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无意中的伤害

有一个教学案例《我是你的好朋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个案例说的是赵老师执教公开课“确定位置”一课时,引领孩子们从自己所坐的位置谈起,让他们经历“数对”产生的过程,然后用“数对”在表格中标出自己最要好的朋友。孩子们非常开心,积极参与,课堂渐渐进入高潮。这时,赵老师注意到在整个活动中,坐在教室最边上的一个男同学低着头,一动没动,好像有什么心事。赵老师悄悄地朝这个孩子走去,抚摸着他的头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啊?”
孩子慢慢地站起身来,低声答道“王军。”
“告诉老师,有什么心事吗?”
“没有啊!”他作出若无其事的样子。
“那刚才的活动你怎么不积极参加呢?”
“我……我……没有好朋友。”他红着脸低下了头。
课堂气氛一下子降到了“冰点”,孩子们都不约而同地张大眼睛望着赵老师。
情急之下,赵老师突然问出了这么一句:“同学们,谁的好朋友是王军啊?”
这时,最后面一个高个子男同学站了起来,说道:“老师,我的好朋友是王军。你看,我早已在表格中标出了他的位置。”说着,他高高举起了自己的那张表格。“王军虽然平时不爱说话,但我却一直把他当成自己最要好的朋友,因为……”
王军抬起了头,冲着这位高个子同学不好意思地露出了微笑。
看了赵老师的教学案例,笔者心里五味杂陈。坦率地说,我不赞赏赵老师在本课例中表现出来的教学机智,他走的是一步“险棋”。
虽说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特别强调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但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在课堂上解决学生存在的个别问题。要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更重要的方式恐怕是师与生在课下的个别交流,在大庭广众面前,解决涉及学生隐私或者容易伤害学生自尊的问题,不是明智的选择。
曾经看过一个新课改教学案例,有位名师在公开课上遇到一位学生读错字音,教师让学生站在那里,循循善诱,反复纠正,直到该生将字音读准。这个细节引来一片叫好之声,大家普遍认为名师从小处着手,面带微笑,不厌其烦地纠正学生的错误,体现了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值得学习。但笔者却认为面对全班学生,让这位读错字音的学生跟着老师反复吟诵,并没有顾及该生的尊严,也浪费了其他学生的宝贵时间,并不值得提倡。
再回到赵老师这个课例,面对王军同学的尴尬,我觉得静悄悄的处理,如讲完课后单独轻声询问、温馨安慰更适合一些。把王军同学的问题暴露给全体同学,弄不好会让王军同学感觉在同学面前“失了面子”,会伤害他的自尊。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在遭遇类似的课堂情境时,还是不要立即介入为好!要知道,有时候,教师的无意之举,好心言行,对学生也会是一种伤害。为人师者,不可不慎!
(发表于《现代教育报》2011年3月21日)
作者:马玉顺,山东省临朐县第一中学正高级教师。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