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鲁迅《药》算是关于传统文化的吗?
优质回答:
鲁迅的《药》是小说,与传统文化不沾边。要说沾边,那就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甚至是否定。但评判作者和作品不能把历史割裂开来。上世纪三十年代正是推翻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的激烈阶段,鲁迅能够站在革命浪潮的前沿,高举起反封建的大旗,应该是顺应当时的形势,其功劳不得抹灭,更不能用现代的世界观去评判他。历史已经将其定格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那么后人就不要再抓其一点,不计其余了。还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吧。所以,鲁迅的《药》又怎称得传统文化呢?怎样去理解传统文化呢?下文再叙。
其他网友回答
鲁迅先生的<药>,是对传统封建文化的抨击,是唤起人们自醒的一种呐喊!
其他网友回答
鲁迅的作品大多是批判现实主义之作,当然可以理解为对传统文化的批判。
鲁迅先生的《药》实际上写了两个并行的故事;一个是华老栓夫妇为儿子治病想得到一只”人血馒头”(偏方);另外一个故事是革命者夏瑜为革命而被砍头的故事。
“人血馒头”,此处当然是暗讽长期以来中国民众对封建压迫封建礼教已经麻木不仁——他们也不管或者说根本就不在乎谁在流血牺牲! 为什么要流血牺牲!
另外一个方面,鲁迅先生同时也非常婉转的批评了辛亥革命的组织者远离或者根本就脱离了一般劳苦大众——老百姓的的动员参与远远没有达到一般意义上的动员,因此,辛亥革命的失败从第一天就开始了。
鲁迅先生的小说也好,杂文也罢,其主题或者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唤起民众”;鲁迅先生对国民劣根性深恶痛绝,”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短篇小说《药》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中国老百姓需要”药”,中国社会需要”药”,革命者同样也需要一种”药”——
然而,这个药绝非是”人血馒头”,而是文学工作者的文字作品,是革命者深入人心动员老百姓参与,是对于民众麻木不仁的”当头一棒”,是”叫警醒劳苦大众”。
“人血馒头”和”药”极具象征意义——只有正确解读它们象征着什么,才能完全了解鲁迅小说的根本精神。
其他网友回答
人血馒头不是传统更不是文化,是剥削阶级植入蒙昧大众心灵深处的芯片,鲁迅先生要用生动的艺术手段,告诉我们有这个芯片,我们得把它挖出来,否则,我们仍将是剥削阶级的鱼肉。
其他网友回答
高中过20年了,这个故事大体还记得,故事中,老栓为了救自己得了肺痨的孩子小栓,带着馒头去法场沾人血,围观的人群像被捏住脖子的鸭子,伸长头在看。内在是想反映当时人们的麻木,革命者的流血牺牲能唤醒多少人,这个有一个过程,我个人感觉鲁迅除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外,还有深深的无力感,毕竟手里的笔不是枪,知识份子也没有更好地为国出力的渠道。说这个故事有传统文化的话,也只能说是一些糟粕,人血馒头不能治病,但是吃革命者的血,无疑精神是很有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