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喜雨中作者由春雨联想到的诗句是(春夜喜雨前四句写出了诗人对这场春雨的什么之情)

网友提问:

写春雨的诗词当中,以意境夺先的是哪首?《春夜喜雨》及自写除外?

优质回答: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意境里浮现的不只是初春的小雨,还有我对你多年的情谊

除了杜甫的《春夜喜雨》,写春雨的诗也有太多: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黄庭坚的《次元明韵寄子由》“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南江北水拍天”;欧阳修的《田家》“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志南的《绝句》“沾衣欲湿杏花雨,春面不寒杨柳风”;孟浩然的《春晓》“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但我认为以意境夺先的,当属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它不仅开篇就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先声夺人,以清新的笔触描绘出春雨的特点,初春小草的异于其它季节独有的特色,后两句还和暮春进行了比较。而且,更主要的是,这以“意境夺先”的小雨,见证着一段感人至深的友谊。

韩愈其人:文章巨公、百代文宗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南河阳(今焦作孟州),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有“文章巨公”、“百代文宗”之名。和柳宗元并称“韩柳”;和柳宗元、欧阳修、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写作理论,对后世具有指导意义,影响很大,著有《昌黎先生集》等。

大历三年(768),韩愈出生。本是官宦之家,祖父和父亲都曾在朝中或地方为官;可惜韩愈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由兄长韩会抚养;大历十二年(777),兄长因事被贬,抑郁病逝;年纪尚幼的韩愈只好跟随寡居的嫂子,生活困苦。和别的文人年少成名不同,韩愈的进仕之路是屡败屡战,屡败屡战,三次科考落榜;终于第四次贞元八年(792),进士及第。两任节度推官,官累监察御史;后因事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俢撰、中书舍人等;做过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过讨平“淮西之乱”,后来又因为谏“迎佛骨”之事被贬至潮州(发现古时那些大文人要是没被贬过可能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当过官)。长庆四年(824)病逝,年57,被追赠为礼部尚书,谥号“文”,故又世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韩愈虽少时艰难,宦海沉浮却得善果,也算是生前风光过死后亦荣耀。虽然他的死因有些不光彩(风流成性、妻妾成群;乱食药物、硫磺有毒),但瑕不掩瑜,他是一个了不起的杰出文人和好官。因为他“设水布”,笔架山改为韩山;因为他驱逐鳄鱼,鳄溪改为韩江,埔子叫韩埔,渡口叫韩渡;因为他“过马牵山”,有了“竹竿山”;因为他知错就改,有了“叩齿庵”。这些,都是潮汕人民怀念他功德的证明。

韩愈与张十八即张籍的友情:良师益友、患难之交

张籍,就是本诗题目中的“水部张十八员外”,也是唐朝有名的大诗人,字文昌,是韩门大弟子。代表作有《塞下曲》、《征妇怨》、《秋思》、《江南曲》、《采莲曲》。张籍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和推动者,语言凝练而平易自然,诗多是现实主义之作;乐府诗和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因为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故称“张十八”,和“刘十九”、“董大”、“杜二甫”、“李十二”一样。

张籍认识韩愈还是孟郊介绍的,就是那个“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的孟郊。据说张籍很是贫困,“空堂留灯烛,四壁青荧荧”,除了昏黄如豆的灯烛,家徒四壁。韩愈怜其贫困更爱其才,在贞元十五年荐其在长安进士及第;又在元和元年(806年)经韩愈推荐调补太常寺太祝。《唐六典》里记载“太祝三人,三九品上。凡国有大祭祀,盥则奉匜,既盥则奉巾悦”,就是给长官太常端洗手水递毛巾的打杂,再一起跪读祝文,“礼成而焚之”。就是这么个活,还是韩愈托关系安排的,看样子啥时候稳定的工作都不好找。这一干就是十年,35到45岁,男人一生中最好的年华,张籍都是在端水递毛巾和烧纸中度过的,眼睛又患病,时人称“穷瞎张太祝”,“张大登朝如梦里,贫穷做活似村中。未能即便休官去,惭愧南山采药翁”,穷得还和村里人一样,却不敢辞职,辞职了更没饭吃。元和十一年,转国子监助教,目疾渐愈;元和十五年,迁秘书郎;长庆元年(821),荐为国子博士,迁水部外郎。大和二年(828年),迁国子司业。张籍这一路走来,都是韩愈在保驾护航,说韩愈是张籍的恩人一点也不为过;他不只是伯乐,亦师亦友,并且总在张籍困顿之时嘘寒问暖、雪中送炭。张籍在《酬韩庶子》中说“家贫无易事,身病足闲时。寂寞谁相问,只应君自知”,家贫多病之时,只有韩愈相知相助。

全诗解析:意在诗外,言短情深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就是在张籍当了水部外郎之后,韩愈写给他的春游邀请函。为什么这么说呢?此时张籍虽不是“生病多时又客居,满城亲旧尽相疏”,“家贫常畏客,身老转怜儿”时的落魄,但早期经历使然,不爱出门,不爱社交,所以韩愈在以诗相邀,让张籍出来踏春郊游,放松放松心情。这个从《其二》中表现得更明显,其实二者是相承接的,《其一》描写早春景色,告诉张籍,春天来了;《其二》“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凭君先到江头春,柳色如今深未深”,有些戏谑、引逗的情调在里面,可见二人感情之深。两人关系铁杆,题目里却用“呈”,恭敬地呈上,而且以官职相称;因为韩愈从不以老师和恩人的姿态自居,这标题里透出的是尊重;亲密而又保持一定的距离,看样子韩愈深谙待人之道。

彼时的韩愈是高兴的,不久前,唐穆宗长庆三年(823),镇州(今河北正定)藩镇叛乱,韩愈奉命前往宣抚,以一介书生之身深入拔刀开弓相迎的叛军之中;又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叛军首领,平息了叛乱。皇上一高兴,把他从兵部侍郎上调到吏部侍郎。他想邀张籍出去散心玩乐,又怕这个不爱出屋的人不去,连哄带逗,引诱张籍出去走走。呜呼,有友若此,夫复何求?

这首小诗新颖别致,开篇即以意境夺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京城大道的空中雨丝纷纷,酥油一样细密滋润;远远望去,草色微绿连成一片,近处一看又显得稀疏零星。“润如酥”,形容小雨润泽滑腻,就象是动物的油脂,和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尽却无”,则细致入微地刻画出了早春小草的特点,须有过人的观察力所能为,和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如出一辙。

而这开篇两句,短短十四字,就为我们营造出了朱自清《春》里的意境“看,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罩着一层薄烟”,早春小雨如雾如烟,发绿小草星星点点,有的冒出绿芽尖,有的隐在去冬衰草之下,整个意境如梦如幻,充满诗情画意。这就是我说它意境夺先的原因。

至于后两句,也是别出新意,说这就是一年之中最好的季节,胜过了绿柳满城的暮春。过犹不及,那时满城满眼的绿,不如这时的清新淡远;暮春若是浓妆妇人,这早春就是素颜少女。韩愈用细微的观察力和一首好文笔,把早春的自然美升华到艺术美。

总结语

和《春雪》里“二月初惊见草芽”的简约不同;和《晚春》里“百般红紫斗芳菲”的繁华不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小诗意境夺先,所营造的意境清新随意,带着小雨微微的凉意,带着小草香涩的气息,更带着对朋友无微不至润物无声的深深情谊!

这就是我的回答,不知大家可满意?

(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联系删除)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回答如下:

古诗词中形容影物的诗很多,我最印象深的一首是唐杜牧的一首描写清明的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其他网友回答

感谢邀请,我思畅谈。

春雨的诗词中,最喜欢的是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人在春天的夜里甜甜的睡去,不知不觉中天就亮了,到处都是鸟儿清脆的歌声。当诗人看见院中被春雨打落的花儿时,才知道昨晚在睡梦中下雨了,哦,春天的梦是最美的梦。之所以喜欢这首诗,还是因满满的回忆。记得学这首诗应是小学二、三年级,每次听到这首或看到这首诗,脑海中总会浮现出美好的童年,也许是真的记忆,也许是朦胧的回忆,阳光、校园、春天、童年……一切美好的感觉,都伴随着这首诗出现。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