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三国演义》三国时期都有哪些著名战役,战胜和战败的原因是什么?
优质回答:
在三国历史上,随着东汉王朝末期的名存实亡。天下大乱,各路诸侯群雄并起起!纷纷拥兵自重,各自割据一方,争夺天下,角逐于中原。他们之间发生了无数场大大小小的战争!
有各路诸侯联盟讨伐董桌之战到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再到孙、刘结盟和曹操对决的赤壁之战。
其他网友回答
巜三国演义》里三次著名的战役分别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
(一)、这三战相同的地方在于:一,三战都使用了火攻这一战术,并且都是最终由火攻战结束战争;二、一般认为,这三战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当然,夷陵之战是否以少胜多是有争议的;三、三战在进行过程中都使用了“相持”这一战术,战争拖延的时间都比较长。尤其夷陵之战,战争的双方在山川综谷间相持了一年之久,可谓旷日持久。四、这三战都是三国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之战,因而其战略意义非常重大。官渡之战使曹操完成了对北方的统一,使他一跃成为全国实力最强的军阀。赤壁之战确立天下三分的历史格局,使三国的走向日趋明朗。夷陵之战则最终确立了天下三分的格局,使三国成为事实。
这三战的不同之处在于:一,三战爆发的时间不同。官渡之战爆发于建安五年(200),赤壁之战在建安十三年(208),而夷陵之战则迟至黄初三年(222)。二、三战爆发的政治背景不同。官渡之战是在军阀割据状态下爆发的,赤壁之战是在曹操显现统一趋势的情况下爆发的,而夷陵之战又是在三国鼎立已经大致形成的情况下爆发的。
(二)至于这三次大战胜败各有特色。
一、《三国演义》中的官渡之战胜败原因?
袁绍的外线作战的重要失误就是兵力过于集中在一点,而最关键的机动兵力没有达到战术目的,都被曹仁给击败,当击败后就集中兵力和曹操对峙,丧失了战术主动权。他的失败的重要原因就是,对机动兵力的认识不足,准确的说,他就是一个典型的军事盲。
反观曹操的用兵,内线收缩是呈现层次化,最后吸引袁绍的主力在官渡进行对峙,而曹操的机动军队一直在寻找袁绍的补给线的问题,结果被曹操抓住战机,在乌巢破袭了袁绍的补给中心,而袁绍因为兵力过于集中,在破袭补给后的进攻中的局部战场没有形成人力的优势,所以没有办法利用曹军兵力分散的缺点破袭关键一点。导致粮尽兵退,最后战役失败。准确的说,曹操是通晓兵法的,知道机动部队的正确应用。
具体分析:
从兵力上看袁绍是占有明显优势的,而曹操在兵力上弱势的。从战争的方向看,战争是从袁绍的领地攻击曹操的领地,所以袁绍是典型的外线作战,对曹操形成威压的态势,而曹操处于内线防守态势。
作为占有强大优势而且处于外线的袁绍应该如何破击收缩在内线的曹操呢?袁绍应该利用兵力的优势和外线作战的战术原则,就是如下两点:
一、利用兵力的优势,形成战场局部火力和兵力的优势来攻击曹操内线的一点,迫使曹操的兵力向吃紧的一点进行收缩,因为兵力的稀少,一定会暴露其他多点的缺陷,从而使用机动部队去破袭曹操增援的侧翼或者在战略上变换主攻方向,形成一点吸引主力,而自己的主力迂回的战略态势,从而达到占据战场形势的主动的态势。
二、因为曹操是处于内线作战,所以兵力和补给都相对集中,而内线作战的补给线非常短,所以如果曹操收缩防守,就一定要让主攻部队对曹操形成威压或者合围的战略态势,而以多股机动部队去执行切断粮道,兵道,或者寻找突破点的任务,并且在机动的过程中不停寻找战机,吸引其主力部队并将其调动出来,在外线形成合围的形势,打破其内线收缩的战略布局。
外线作战一定要在机动中不停寻找敌人的弱点,尤其在以强破弱的时候,兵力和防守的不足是其重要的漏洞。
作为防守一方的曹操应该如何做呢?首先曹操是内线防守,因为是内线,所以从兵力到补给都是对袁绍军外线作战的极大优势,首先是可以利用内线的兵力补给线短来进行长久防守。但是从战术原理看,根据资源有限的原则,单纯的防御是一定要失败的。所以在有效的进攻中的防御才是最有效的。从战术原理看,内线相对外线的最大优势就是补给线短,而外线作战的最大缺点就是补给线过长,而且为了维护补给线,需要调配众多的兵力,而且因为补给线长,就等于暴露最大的漏洞给内线作战的敌人。换句话说,就是处处都是可以打击的对象。所以曹操在内线防守的同时,进行有效的战术出击,捕获敌人的物资,切断其补给线是内线作战的基本原则。所以,曹操应该依照如下两点来抵御袁绍:
一.以一点为防守要点,吸引袁绍军的主力进行会战,将敌人的主力军队吸引到一个地方,拖延时间,进行积极防守。
二.内线出击,但是前提是最好消灭了敌人外出的机动部队,如果没有消灭敌人的机动部队就擅自分散兵力,导致敌人的机动力量可以配合主力在己方兵力分散的时候进行破袭和夹击。出击的目标应该就是敌人的补给线。有效的破袭敌人的补给线,是内线作战的己方对外线作战的敌人最有效的方法。
所以内线的机动作战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机动作战来大量牵制敌人的补给和人员,那后果是难以想象的,单纯的防御就意味着灭亡。
应用上述的战术原理,袁绍的外线作战的重要失误就是兵力过于集中在一点,而最关键的机动兵力没有达到战术目的,都被曹仁给击败,当击败后就集中兵力和曹操对峙,丧失了战术主动权。他的失败的重要原因就是,对机动兵力的认识不足,准确的说,他就是一个典型的军事盲。
反观曹操的用兵,内线收缩是呈现层次化,最后吸引袁绍的主力在官渡进行对峙,而曹操的机动军队一直在寻找袁绍的补给线的问题,结果被曹操抓住战机,在乌巢破袭了袁绍的补给中心,而袁绍因为兵力过于集中,在破袭补给后的进攻中的局部战场没有形成人力的优势,所以没有办法利用曹军兵力分散的缺点破袭关键一点。导致粮尽兵退,最后战役失败。准确的说,曹操是通晓兵法的,知道机动部队的正确应用。
二、《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胜败的原因
一场战役的胜负主要取决于两方面:一是文化意识,这是软实力;二是战斗力,这是硬实力。
我们先来分析参战双方的文化意识。刘备阵营的诸葛亮和孙吴阵营的鲁肃,分别独立对未来的天下形势作出了三足鼎立的战略预判。但在曹操阵营里,却没有一个人能看到这种发展趋势,包括曹操自己。所以,当曹操不费力气拿下荆州后,曹操和他的智囊团都想当然地认为南北统一即在眼前,没有悬念。因此,你看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在赤壁之战中曹操的谋士们集体失语,其实一点也不奇怪。
诸葛亮对北方、南方乃至西川都十分了解,鲁肃生在南方,对南方更是了如指掌。诸葛亮和鲁肃作出三足鼎立的预判是基于对全国形势的全面的、准确的了解。而曹操、荀彧、荀攸、钟繇、贾诩、程昱都是北方人,对北方非常了解,但对南方的了解少得可怜。而且当时北方也是全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所以,曹操和他的智囊团自然就忽视了南方,尤其对刘表统治荆州和孙氏经营江东这些年来所取得的成就知之甚少,甚至有偏见。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曹操和他的智囊团轻视南军,准备不足。
北军参战的积极性不高,士气松懈,不擅长水战,加上不适应南方气候,虽然人数占优势,但在战斗力上大打折扣。而周瑜的三万吴军和刘备的两万荆州兵,同仇敌忾,训练有素,战斗力很强。
三、巜三国演义》中夷陵之战胜败的原因
在夷陵之战中,陆逊善于正确分析军情,大胆后退诱敌,集中兵力,后发制人,击其疲惫,巧用火攻,终于以五万吴军一举击败气势汹汹的蜀军,创造了由防御转入反攻的成功战例,体现了高超的指挥艺术和军事才能,表明他不愧为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至于刘备的失败,也不是偶然的。他“以怒兴师”,恃强冒进,犯了兵家之大忌。在具体作战指导上,他又不察地利,将军队带入难以展开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之中;同时在吴军的顽强抵御面前,又不知道及时改变作战部署,而采取了错误的无重点处处结营的办法,终于陷入被动,导致悲惨的失败,自食“覆军杀将”的恶果,令人不胜感慨。
其他网友回答
粗心大意骄傲轻敌违兵法
其他网友回答
三国演义里著名的战役我觉得有以下几个:
1.十八路诸侯大战董卓:以十八路诸侯失败而告终,这场战役诸侯失败最主要原因就是群主水平太次,作为诸侯之首的袁绍缺乏领导才能 没有凝聚力,没有把十八里诸侯很好的统一成一体,造成各自为战的局面,被董卓各个击破。
2.官渡之战:这场战役是古代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袁绍手握十万兵力,谋士如云,粮草充足,占据天时地利,却被只有两万兵力,又严重缺粮的曹操打的稀里哗啦,这和袁绍袁本初的无能有直接关系,一将无能 害死三军。其一,不能纳谏:对于谋士田丰的良策置若罔闻,甚至把田丰下了大狱,最后赐死;其二:不懂兵法,曹操兵少粮寡,袁绍兵足粮多,完全可以坚壁清野,困退曹操,可以以一支骑兵偷袭许都,造成曹操手尾不能相顾,两面夹击,相反,袁绍丧失有利战机,后又被曹操烧了粮草之后,在不利情况下仓促进攻,造成大败。
3.赤壁大战:这场战役,失败者是曹操。首先,曹操在战役之前胜袁绍,灭吕布,取荆州,败刘备,一切都太顺了,曹操大有一统天下,舍我其谁之势,正因为如此,曹操统领北方之兵贸然进行水战,以及之弱攻敌人之强,从战术上就已经失败;另外,曹操一路追击刘备至赤壁,士兵未经休养,已经疲惫,切时逢寒冬,瘟疫横行,士兵病倒者不计其数,士气不振。最后,曹操听信谗言,把水军都督斩首,又轻信庞统,把战船连起来,又对黄盖诈降不设防,造成惨败。
以上是我对三国演义中三次著名战役的分析,欢迎大家指正。
其他网友回答
《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战争有三次,分别为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
官渡之战曹操战胜的原因:1、在道义来讲曹操是正义的而袁绍是非正义2、曹操以弱抗强袁绍倚强凌弱3、曹操睿智冷静善于用谋略袁绍多谋少断不会当机立断4、曹操依法治军先国家后个人袁绍先个人后国家。
赤壁之战孙刘联盟能战胜曹操的原因:1孙刘联盟是被侵略者将士为了保家卫国在本土作战,而曹操则是背离本土远距离侵略将士恋家。2、曹操刚取得了荆州胜利志得意满特别骄傲不听谋士之言离心离德,而孙刘联盟君臣一心同心同德。3、曹操的部队大多数是北方人不善水战,孙刘联盟水战的优势充分发挥。4、荆州势力集团刚刚归附人心不稳,而孙刘联盟则是万众一心。5、曹操不得天时,而孙刘联盟充分掌握了天时。
夷陵之战孙权能战胜刘备的原因:1、刘备倚强凌弱,孙权集团为书自保全力以赴。2、刘备不听人劝,孙权能听进意见。刘备的智囊团没带缺少科学决策,孙权群策群力。3、刘备的军事安排不合理连营七百里不能随机应变,孙权随时都可以一战战略科学战术合理。
总之,三大战役谁发动谁失败、谁主动地挑起战争谁必然是失败的。在一个人人都希望安定的时候,谁在制造不安定谁必然是最后的失败者!