图片】方式介绍给大家,同时,与大家分享我的【译文】供大家参考。关于这首诗的详尽【赏析】,过几天再与大家一起分享。

《登高·原文》 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译文】高耸入云的山上,风在呼呼的吼,猿在哀哀的叫,清澈的江水倒映着小洲,成群的白沙鸥盘旋而飞。漫山遍野的树木在风中摇曳,无数秋木萧萧飘落,无边无际的江水,滚滚而来,日日夜夜奔流不息。万里河山美如画,唯独我从春漂到秋哪里是我家?今日我虽年老体衰、疾病缠身,却想独自上高台。一生颠簸流离,历尽千辛万苦,双鬓长满了白发,而今实在是穷困潦倒,连浇愁的劣酒也喝不起了。

【图解】风急天高猿啸哀

【图解】渚清沙白鸟飞回

【图解】无边落木萧萧下

【图解】不尽长江滚滚来

【图解】万里悲秋常作客

【图解】百年多病独登台

【图解】艰难苦恨繁霜鬓

【图解】潦倒新停浊酒杯

其他网友回答

题主好,你的问题很有价值,也比较复杂,这涉及到诗歌意象和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

“落木”是由“木叶”一词发展演变过来的,两者都属于“落叶”这一意象,但和落叶又有着细微的差别,诗句的高妙往往就在这种细微的差别中。搞清楚“落叶”、“木叶”、“落木”之间的细微差别,也就清楚了杜甫为何会用“落木”一词,同时也有助于培养我们对诗歌更精细的感觉。

“落叶”在诗歌中也是常见的意象,它同时也是生活中平常的语言,作为诗歌意象,落叶不过是一个很平常的形象,只是一个客观的描写,至多使诗歌语言更具有口语化罢了。“一叶落知天下秋”,写秋天的景致常会涉及到“落叶”这一意象。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秋风词》李白)

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落叶》唐代 孔绍安)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灞上秋居》唐代 马戴),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北青萝》李商隐。)

……

“木叶”一词最早出现在屈原的《九歌 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木叶”写出了一个疏朗清旷的清秋季节,迢远深情美丽的女神湘夫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飘然而至。落叶就太平淡无奇了,无论如何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木叶”本身就暗示着树叶的干枯,包含着落叶的意思,但比落叶更多了一层主观的感情。

屈原之后,以“木叶”入诗的诗人比比皆是: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

“幽人寂不寐,木叶纷纷落。”(韦应物诗句)

“江皋木叶下,应想故城秋。”(王勃诗句)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

屈原创造了“木叶”一词,丰富了诗歌的意象,杜甫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意象,由此生发出了“落木”一词。其实,早在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就有“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用到“落木”的句子,只是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有名,影响更大,而文学的形象,诗歌的意象就是有赖于这种影响才建立起来的。

“落木”一词,包含着落叶,“木”给我们暗示出来的是光秃秃的树干和飘落着的干枯树叶。清秋的萧疏、旷远就这样给传达出来了,这不是“落叶”所能表达出来的意蕴。“落”很有动感,更和况是无边无际的枯叶在清秋的风中飘落,那种千山空阔的壮观极具震撼,杜甫内心的激越之情被抒发的淋漓尽致,这和后四句写现实的艰涩、悲苦形成很大的落差,这首诗也因此充满了张力,杜甫的沉郁顿挫就是这样产生的。

林庚《唐诗综论》中有“说木叶”一文,对这个问题很有帮助,可作为参考。

其他网友回答

杜甫为什么说”无边落木萧萧下”,而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

(原创)一、创作背景

这句诗出自杜甫巜登高》,从诗的题日就可以看出是杜甫为重阳豋高感怀的作品。

那是在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杜甫原来在成都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过着一生以来较为安定的生活,谁知严武因病辞世。于是结束了五年多点的草堂生活,只好乘舟南下,到达夔州。

这时他的生活同样困苦,特别是身体状况十分地差。这天,他豋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极目远眺,百感交集。眼前的景物激起他心中的悲哀,萧瑟的秋江景色,触动了他漂零身世的感慨,想到自己年老疾病的孤愁,于是写下了这首号称”七律之冠”的《登高》。

二、原诗、词语赏析、试译

全诗如下: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迥。

无也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滾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豋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词语赏析:

“猿啸哀”,巫峡当年多猿,其叫声凄厉,所以作者谓之猿啸哀。

“渚”,水中的小洲、小岛。

“迥”,迥旋。

“落木”,落叶。

“萧萧”,象声词,发出的声音。

“艰难”,诗中描写的当时贫病交加状况。

“苦恨”,十分恨、极恨。

”繁霜鬓”,很多白发。

“潦倒”,衰颓、失意之意。

“新停”,因病而刚刚从新停止。

译如下:

这风急天高的天气里,

传来猿猱凄凉地叫声,

小洲边那清澈的水中,

无数的群鸟飞翔盘旋。

树上无穷无尽的落叶,

不断地纷纷飘落下来,

永远流不尽的长江水,

滚滚汹涌地奔流下来。

我远离故乡孤独漂泊,

面对萧瑟的悲凉秋色,

疾病缠身的沧凉暮年,

独自登上这高高高台。

道不尽的遗憾和苦恨,

使我的鬓发日益斑白,

穷困潦倒而大病初愈,

停了饮酒就更加伤怀。

三、全诗赏析:

这首诗前四句描写的是自然景物,后四句是作者抒发此时此地的感情,真是景情交融。在创作艺术上首联重点在于眼前:”急风”、”高天”、“猿啸”、“渚清”、“沙白”、“鸟飞”,是实景实写。而摆在读者面前的则是一幅完整的工笔画。

第二联渲染的是浓浓的秋天气息。落叶纷纷飘下,长江水滚滚奔涌而来,也是秋天的实景实写。虽是实景,但这种手法给读者留下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是会意笔法,是乎不能言传之意。

第三联表达出作者的感情:“万里悲秋”、“百年多病”常常伴随着作者,描写出作者年已老而又疾病缠身的悲凉窘迫状况。

最后一联从白发一日一日增多,为了身体能康复,而“新停浊酒”,如果还能饮酒,倒是可以浇一浇心中的忧愁,可是因病不能饮酒浇愁,所以更加忧愁。

尾联就将全诗因观秋景而抒发心中的情感,归纳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所在。

这首《七律》稍微留意就可以看出在艺术手法上,八句都成对。也就是说句句皆律,这在律诗中也是很少见的。据古人评论是作者《七律》诗中的压卷之作。

至于题主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用“落木”而不用“落叶”,我的回答是尽管诗中的“落木”,实指“落叶”。根据作者创作这首诗时,心情十分悲凉,自然是十分沉重。我想如果用“落叶”,会使人联想到树叶茂盛而与秋天景色大相径庭。而用“落木”则给人一种秋天的萧条景象,而且更符合作者此时此地的沉重心情。并且这种文字驾驭手法在古诗词中并不罕见。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