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古人喜欢把东西装在袖中,走路的时候双臂垂落,东西为何掉不出来?
优质回答:
我国古人的服装没有什么口袋,但也不是所有东西都放在袖子里的,有时候塞进腰带或挂一个荷包,也可能放在胸口的衣襟里,还有时背包裹出行。要是王公贵族的话,就直接让下人拿回去好了,何必自己受累。把东西放进袖子的这种情况多半是发生在像上朝这样重要的场合,毕竟都是有身份地位的人,直接伸手到怀里掏东西还是不太雅观啊,而且这样做的条件是衣服有大袖子,因为古人也穿窄袖的衣服。
汉服中有一种琵琶袖,多见于明制汉服。琵琶袖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的袖口很小,跟手腕大小相似,所以是可以放一些东西的。
其他的衣服则有个非常显著的特点——袖子大,所以有“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这样的说法。古人中基本只有文人贵族才会穿这种大袖的衣服,普通的下层群众因为劳动的缘故,通常会穿短袖或者把袖子勒起来。而一般咱们看到的古人穿的宽袍大袖,是在袖子里面缝有跟袖口开口方向相反的口袋,口袋呈收口的梯形状,可以放一些银两、书信等东西,比较方便。还由此出现一些名词,比如“袖珍”原意指的就是衣袖里藏的小件奇珍宝物,“两袖清风”说的是袖子里没有装钱,所以很清贫。古人的衣服也能装大物件,如“窃符救赵”中,信陵君夺兵权杀晋鄙时用的就是“朱亥袖四十斤铁猪”。而且这些口袋多在手肘后,而非袖口处,这样是为了避免抬起手臂时东西掉出来。东晋葛洪的医书《肘后备急方》中的“肘后”就是说这书能放在肘后的口袋里随身携带。不过清朝入关后,便改掉了这种“中华衣冠”。
其他网友回答
很简单啊,因为这袖子里面大有乾坤。
在不少影视剧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幕场景,就是一个人从宽大的袖子里摸索之后,犹如变魔术一样,掏出来几锭银子,或者是其他一些东西。
这个时候,大部分人就会产生一种疑问,古人所穿衣服的袖子如此宽大,在里面装东西,难道就不怕走路时掉出来吗?
实际上,古人装在袖子里的小东小西,平常走路的时候,还真不会掉出来。
要弄清楚这其中是怎么回事,我们还得从汉服的整体设计开始说起。
汉服,又称汉衣冠,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从黄帝尧舜禹时期的“垂衣裳而治”开始,到明末清初这上千年的时间里,汉族人都在穿着这种象征华夏礼仪的服装。
除了历史悠久之外,汉服还有一个有别于其他服饰的特点,那就是没有口袋。
如果不信,可以随意看一看某一个朝代的汉服,不管是秦汉,还是隋唐,乃至宋明,这些朝代的汉服无一例外的,全都没有在衣服外面设计口袋。
不仅没有口袋,并且,汉服另外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袖子十分宽大,大到什么程度呢?一些寻常的手中小动作,外人往往看不见手,只看见袖子在左右摆动。
但也因为汉服的宽大袖子,让其整体看起来十分的大气,为此,汉服还有“大袖”、“广袖”这样的别称。
“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后汉书》
不过,这宽大的袖子虽说让汉服看起来相当大气,却由于没有设计口袋,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古人们平常难道出门不装东西吗?如果装,那么装在哪里?
这个时候,我们就不得不佩服一下古人的智慧了,他们不仅在汉服上设计了装东西的地方,并且还不止一处。
首先,第一个能装东西的地方,就是胸口处。
这个胸口处,是指衣服的交领与腰带相结合的地方,古代汉服的着装要求,是要将上衣掖在中裤或者下裳里,类似于我们现代要将衬衫扎在裤腰带里面一样,而掖过之后,腰带就和衣服的交领,自然形成了一个三角形。
这个三角形,就是胸前的一个口袋。
并且,古人在穿衣服是,一般都是交领右衽(即右侧的衣服压于左侧之下),因此,人要是从外面拿取东西的话,也比较方便。
只要这个东西不是太大、太长,那么一般都会放在这里面,所谓的“怀揣”一词,就是来源于此。
而除了能在胸前的怀里放东西之外,还有一个地方,那就是袖子里。
从袖子里掏东西,不仅我们在影视剧中会经常看到,包括在一些古典小说里,也会有这样一幕场景出现。
比如,在著名小说《金瓶梅》第四回,西门庆为了打点王婆,让她多为自己出力,就从袖中“取出了一锭十两银子来”。
还有在第十五回,西门庆同样也是从袖子里掏出两三两银子,递给了家中的老妈子。
除了从袖子里掏银子之外,西门庆还会掏出一些其他东西,比如在第五十七回,他就从袖子里拿出了“一包香茶桂花饼儿”,交给了爱月儿。
由此可见,在袖子里装东西,是古人经常干的一件事,相比于从怀中拿,袖子里不仅能放的东西多,并且隐蔽性还比较好。
最重要的,从袖子里掏东西,要比从怀里掏动作上好看得多。
如若不信,把西门庆从袖子掏东西的动作全部换成从怀里掏,那画面,瞬间从一个公子哥形象,变成了田间老农的派头。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拿银子也好,还是拿其他什么物件也罢,这些东西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体积较小。
要么是几两银子,要么是一两张文书,再或者就是一些小物件,从没有听说或者看到古人从袖子里,掏出几百两银子或者其他什么大物件的。
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这袖子里的设计,决定了放不进去太大的东西。
汉服宽衣大袖的设计,是其灵动大气的原因,但在宽大袖子的里面,还有一层内衬,而在内衬上,则缝有一个口袋,这就是古人往袖子里装东西的机关所在。
虽说有口袋,但古人们如果走路,或者是整理衣冠时,东西会不会掉出来呢?
放心,古人早就考虑到了这个问题,为了防止东西不小心掉出来,古人在设计这个口袋时,会把这个口袋的袋口斜着朝上方设计,并且,在缝制的时候只固定袋子口,而袋底则不固定。
这样一来,即表示袋子里装有东西,无论手臂胳膊怎样摆动,这个口袋都会因为其中东西的重量而自然下垂,而口袋下垂后,里面的东西也就不会掉出来了。
简简单单的一个设计,却在古人的生活里非常实用,而所谓袖里乾坤,就是这么一个意思。
这个袖子里的口袋,在古代被称作“袖袋”,其主要作用,就是放一些小东西,比如散碎的银子等,包括在整个《金瓶梅》里,西门庆从袖子里掏出来的银子,最多的一次也就是十两而已。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假如放的东西太多,比如几十上百两银子,且不说会不会掉出来,单是这些银子的重量,就会把那个袖带给坠掉。
因此,我们就会看到,西门庆也就是从袖子里掏出点银子,再或者就是像手帕、牙签、字条等小物件而已。
不仅古代的男性喜欢在袖子里放东西,女性同样如此,比如在《金瓶梅》第十二回,桂姐在得到潘金莲的一撮头发后,因为需要做蛊镇潘金莲,就十分细心的将其“收入袖中”。
由此可见,袖子里放东西,是古人都习惯的一个动作,并且,由于袖子里的口袋空间有限,也只会放一些小物件,而因为袖带的特殊设计,保证了里面的东西不会因为手臂的摆动掉出来,因此,古人才会放心的把一些贴身的物件放在里面。
那么,如果古人出门,需要带更多的银两该怎么办呢?
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钱包”,一种是“直袋”。
先说钱包,古代的钱包与现代可不一样,并且,名字也不叫钱包,而是叫做十分雅致的“茄袋”或者是“顺袋”。
之所以叫做茄袋,是因为这个袋子的设计,是下面大上面小,就如同一个茄子一样,因此才会得以此名。
那么,这个茄袋是挂在哪里呢?难不成古人揣在手中吗?其实并不是,茄袋是用一根袋子连接,系在腰带之上的。
并且,为了美观,茄袋一般都在长袍子的里面盖着,从外面根本看不见。
而这个茄袋,所装的银子,就比袖袋稍微多了那么一点,如果想装的更多,就要用到’直袋“了。
所谓直袋,其实就是一个用布缝制的大口袋,在古代也称其为“书袋”,其大小不一,根据个人的需要来缝制大小,是古人出门旅行办事的重要工具。
当然,用布袋装银子,总归不是特别好看,古人们有时候办一些重要的事情,为了以示尊重,就会将银子放在一种特制的匣子里。
这种匣子,称之为“拜匣”,拜匣一般是用红木制作而成,表面上漆,并雕刻有各类图案,看上去非常高端。
像在《金瓶梅》第一回里,花子虚听闻西门庆家要举行宴会,就派下人送来银子,表示自己也要参加,而装银子的,就是拜匣。
“只见一个才留头的小厮,手里拿着个描金的拜匣,走将进来。”—《金瓶梅》
虽说花子虚在拜匣里装的银子不多,但就是因为放在了拜匣里,所以看上起十分的有派头,正所谓人靠衣装马靠鞍,同样物品也是如此,把银子放在拜匣里,不由自主的就会让人感觉不一样。
除了这种木质的拜匣之外,还有用牛皮制作的牛皮匣,将生牛皮放在木模上,用皮条线加以缝制,等牛皮干硬之后,取出模型,再对牛皮进行多次上漆鞣制,最后就制作成了一个轻便防雨的牛皮匣子。
明朝时,官员们装文书时用的最多的,就是牛皮匣,而之所以应用广泛,是因为牛皮匣防水性很好,即便是遇到水,里面的文书也不会损毁。
并且,在明代为军队发军饷时,用来运送军饷的,也是大号的牛皮匣。
不管是袖带,还是茄袋,包括拜匣以及牛皮匣,这些都是古人们装贵重物品的容器之一,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都是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人才能使用的。像普通的老百姓,根本用不上这个。
为什么呢?首先,作为古代社会底层的百姓,平日里干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想方设法讨生活,比如种地,比如打工。
而不管是打工还是种地,既然是从事体力劳动,那么首先就要在穿着上利落。
宽衣大袖自然是不可能的,从来没有一个古代的老百姓会在干活的时候穿这个,一般都是那种窄衣窄裤居多。
这种服装的好处,就是方便,不管做什么动作,都不至于拖泥带水,所谓”短打“,就是指这种衣服。
而这种衣服,袖口处设计的很窄,别说掏东西,就连手都不容易伸进去,之所以设计成这样,是因为普通百姓根本就不太需要从袖子里拿东西。
也就是说,在古代,从袖子里拿东西的,要么是念书人,要么是有钱有势的,反正小老百姓是不会没事穿个宽衣大袖的服装四处转悠的。
综上,古人把东西放在袖子中不掉出来的原因,是因为袖子里设计的有袖袋,而袖袋因为是斜着朝上缝制的,并且还是固定口部而不固定底部,因此,只要装东西就会随重量下垂,这样一来,手臂再怎么摆动,东西也不会掉出来。
其他网友回答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有一个词叫“两袖清风”,形容为人清廉。
清廉和袖子有几毛钱关系呢?还真是有关系。
经常看影视剧我们就知道,古人会时不时从宽大的袖子里掏出各种东西。如果一个人的袖子轻飘飘的,风一吹,宽大的袖子就飘飘然,说明里面肯定是没有什么贵重金属啦。
所以“两袖清风”这个形容人廉洁的词还是很形象的。
古人的袖子是不小的,如上,是汉代的冕服,袖子超级大。
这样大的袖子,干起活来时很不方便的,所以这些衣服也就是不用干体力活的“肉食者”所穿的。真正的劳动人民,穿着都是挺干练的。
这样大的袖子,就衍生出一个作用——在袖子里面放点东西。
那袖子这么宽大,会不会掉出来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直到袖子里放东西的门道了。
原来人们会在宽大的衣袖内专门做一个放东西的口袋,这个口袋因为开口是和袖口方向相反,并且呈下宽上窄的梯形,所以就可以安心放点铜钱、碎银子或者扇子之类的物品,不用担心掉出来了。
除了这个袖袋可以放点小东西,古人还会做小荷包,也是很精致的。
如果是大宗的金属货币,放衣袖的袋子里就有点不方便了,就会有专门挂在腰上的袋子,所以也叫“盘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