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过春节的风俗有哪些(古人过春节的风俗有什么)

网友提问:

古人过春节有哪些习俗?

优质回答:

进入腊月后,年味越来越浓了,在古代,没有春晚,没有朋友圈,古人是怎么样过新年的呢?王弘力老先生所绘的《古代风俗百图》带我们回味那遥远的年味,回望古人淳朴鲜活的原生态,传承古老智慧的民间习俗。

▲临近新年,卖货郎的生意好得不得了,卖油苕、扫帚、针线、木梳瓜、茄、菜蔬等应有尽有。

▲民间有跳灶王的习俗。乞儿三五人为一队,扮灶公、灶婆,各执竹枝噪于门庭以乞钱。

▲一年辛苦到腊月,家家户户舂米,因为腊月的米坚实,舂时少损耗。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灶神。

▲祭灶时,给小儿买饴糖(即胶糖、麦芽糖)以求上天降好事。

▲家家户户买春联贴春联,祝福新的一年。

▲贴门神,新的一年,将军保吉祥。

▲年三十,放爆竹。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十声连百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

▲除夕黎明打粪堆,但求万事如愿。

▲儿孙长大又一岁,长辈给压岁钱。

▲宋朝时,以鸡冠花供祖风靡京城。

▲古代拜年不必进府门,送上名片给主人送去祝福。

▲新年前后,迎亲嫁娶较多,姑娘家会在婚礼前展示嫁妆,富裕人家有十抬之数。

▲唐代结婚有男拜女不拜的习俗,谓之新妇不跪。

▲元宵节,走百病摸门钉。多走走去百病。已婚不孕的妇女,摸城门钉,取”添丁”之意,希望来年可生子。

▲正月十五赏花灯,直到现在还保留着这个传统。

▲二月二日,迎富,古人携鼓到郊外游玩,早出晚归。

▲年年春打六九头。立春日,有鞭春牛的习俗。

▲莺花三月,姑娘小姐纷纷踏春放纸鸢(风筝)。

▲荡秋千

▲姑娘们吟诗作对,打闹取笑。

▲集市上,耍猴人在让小猴子表演,小儿笑呵呵。

▲男子的休闲娱乐之一,蹴鞠,即今日的踢足球。

古代的新年,没有手机、没有电脑,一声鞭炮,一颗糖就很满足,那时候,年味正浓。

文章来源:壹号收藏 版权归其所有

其他网友回答

“年”在上古时称为“载”,夏商时称为“岁”,周开始称“年”直到现在,古人通过年来划分新旧,并在这个日子进行各种庆祝,夏朝时新年节定在1月初1,周朝定在11月初1,秦朝定在10月初1,而到了汉朝重新恢复了夏朝历法,也就是今天的农历,以1月初1为新年节,后世一直沿用至今变成了华夏子孙最重要的节日。

春节贴门神,一般有文臣和武将,文臣有刚正不阿的魏征、包公等,武将有杀伐果断的秦叔宝、尉迟恭,图为成都宽窄巷子的门神。

清朝灭亡后,民国政府为与国际同步,使用西方历法,也就是今天的公历,并把公历的1月1日改为新年节,而中国人自己的农历1月初1改为春节,解放后我们把公历的新年节定名为“元旦”,农历1月初1定名为“春节”。而要说到古时候的春节习俗,最早定型是在西汉,统治者休养生息后,百姓生活达到一定高度,各地区人民同在这一天过春节,主要内容包括拜神、祭祀、庆祝等。

以前春节,给达官贵人拜年的人太多,主人招待不过来,于是客人就留下贺年帖,意思是自己来过了,图为民国时期的贺年帖。

隋唐以前,中国人的春节庆祝方式偏向于鬼神,比如燃鞭炮、挂桃符、饮屠苏酒、守岁卜岁等,隋唐以后,由于社会开放,民族交融,春节的庆祝方式由敬鬼神变成大众娱乐的节日,比如放鞭炮不是为了驱鬼辟邪,而是喜庆、热闹,元宵节也不是为了祭祀天神,而变成了吃汤圆、赏月、赏花灯的全民娱乐活动。

图为晚清北京,春节人们互相拜年行作揖礼,作揖是中国传统礼节,现在人习惯了西方握手礼,遗忘了咱自己的作揖礼。

到了明清时,春节从娱乐型更加丰富多彩,舞狮、唱戏、说书、高跷、游船、庙会、花市,好不热闹,同时春节增加了礼仪型,人们在新年这一天互相祝贺,有身份的人互相送帖,亲朋好友之间互相叩拜,馈赠礼物,当然春节家人团聚,祭祖,吃饺子,拜年已经成为雷打不动的必备项目了。

图为民国时期南方春节舞龙。

除中国人过春节外,深受汉文化影响的日本、朝鲜、韩国、蒙古、越南等国也过春节,比如春节日本人必吃年糕,互送贺卡,吃团圆饭,守岁,拜年等;越南人也在这一天放鞭炮,年画,春联,庙会,一样都不能少;朝鲜和韩国在这一天都要穿上传统服装祭祀祖先,给长辈拜年,压岁钱,传统美食等;蒙古也过春节,只是他们管这一天叫“白月”,家家互互聚集庆祝,并举行盛大的活动。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