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历史上记载项羽“乌江自刎”是真的吗,为什么?
优质回答:
谢邀
冯其庸写过一本书就叫《项羽不死乌江考》,其实《汉书》《史记》本身并没有提及项羽是在乌江边自刎的,最早记载项目乌江自刎的资料可以追溯到元代杂居《萧何月下追韩信》,而根据《史记》《汉书》记载项羽“身死东城”,项羽应该是自刎于东城,秦汉旧制,东城辖区并不包含乌江。《灌婴传》里记载“下东城、历阳”,如果当时东城辖地包括乌江在内,司马迁只要说“下东城”就够了。同时,根据《中国历史地图集》秦地图中标明东城和历阳并不接壤。
东城到乌江实际上还有两百四十华里,垓下之围项羽带兵八百余人,到了东城,只剩二十六人,而汉军有一千多人,此时项羽已经是强弩之末。
而且在后世的诗词创作中也并没有提及过乌江。如李清照: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所以,项羽自刎是真的,不过并不是在乌江边,他死在了东城。乌江自刎是出自元杂剧的美化
其他网友回答
个人推断可能是假的。
乌江自刎记录在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中关于项羽死前的记载原文如下:”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
这段对话发生在项羽死前和一个小人物的对话,但是这样的记载与逻辑不符。
首先司马迁是汉武帝时期,而项羽要在刘邦之前,这之间经历了高祖、惠帝、文帝和景帝年代久远,当时的事件经历者都已经死了,司马迁也缺乏考古手段,到这段对话却非常细致,有杜撰的嫌疑。
其次,这段话发生的环境是战场,当时韩信率千军万马追击,现场环境十分紧张和嘲杂,想听清楚有一段距离的人说话是十分困难的,根据对话,这种对话不是喊话,声音应该不大,汉军难以听见;再想想,汉军会放过一个与项羽有密切交谈过的人从容离开吗?肯定会击杀的,这样事件的当事人都死了,真实性无从考量。
第三,汉军应该不会给项羽留下自杀时间和机会,根据史记记载,项羽死前带领本队来回冲杀汉军队伍,杀死很多人这样一来就激化了双方矛盾,汉军恨不得立即杀掉项羽,加上战场上兵士认不认得项羽还是两回事,不可能因为对方是主将就允许他选择自己的死法,战场非常混乱,即使项羽万人敌,终有体力耗尽的时候,兵士趁机杀掉项羽的逻辑更符合逻辑。
第四,司马迁本人对待项羽是十分推崇的,史记本纪是专门记载帝王的,但是项羽没有称帝,司马迁却单独将他记载在本纪中,司马迁可能故意塑造了项羽自杀的形象,一方面塑造一个悲剧形象,一方面维护自己偶像的完美形象,一个大英雄别人怎么能杀死,除非他自己放弃生命。
第五,根据正常人的记忆方式,会选择性记忆,项羽与他人对话,不是事件的主要内容,容易被人忘却;项羽的死亡,人多口杂,口口相传的东西不真。
所以我认为,项羽自杀的可能性不真,极有可能是死在乱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