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家长应该从哪些方面对0~6岁的儿童进行启蒙教育?
优质回答:
这是上部分~~~
我的建议是1.0-6岁启蒙也要分年龄进行,可参考一些育儿书籍进行教育。2.一定要给合孩子的特点进行教育。
1.0-6岁启蒙也要分年龄进行。0-6周正是学前教育期,也是儿童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所以要说6周岁以前的启蒙,可以写几本书都写不完。市面上也有很多类似育儿专家的书籍专门讲的是如何启蒙,您感兴趣可以买来看一看。初为父母,很多人都没有做好准备,特别是在如何启蒙教育孩子方面。我比较认同一个观点,那就是应该开设家长学校,家长学习合格毕业了才能结婚,这样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因为有的父母真的不适合做家长,因为他们自己还是个孩子。具体到我自己,我来分享一下孩子从出生到5岁的一些育儿书籍及想法吧。
第一,1岁以内,主要是照顾好孩子的生理需要,让孩子在正常的月份完成翻坐爬站等基本能力。
视觉启蒙:这个时间小宝主要是身体发育,可以在墙上合适的高度贴一些启蒙图片。
养育方面:在她1岁的时候,我主要是参考了张思莱老师的育儿手记,看她如何一手带大他的外孙,里面讲得很详细,孩子每个月的发育特点以及孩子的具体事例,对我很有启发,可以说是我作为妈妈的重要教材之一。
身体健康:另外一个书就是萧老师的《儿童经络》,因为孩子小的时候,最主要的就是吃好不生病,并且那个时候,我开始对中医感兴趣,所以经常给孩子抚触按摩身体。再就是一些辅食制作,孩子是母乳喂养加辅食,所以如何给孩子供应充足均衡的营养十分重要。这个阶段,给孩子的主要是各种小玩具和布书,并跟她一起玩,并没有刻意去学什么知识。
参考书籍:《张思莱育儿手记》,儿童经络,一些辅食制作书籍,一些布书。
第二,2岁,主要是通过亲子游戏来发展感官和运动能力,同时开始训练说话。
游戏中学习:孩子2周的时候,大小便能自主控制了,说话虽然不清楚,但也能说长一些的词语了,这个时候参加了早教班,我在家也参考一些早教游戏每天跟她玩。上早教班主要是为了看看别人家的孩子都是怎么养的,发育到什么程度了,自己的育儿方法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亲子共读:订购了《亲子》杂志,上面有一些绘本,孩子很喜欢让我反复念给她听。这个阶段的孩子,我发现,你跟她说的事情她一直都记在了心里,也许当时没有表达出来,但是她已经有了基本的印象,再遇到这个事情的时候,她会有反应,这个时候,我就会再重复给她,帮她加深印象。还有就是要多带孩子出去玩,找同龄小朋友玩,去公园玩,给她讲她看到的并且感兴趣的事情,帮助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我家小宝在14个月的时候开始说短句子,在2周的时候自己基本能看着绘本复述,有利于她的语言发育和理解能力发展。
参考书籍:《美国金宝贝早教幼儿游戏》,早教班,《亲子杂志》(0-3岁)。
第三,3岁,识简单的字,动手能力,情绪管理,习惯养成。
幼儿园:这是孩子发展的一个分水岭,3周岁的时候,孩子上幼儿园了。孩子的教育除了家庭这一块,还加入了学校。在幼儿园就要是跟同龄人相处和养成习惯,家里的教育这个时候主要是集中在识字,动手能力,情绪管理和习惯养成方面。
识字:这个时候,我给她买了识字积木,可以搭,可以念。《亲子》杂志升级到3-6岁,里面多了一些小游戏的内容,图片相对少子,字多了。孩子还是很喜欢给她读绘本。
动手能力:同时买了一些做手工的书籍,练习使用剪刀,练习搓一些橡皮泥,自己涂一些简单的色和线条。
情绪管理:同时规定一些基本的生活习惯,还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积极引导,帮助孩子做好情绪管理工作。这个情绪引导,首先是父母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然后在孩子有情绪的时候才能正确去处理,要帮助孩子去认识到他自己当前的情绪是什么,是生气、开心还是愤怒,然后再告诉孩子怎么办,总之是要通过讨论情绪这件事情让孩子逐渐建立起自我管理的能力。
参考书籍:认字积木,《亲子杂志》(3-6岁),《儿童手工大王》+橡皮彩泥,一些简笔画和涂色书。
——————————
受到字数限制,4岁以后放到下部分。
其他网友回答
儿童的启蒙教育越早进行越好,这对孩子智力等方面的潜能开发都非常有益。启蒙教育能促进孩子语言、逻辑思维、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发展。那么,如何对0~6岁的儿童进行启蒙教育呢?以下有几点建议:
一.进行品格习惯的培养
好得品格要靠孩子自己养成。儿童世界的善恶与道德,其实,在我眼里,孩子们是天生向善的。但是排除一些极端的例子。成人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让孩子自己生成良好的品德,给孩子正面的自由成长的环境。
二.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语言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三岁以前语言能力的发展状况并不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太大的影响,但是在三岁以后——这时候孩子大多已经进入幼儿园了——孩子的语言能力是否足够应付他的社交需求,就对孩子的成长有很明显的影响了。
语言能力的培养: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和幼儿交流,多读绘本故事,进行一些适当的语言训练如以下几方面:
1.连词成句
2.角色打扮演
3.反义词大配对
4.说说看,它们可以做什么
5.讲故事
6.背古诗
7.词语接龙
8.比赛看谁组词多
三.运动能力的培养
运动锻炼与孩子的心理成长息息相关。成熟的智力与运动训练两者之间是相辅相存的,相互依存的,可以说是人体在这个整体系统下的两个彼此关联的部分。运动能促进肌肉、智力等方面的发展。
所以小朋友平常要多锻炼,多参加体育活动,如打球、跑步、跳绳等都能促进身体上思维上的全面发展。
四.感统系统方面的训练
比如说训练孩子的味觉、触觉、嗅觉、听觉、视觉、热觉、观察等方面的训练。
以下举几个例子仅供参考:
1.关于触觉的例子:摸一摸,哪个软哪个硬;摸摸妈妈的脸;玩沙子
2.关于味觉嗅觉的:闻气味;猜水果;苦苦的西瓜也好吃;辨别调味料
3.关于视觉的:配对游戏;搭积木,盖高楼;分扑克牌;接气球
4.关于听觉的:听声辨位;敲一敲,响一响;随着音乐做动作;听声音,找图片
总之,孩子的启蒙教育越早越好,启蒙教育不仅仅是智力上的启蒙教育,还包括非智力上的教育。进行多方面的训练,能促进孩子全面的发展。
欢迎点赞和关注,了解更多的育儿知识。
关注我,私信发送”520本世界经典绘本”,即可免费获取520本世界经典绘本喔。
点击左上角我的头像,点关注,私信我,即可有免费绘本送出喔。
我是您身边的英语启蒙老师,育儿实践家,关注我的头条号,分享更多的幼儿英语启蒙知识和前沿育儿知识。
其他网友回答
所谓`启蒙教育`,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解释就是`让孩子对周围事物有大概了解而不需要深入了解的一种教育方法。
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十分重视启蒙教育,对于婴幼儿来说,家长可以在家里做以下几方面的启蒙教育:
1.视觉启蒙,从最初的黑白色卡到后期的彩色玩具,刺激婴儿眼部的发育,发展眼球的灵敏性和协调性。
2.触觉启蒙,孩子在`口欲期`的时候,可以将玩具消毒,让孩子用嘴巴去探索世界,也可以用毛绒玩具或者梳子等一系列东西,刺激婴儿的身体各部位,从而训练婴儿的触觉能力。
3.听觉启蒙,可以在婴儿的左右,后面说话,引导孩子听声音寻找声源。
给孩子多听听音乐,欢快的儿歌旋律会让孩子的心情愉悦起来,音乐启蒙教育有利于发展宝宝的听力和记忆力,也有利于提高宝宝的情商。
家长们应该利用这一关键时期,好好培养宝宝。
其他网友回答
文明,善意,德行。家庭全方位好启蒙孩子也好!
其他网友回答
0到6岁孩子的特别喜欢吃糖,特别喜欢脱鞋子,特别喜欢啃手指等等的一些行为问题很困扰爸爸妈妈,他们也是非常善于学习的,也学习了很多关于育儿知识,去听讲座,看比较好的书籍等等,同时在家里的面对孩子的问题也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一开始是教育,讲道理,但是发现没有用。看了很多教育书籍说要无限的允许孩子,所以他们也允许孩子,但是允许的,允许的,发现孩子还是不改这些行为问题,他们心里很着急,就会用一些强制性的的方法或者用比较粗暴的一些方法去吓吓孩子,你再这样做的话我会怎么怎么样,把糖全藏起来。这样的方法短时间很有效,时间长了,孩子的老毛病又会出现。其实这些行为背后的很多问题是孩子心理需求没有被满足,解决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才不会再犯这些行为问题。
有的妈妈说孩子特别喜欢吃糖,一个孩子叫聪聪,4岁,幼儿园中班,每天放学的时候,他总要到校园门口的棉花糖小摊上去买一个棉花糖。他总问妈妈,你怎么总是不给我吃糖呢。妈妈说,其实很多时候家里还是会给他吃糖的,但是只要他在外面看到有糖,他像疯了一样一定要吃到为止,如果不给他买的话,他就会撒泼打滚,吵闹的厉害。
今天让你不去喝水,一天不喝水感觉非常渴,第二天也不去喝水,第三天也不去喝水,当然从生命的角度来看,三天不喝水身体可能会出现一些症状。从心理层面来讲,如果三天不喝水的话,到第四天,在工作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样的一些状况。上班的时候就根本没有心思去写文章或者做手头的工作,你的动作非常多,你会楼上楼下跑很忙,其实你在找水喝。但是别人看到你怎么很忙,心不在焉的,整个人状态很不好,跑上跑下,左顾右盼。其实你的内心需求是我想喝杯水,当水来的时候,马上要喝了,甚至水不怎么干净的时候,你也会喝的。因为你内在非常非常的需要了。
这个看上去不太切合实际的例子,说明人表现出来的很多行为跟人内心的需求有非常重要有关系的,当你喝到水的时候,你跑上跑下,左顾右盼的这些行为就没有必要存在了。以这个例子去看孩子的行为,分析,解决孩子行为层面的问题,我们慢慢的去觉察到孩子内在需求,满足孩子内在需求的时候,行为层面的一些动作就可以慢慢的缓解或者解决。
关于孩子吃糖的问题,成年人都会有吃糖比较甜蜜的感觉,过情人节我们会吃巧克力。对孩子来说吃糖更有甜蜜幸福的感觉,他内心需求被喜欢,被拥抱,被爱,需要更多的亲密感。这个孩子会这么喜欢吃糖,妈妈前面有过一个七八岁的孩子,但是偶然的事故,失去了那个孩子。悲伤之后,他走过来了,怀了第二个孩子,就是这个爱吃糖的男孩儿。从心理层面来讲,妈妈面对了太多的悲伤,也害怕自己悲伤的部分传递给孩子,她就关闭了自己的悲伤,其实这样妈妈流淌出来的甜蜜和爱也会关闭一部分,孩子就会很少的感觉到妈妈对他的亲密,她内心很需要妈妈亲密的感觉。但是孩子是不会用这样的语言告诉妈妈的,就用爱吃糖的行为告诉妈妈。
当妈妈明白之后,他对孩子就不一样了,当孩子要吃棉花糖,妈妈就不会跟孩子说,不可以吃糖,对牙齿不好等等,妈妈跟孩子说,今天不买了,然后孩子就撒泼打滚,吵闹,哭的厉害。妈妈说宝宝,你吃不到糖心很难受,你就哭吧,妈妈陪你一会,慢慢的蹲下身体抱住孩子去抚摸他的背和身体。第一天孩子哭的时间很长,差不多十分钟而且很激烈的,妈妈很坚定的不给孩子买糖,同时一直用很温柔的语气安慰他,抚摸他,差不多十分钟孩子哭着说,那你明天给我买。妈妈说那我们先回家。回家的那天晚上,妈妈说很奇怪,以前如果在学校外没棉花糖,回来他一定要吃巧克力的, ,那天他没有要吃巧克力,这样一天就过去了。这样差不多一个礼拜,孩子每天吵一吵要棉花糖,妈妈坚持不买,很温柔的对孩子,孩子的哭闹每一天都在缩短,半个月孩子就不大会去想到校外买棉花糖。
孩子最大的变化是奶奶无意的提到的,孩子最近好像情绪特别好,不再每天跟我们吵闹了。因为以前孩子吃不到糖,会跟家人吵闹,搞得全家出动。现在奶奶发现孩子情绪越来越越好了,差不多经过了一个月,妈妈感受孩子完全好了,不会去提糖的事了,不会像以前每天不断的要糖。
案例中看上去孩子不吃糖了,但是孩子吃到了或者尝到了一种最美的东西,就是爱的感觉,妈妈蹲下身体拥抱他,了解他的情绪,抚摸他的身体等等的感觉,这样的亲密感是每个人都喜欢的。得不到亲密感的孩子,会表现出特别喜欢吃糖,晚上睡觉抱着被子,布娃娃等等,小孩跟妈妈或者爸爸之间的皮肤接触不够的话,会产生一种皮肤饥渴感。孩子没有很大的亲密感,会有不舒服的感觉,孩子慢慢的会形成脾气暴躁或者孤单的感觉,觉得自己不被爱,产生自卑容易与别人产生隔阂。如果爸爸妈妈从小对孩子有很多的亲密感,而且是发自内心的,情绪比较稳定不是完成任务的安抚,拥抱,亲密等等的行为,小孩会感觉自己被关注,被爱,慢慢长大情绪会越来越平稳,内心会越来越强大,他也会喜欢去关爱别人。
一个小女孩看到糖就渴望,会去枪,她的妈妈前面有一段婚姻,有个儿子,内心非常的想念儿子,但是不能够经常见面,她和女儿相处的时,常常会心不在焉。小女孩非常敏感,感受到了妈妈对他的那种不关注,没有亲密的感觉。吃糖是外在的模式,如果妈妈能够关注到孩子内心的需求同时满足的话,这个行为就没有存在的任何价值。孩子的行为和内心的渴望是非常关系。
当然一般的小孩都喜欢吃糖是正常的,如果特别特别喜欢吃糖,吃糖的行为已经影响到了他正常的生活或者她的脾气很大,我们就要开始关注她内心需求的部分,还有些孩子特别喜欢抱玩具,被子等等,也是和孩子安全感,亲密感有关系。
灵遁者国学智慧整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