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为什么穿山甲只吃掉洞里一半的蚂蚁?
优质回答:
穿山甲的舌头只有0.5厘米宽,长达40多厘米,这舌头是为捕食白蚁而生)
白蚁是世界上五大害虫之一,危害多种树木、房屋建筑、水库堤坝,严重影响人类的生活、生产安全和居住环境,白蚁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几十亿元。
穿山甲是白蚁的天敌,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控制白蚁种群和数量,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有很极其重要的作用。近些年,一些不法分子在利益的驱使下偷偷杀害野生的穿山甲,现在国内中华穿山甲数量锐减,已经到濒临灭绝的边缘。
一只成年中华穿山甲一次可以吃掉400克白蚁,一年可以消灭7,00万只白蚁,穿山甲是名副其实的护林小能手。为什么穿山甲在挖开白蚁洞以后只吃掉其中一半的白蚁呢,下面来探讨这个有趣的故事。
1.聪明的穿山甲懂得资源合理利用。
穿山甲活动的范围在5~6公里以内不会走太远,除非在发情期,雄性的穿山甲会长途奔波寻找配偶。
穿山甲在找到新的白蚁巢穴以后,会在附近挖洞居住。这样为了方便进食,但是穿山甲很聪明,这窝白蚁它只吃掉一半的数量,然后就不吃了。
留下一半白蚁,让白蚁继续繁殖,然后穿山甲再去寻找下一窝白蚁。如此往返的于领地内每个白蚁巢穴之间 ,穿山甲的这种做法就像割韭菜。
穿山甲把领地内的白蚁每窝吃一半留一半,每一窝白蚁控制在一定数量,既维持了领地内的自然平衡,也保证了自己的食物供应。穿山甲的这种做法可谓两全其美。
2.穿山甲的食量有限。
成年中华穿山甲体重2~7千克,昼伏夜出,一直成年中华穿山甲每次可以捕食白蚁300~500克,捕食重量和体型大小有关系。
一窝白蚁数量有几百万只,大的白蚁巢穴甚至有上亿只白蚁。穿山甲性格孤僻,昼伏夜出单独行动,穿山甲食量有限,每次只能吃掉几百克白蚁,面对庞大的白蚁群,即使穿山甲想把整窝白蚁吃完,但是胃的容量有限。
穿山甲在地球上存活进化8,000万年,穿山甲是进化非常成功的一个物种,在进化的过程中,穿山甲懂得循环利用,穿山甲从来不会在一窝白蚁旁边把一窝白蚁吃完,吃到一半它会去寻找下一窝白蚁。
总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白蚁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昆虫之一,全球已知白蚁品种有3000多种,白蚁虽然个头很小,但是白蚁的破坏力惊人,被认为是危害最大的害虫之一。
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白蚁也不能说一无益处,2015~2016年初,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婆罗洲发生了一场极端干旱天气。
造成大片森林沼泽缺水退化干旱,并引发旱季森林大火,这场大火导致婆罗州几百万公顷森林在这场大火中被烧毁。
大火过后,科学家们惊奇的发现,还有一些森林并没有受到干旱的影响,树木还是郁郁葱葱,科学家们走进林间才发现原来这些没有干旱的森林当中白蚁窝数量特别多。
白蚁在地下挖的巢穴四通八达最深的白蚁穴深达地下几十米,白蚁穴平均深度一米多。白蚁在地下挖的巢穴四通八达,雨季雨水顺着白蚁的巢穴渗入地下,而且白蚁天生就喜欢生活在潮湿阴暗的环境下,有白蚁生活的地方,可以很好的储存地下水。
非洲的原住居民很早就知道白蚁排出的粪便和挖出的土壤比一般土壤更肥沃,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白蚁挖出的土壤里面含有白蚁的粪便,含有非常的有机肥,有利于森林中草木植被的生长,地面生长茂盛的草木可以有效保护水土流失。
白蚁主要以木质纤维为食,白蚁能通过分解森林地面的落叶和木头杂草等有机物、混合与维护土壤养分,调节土壤透气性和湿度,白蚁种群是已知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策划者,这也是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平衡的关键。
穿山甲是唯一身体覆盖有甲片的哺乳动物,因为一场新冠病毒把穿山甲推上了风口浪尖,以前在南方一些省份穿山甲数量非常多。
现在我们国家,据听说野外种群数量只有10多只,保护野生穿山甲,维护森林生态平衡,这个任务任重而道远。
结束语:
穿山甲目前可以人工养殖,但是目前还没有突破人工繁殖这个难题,现在国家已经把穿山甲列为二级保护动物,希望国家在这方面能出台政策,保护野生穿山甲种群数量,让这一物种种群数量逐步恢复壮大。
根据现在科学研究穿山甲的鳞片并没有什么药用价值,穿山甲的鳞片,各种物质成分和人的指甲差不多,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应该保护穿山甲这一古老物种兔受灭绝的危险。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维护森林生态平衡,维持食物链可循环,这是全人类都要做的,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关爱地球,关爱环境从你我做起!
其他网友回答
为什么穿山甲只吃掉洞里一半的蚂蚁?
穿山甲目前全球仅有8个种类,主要食物是白蚁,另外也吃一些蚂蚁、蜜蜂以及部分昆虫的幼虫。而白蚁的主要食物来源是木质纤维,对于森林的破坏力巨大,所以穿山甲在吃掉白蚁的同时,也其实在间接地保护森林。穿山甲在捕食白蚁的过程中,有一个习惯,那就是不会“连窝端”,而是吃一半留一半,这是怎么回事呢?
穿山甲的习性
不同的穿山甲种类,其分布区域、体型大小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比如大穿山甲、南非穿山甲、树穿山甲、长尾穿山甲分布在非洲,其余四种分布在亚洲,我国只有一种,即中华穿山甲,体型相对较小,只有5公斤。这8种全部列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4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中华穿山甲被我国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穿山甲的栖息地,多数集中在草丛、灌木丛等比较潮湿的地带,喜独居,只有在繁殖期内才成双成对地出现。习惯于在白蚁巢穴附近挖洞而居,昼伏夜出。性情比较机警,遇到其它动物骚扰或者遇到危险时,会蜷缩起来,用覆盖全身的鳞甲包裹住身体,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即使是狮子等大型猛兽,很多时候对穿山甲也望而兴叹。
虽然不同种类穿山甲体型大小有差异,但是它们的食物来源却出奇的一致,那就是钟情于白蚁。一只穿山甲,一天可以进食数百甚至上千只白蚁。
穿山甲的进食技巧
穿山甲虽然是肉食动物,但是它的食谱非常单一,绝大多数情况下只吃白蚁,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它的嘴巴里没有牙齿,吻部也较小且尖,不能撕咬和咀嚼。
在它的身体里,“藏有”一条非常长的舌头,可以占到总身长的一半,不过这根舌头并不与舌骨相连,可以直接伸进胸腔直达胃部,活动非常自如。此外,穿山甲的舌头上面分泌有带腥味的黏液,而白蚁就喜欢这个味道。
穿山甲的视觉退化很严重,几乎看不清周围的情况,但是,它的嗅觉异常发达,能够在草丛或者灌木丛的土壤中,很轻松地找到蚁穴,然后刨开一个小洞口,把舌头伸进去,不用费劲,等一会上面就会爬满白蚁,然后一收缩,毫不费劲就会直接送入胃里。
为什么只吃掉一半的白蚁?
在进食过程中,穿山甲可以算一个“知足常乐的典范”,只会吃掉一部分的白蚁,这其中的原因,应该是长期进化进程中,为了维护种群的可持续发展,逐渐形成的特殊模式。
一是穿山甲依蚁建洞。在发现白蚁巢穴后,并不急于搞破坏,而是侦探地形和周围环境,在附近先建一个供自己栖息的洞穴,然后在蚁穴上挖一个小口取食白蚁,吃得差不多后就离开,然后再找另外的蚁穴,附近再建一个洞穴,再取食一部分白蚁,如此反复,在一个区域内,只要有较多的白蚁穴,最后不用离开洞穴很远,就总能有充足的食物来源。
二是穿山甲的食量有限。对一只成年穿山甲来说,一天最多能吃进上千只白蚁,而一个蚁穴白蚁的数量,起码有上万甚至数万只,即使穿山甲每天都吃饱,蚁穴内被吃掉的白蚁,与蚁群繁殖新增的数量,基本上保持着动态的平衡。
第三,穿山甲不破坏蚁穴结构。白蚁的洞穴结构一般都很复杂,里面纵横交错,里三层外三层,穿山甲在蚁穴上面开的口毕竟很小,它的舌头再长,也覆盖不到蚁穴的全部,而覆盖到的部分就够吃了,没有必要再深挖“全窝端”。
上面三个方面的因素,我想就是穿山甲顶多吃掉蚁穴内一半白蚁的主要原因,这是一种生存成本最低、但却是最可持续的吃法,穿山甲聪明着呢!
穿山甲近十几年来,由于受到人类的疯狂捕杀,其野外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目前都已经成为濒危物种。而人类捕杀它们的原因,竟是以讹传讹的“鳞甲是名贵中药材”、“肉质鲜美”等,殊不知,它们的鳞甲成分和我们的脚趾甲一样,都是硬性角质蛋白。
而且其肉质鲜美,也是一些人宣传的口号,目的就是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食欲,以此来获取丰厚的利益。而在人类疯狂的捕杀下,其数量大量减少,很多森林内的白蚁重新泛滥,大量树木枯萎死亡,生态系统发生严重退化,而且一些细菌病毒以穿山甲为媒介,在人类捕杀与进食过程中,开始在人类中传播,人类岂不是自己找的“悲哀”?
其他网友回答
主要是它的饭量很小。
穿山甲个头很小,又是穴居动物,它的生命活动消耗的能量很少(运动太少),所以饭量很小,吃太多反而容易导致消化不良、散热不良等问题(有甲壳的动物散热效果都很差),一般情况下吃半窝蚂蚁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