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快雪时晴帖》名列乾隆皇帝“三希堂法帖”之首,能介绍一下此帖吗?
优质回答:
《快雪时晴帖》是王羲之的代表作之一,乾隆将《快雪时晴帖》与《中秋帖》《伯远帖》合称为为“三希”,且此帖列于首位。在乾隆收藏此帖的五十多年间,前后六十多次题跋,对其真爱至极,赞其“天下无双、古今鲜对”。
▲ 《快雪时晴帖》
王羲之生于豪门望族、书香门第,官至右军将军。在他晚年时,毅然辞去了官职,一心追求隐逸的生活。
《快雪时晴帖》就是王羲之在晚年时写给友人山阴张侯的一封问候信,文字简短,情绪愉悦。
从王羲之的书法风格来看,《快雪时晴帖》属于其晚年“今体”成熟时的佳作。全篇以行草开头,以行楷结尾。笔画圆润灵动,章法从容舒缓。字与字之间笔断意连,体势纵贯而下。
▲ 《快雪时晴帖》题跋
宋高宗年间,《快雪时晴帖》曾在內府收藏,后转为权相贾似道等人,元代时入宗人內府,明至清初又转为私人收藏。
到康熙年间就被进献到宫里,但是当时没有受到重视。直到乾隆继位,才让此帖又大放异彩。
在清朝被推翻后,《快雪时晴帖》逃过被贩卖及战争的劫难,经过辗转运抵台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 《快雪时晴帖》题跋
《快雪时晴帖》是否是王羲之的真迹,目前还存在争议。但不管怎么说,即便是摹本,此卷《快雪时晴帖》书风婉转流畅,也是最逼近王羲之书法原貌的一件作品,对我们了解王羲之的风格,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我是【写字吧】,期待你的【关注】!
其他网友回答
《快雪时晴帖》是“书圣”王羲之的书法精品。纵23cm;横14.8cm,行书四行,二十八字,是一封书札,大小不足一平尺。
其内容是作者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人的问候。具体来说是王羲之写给邻县山阴张侯的一张便条,写字的时候张侯的仆人就在一旁等候,写毕即匆匆取走便条回复主人。所以快雪时晴应该是一张用时极短,而且事后也没有机会被原作者修改和修补过的书法作品。原文为:“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
左侧为乾隆、赵孟頫题跋右侧为快雪帖原文共二十八个字的原文,册前右侧有“快雪时晴帖,晋右将军、会稽内史王羲之真迹。”小字一行。
多少年来无数名人墨客围绕着快雪帖是真迹还是摹本的问题始终争论不休。那么此帖究竟是王羲之真迹还是后人摹本呢?该帖给后人留下了诸多悬疑。
以下为真迹之说:
《快雪时晴帖》是仅次于王羲之《兰亭序》的书法真迹。乾隆、嘉庆、 赵孟頫、刘赓、护都沓儿、刘承禧、王稚登、文震亨、吴廷、梁诗正等人的跋语中都表示出惊羡和赞叹。
清乾隆皇帝一生酷爱书法,刻意搜求历代书法名品,他对《快雪时晴帖》尤为珍爱,他将此帖和王珣《伯远帖》、王献之《中秋帖》的晋人三帖视为稀世珍宝,藏于养心殿西暖阁内,乾隆御书匾额“三希堂”。至乾隆十二年又精选内府所藏魏晋唐宋元明书家134家真迹,包括三希在内,摹勒上石,命名《三希堂法帖》。在北海的西苑建造“阅古楼”,将上述刻石嵌在楼内墙上,以使此书流传后世,将其作为临池之模范。
乾隆皇帝极其珍爱快雪帖,五十多年里每逢春花秋月,冬寒雪落之时都要取出观赏,在上面题诗作画。题跋竟达七十多处。
以上两图横向拼接后即为张若霭奉乾隆皇帝之命于册末所作的《雪梅图》。
根据此帖附页的诸多题跋款识、收藏印章以及有关书籍录载分析来看,《快雪时晴帖》曾经收藏于宋宣和内府,后又入米芾“宝晋斋”,元代存藏御府,上有赵孟頫题跋。明代为朱成国等人所有。
自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再入藏内府二百余年。至1949年,国民党军队退踞台湾时除带走了大量黄金以外,还有2972箱文物被南迁。其中大部分是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如翠玉白菜、玉香炉、玉荷叶形笔洗等,此外还有大量书法珍品: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就在其中。 如今“三希”《伯远帖》、《中秋帖》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唯独“一希”《快雪时晴帖》藏于台北故宫。“三希”始终未能相聚,两岸国人尤为遗憾
此帖经历了千年辗转幸运地流传了下来。上面的每一段题跋、每一个印章都似打上了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烙印。代代因袭相传,构成了一条中国特有的书法链。历代名人、收藏者、鉴赏者们均认为此帖为“稀世珍宝’,’天下法书第一”。在帖的前后天地边缘留下的精致题跋、金石印章又给原帖叠加上愈来愈多的文化元素。
否定真迹一说
《兰亭序》及王羲之其它名帖在书者死后的二百七十年间一直在民间珍藏,唐太宗设法寻集到后收于御府,可最终被太宗殉葬昭陵。
1000多年前的纸在没有特殊的保管条件下是很难完好地存留下来的。王羲之所有的书法真迹都已经进入了太宗的坟墓失传了,应该是没有一幅保存至今。至于《快雪时晴帖》的真迹更没有可能看到了。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快雪时晴帖》应是唐代书法家临摹复制的。为什麽这么说呢?据内行人揭秘,临摹人用的是双钩填廓法:就是用一张透明的薄纸或是涂了蜡的纸,铺在原作上描出轮廓再将它描在要复制的纸上,然后按原样用墨填写。这样的复制品几乎与原迹一样,保持了原作的神韵。
因此帖是直接从王羲之的真迹上临摹复制的,而且年代距王羲之最近,又是唯一的一件,所以后人就一直把这幅《快雪时晴帖》当作真迹看待,成为了解王羲之书法的直接来源。当然了,在真迹失传的情况下,这件距今1300多年的复制品能流传下来也是珍贵无比,很不易了。
另有说法是:传此帖为唐褚遂良摹写。
综各家所述,以己之见无论《快雪时晴帖》真、摹如何,毕竟它曾被米芾、赵孟頫这样的大家及多朝皇帝欣赏过、揣摩过,并留下了可见、可触的鲜活字迹。一件纸质的文物经过历朝历代,风雨沧桑,能传承至今便显得格外弥足珍贵。这已令后人神往珍视,其他的就不重要了吧!
其他网友回答
快雪时晴帖
传为晋代王羲之书法作品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2个义项
《快雪时晴帖》传为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创作的行书书法作品,纸本墨迹,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1]
《快雪时晴帖》共全文4行,28字。它是作为一封信札写就的,其内容是作者在大雪初晴时以愉快心情对亲朋友人的问候。其中或行或楷,或流而止,或止而流,富有独特的节奏韵律。其笔法圆劲古雅,无一笔掉以轻心,无一字不表现出意致的悠闲逸豫。即使偶尔重心忽左忽右,全局依然匀整安稳,不失平衡的美感。[2]
《快雪时晴帖》被誉为“二十八骊珠”,被古人称为“天下法书第一”与王献之《中秋帖》、王洵《伯远帖》被乾隆合称为“三希”,且此帖列于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