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春寒对农业的影响(形成倒春寒天气的主要原因)

网友提问:

“倒春寒”天气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

优质回答:

倒春寒,庄稼得晚种,早了会受冻。

其他网友回答

“倒春寒”是指初春(3月份)大气温度回升较快,而到了春季后期(4月、5月份)气温反而有所下降且出现偏低的反常天气现象。在农业气象学中,“倒春寒”主要是指进入3月份后,平均气温将超过10℃,到3月下旬或4、5月份,由于受强冷空气频繁袭击的影响,我国江淮、黄河、长江流域地区会出现持续阴雨天气,气温骤降,持续时间长达10―15天,由于阴雨天气,甚至出现雨雪天气,强冷空气的持续侵袭,会造成大面积农作物遭受冻害而导致减产减收,因此,“倒春寒”被称为农业灾害天气。“倒春寒”可使正处于返青或者拔节、幼穗分化阶段的冬小麦遭受冻害,使已经播种但尚未出苗的棉花、水稻、花生等农作物发生烂种烂芽现象,已经出苗的农作物会大量冻死枯萎,油菜抽苔、开花授粉异常,果树开花坐果率大大降低。因此,“倒春寒”被称为极端天气或灾害性天气。

其他网友回答

倒春寒,对所有作物的影响是很大的!特别是农作物的小麦和油菜,影响更大,甚至造成严重的减产!

本来立春后大地复苏,气温回暖,农作物再在肥沃的春雨的滋润下,茁壮成长,正在孕穗期的小麦和油菜,突然受到极低温度的伤害,甚至达到零度以下。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造成了严重的伤害,造成大面积减产,甚至于绝收!

所以说,倒春寒的气候,对农作物的伤害是巨大的,对农民而言,本来种田就没有多少利润,再遇到倒春寒天气,就等于雪上加霜,赔本是定了!属于天灾和不可抗拒的因素!

本人观点。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